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社会的实用理性和科技发展共同终结了古典神话,将之送入精神文化的历史博物馆。然而,神话思维和神话意识则共时性地隐匿于人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对文明和文化依然施加了重要影响。在现代和后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神话以变形的方式潜藏于人类的精神文化活动里,演变为一种当代意义的神话形式,继续发挥着强大的心理功能和扮演着意识活动与形态助产士的角色。当代神话的典型表现是科技神话、消费神话、英雄神话等样式。它承袭了传统神话的符号和结构形式而又有所发展和变异,尤其是借助于科技手段,它获得了更广泛、更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迅捷密集的传播方式,对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2012年,普京第三次当选俄罗斯总统后,提出并形成日臻全面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深入探索加快国家文化建设的政策方法,采取积极措施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持续发展。这些新的政策举措,主要是围绕国家文化年活动、传统历史文化符号、语言文化文学教育、大众传媒电影等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性质的内容而展开,不仅要唤起全社会对俄罗斯的历史及国家在世界文明进程中巨大作用的深切关注,还要重新挖掘、充分发挥俄罗斯在思想意识上深刻影响世界文明进程的强大作用。这当中,尤其突出“四位一体”的新定位,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重点培养青年一代、继承民族文化传统和维护良好国家形象对接起来,旨在夯实国家共识基础、明确国家发展方向、再现世界大国风范、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所有这些,无不践行着普京一再宣扬的“国强民富”的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反映人们权利关系的一整套行为规则和价值观念。行为文化的意义在于约束人们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社会交易费用;符号文化也具有这种功能。行为文化的变迁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本文对此作了扼要分析。此外,作者对产生于“文化独立性假象”,的“文化决定论”,也作了重点剖析。  相似文献   

4.
语言与世界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人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有一个作为中介的语言符号系统。人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世界对于人不仅有物质性,更有语言性。物质世界和语言世界共同构成“存在”,二者对人的认识都有决定作用。包括概念体系和语法体系在内的语言结构体系的民族差异体现了民族间的思维差异和世界观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影响到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世界观的形成。“沃尔夫假说”有进一步研究的科学价值。中国文化语言学在语言和思维、语言和世界观的关系问题上的这些基本见解构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观和方法论,它的研究可以拓展语言研究领域,在语言学和其他人文学科之间建起新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从文化学、文化人类学视角探考十日神话的文化本原的。产生于中华文化圈中朝鲜半岛上的汤谷扶桑神话就是十日神话的最原始的记录。汤谷扶桑是中华远古先民在朝鲜半岛上树立羊角图腾柱和地平日晷以观测日影,确定物候季节。“十日”、“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则是从观测日影的实践中总结制定的十月太阳历法,十日神话就是它们的神话化。汤谷扶桑——十日神话又是朝鲜这一地名的由来。后羿射日和夸父逐日神话也均与中华远古先民树立图腾柱以观测日影有直接关系。射日有整顿宇宙(包括社会)秩序的文化功能,是一种举行羽舞巫术仪式以弭旱祈雨的巫术文化,夸父逐日的文化原型是对地平日晷上太阳投影的运行轨迹的神话化。这是对十日神话的新视角,故曰“别解”。  相似文献   

6.
赵顺宏  卜梦怡 《浙江学刊》2024,(1):182-190+240
对于当代边疆地区极为丰富的文学现象,相当长的时期里,人们是从少数民族文学这一视角加以认知和理解的。少数民族文学这一学科概念在突出民族文化特质的同时又有局限在民族文化内部之嫌。回溯边疆地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演进,不难发现,边疆地区的民族与文化融合与近现代以来民族国家意识转变紧密关联,正是这种融合与相互作用促成了边地创作的发生和发展。认为将相关创作现象置于“边地”这一文学地理空间,其审美内蕴可能会得到更为恰切的阐释,并且,其民族文化特质也或将得到更恰当的凸显。  相似文献   

7.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2,29(4):90-96
文章从成书、精神蕴含和数百年来对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等方面论述《三国演义》是一部“史诗”性质的作品 ,是一部代表我们民族一定历史时期“文化精神”的“文化经典”。《三国演义》凝聚了中古以来中国广大民众的历史观、伦理观和道德观 ,反映着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观念意识的折衷 ,尤其是在继承传统“经典文化”的同时 ,又对其道德伦理观念进行了解构和新的阐释 ,体现了时代的特征 ,这正是其作为民族文化“亚经典”存在的根据和为社会不同阶层、不同人群所接受的原因。而作为比较近古的民族文化“经典” ,《三国演义》的成书、传播及其巨大的影响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仅仅将《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作品 ,或仅以文学批评的方式来研究、解读《三国演义》是远远不够、甚至是不得要领的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世界历史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先进生产力“世界历史性”的一般逻辑规定性、先进生产力的同构性、中国社会内部先进生产力与落后生产力的关系的角度阐释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世界历史性问题 ,并进而从“世界普遍交往”、中国先进文化的构成和发展规律的角度探讨中国先进文化的世界历史性问题 ,是当前全面、深入地认识和把握“三个代表”思想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外在标识,更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两个文化体系,中国和印度虽处在相近的地理位置,具有相似的社会结构,但两种文化却不尽相同。比较中印思维方式上的“天人合一”与“梵我同一”,精神追求上的“伦理道德”与“宗教解脱”,民族心理上的“凝聚同化”与“宽容包容”,我们发现,印度文化是具有极大包容性、强烈宗教性、深刻内省性特质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具体的“物”是具体历史文化背景之物,“物”因此在某一特定文化模塑下呈现出不同的存在样态.在传统的游猎文化中,鄂伦春人对于自然物、制造物、共享物、私有物以及神圣物,对于物与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物与社会建构等,都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分类和阐释,以理解自我以及周围的世界,并由此投射出对自然界或生活环境的看法,形成人类族群共同体独特的价值体系、认知体系和解释体系.  相似文献   

11.
所谓称谓语,也就是人们互相之间称呼的一种语言符号,这种符号不仅具有代表某个个人的意义,而且还具有某些社会语言学的意义。不同的社会群体有着自己所特有的称谓语。如在机关职业群体里,人们称“书记”、“主任”、“科长”、“处长”等称呼的语言现象较普遍,这反映了社会机构的科层化和科层化了的社会机构中的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系和形式。再如青年这一社会群体,尤其是城市青年小群体,在称谓语上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互相间称呼绰号。并且绰号的意义往往不为小群体之外的人所知。青年的绰号有的是自小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成人给取的,更多的是同学、玩伴、同事给取的。尽管青年的绰号五花八门,但大致根据下列几项因素取出:  相似文献   

12.
“祝福”习俗及其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春燕  夏娅美 《社会》2007,27(3):92-92
民间习俗是理解一个社会与文化的重要信息库。本文通过对浙江绍兴地区岁末“祝福”习俗中各种文化象征符号的解读,从“成熟与收获”、“死亡与离别”、“终结与回归”三种文化图式上来分解“终结”这一时间概念所蕴涵的复杂意义。目的在于理解中国人“看”世界的一种方式,作为探讨文化生产与再生产问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把近代日本的社会改革放到近代世界大的时空背景中进行考察,认为其所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多方面的改革,都属于“从属资本主义改革”。以明治维新为标志的改革,是一次没有资产阶级这一改革主体的“资产阶级改革”;西方列强侵略这一“外压”所引发的民族危机,催发的改革。摆脱民族危机,改变“从属”地位,建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则是改革的主要目的。在这一分析框架下,近代日本存在的大量封建主义残余,疯狂的对外侵略行径,赶超型经济、体现为“后发优势”的社会进步奇迹等,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诠释。  相似文献   

14.
在《山海经》三种文本阐释系统(本文、注释、图像)中,有一个共同的话语机制,即利用话语的转喻功能,通过寻找、建立殊方异域之物事与现实之物事间的相似和关联,将前者纳入经验世界内,从而达到使受众以“其事质明有信”的目的.比较而言,图像最为直观,对转喻的实际效果影响也最大.但图像不仅有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等“正作用”,还可能产生“负作用”.以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图为例,由于绘制者在图像生产中的“同构”方式以及民众思想中近乎固化的文化符号的渗透和干预等,导致信息误传,而由于图像的具象化特征,其所导致的信息误传程度可能远超过文字.  相似文献   

15.
文化哲学视野中的中、日神话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民族精神最集中、最本色的闪光 ,是民族文化最悠久古老、最顽强健壮的生命之根。“氏族社会的各种宗教行为和神话都不是真正个人的东西 ,他们实际上是某种集体意识的表现。”1 因此 ,要认识和剖析一个民族以及这个民族文化的真正本性 ,神话是关键命脉所在。  中国和日本 ,作为隔海相邻的两个东亚民族 ,在其文化的史前时期 ,都曾经产生过丰富而美丽的神话 ,成为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日神话各有其形成的本源 ,无论在内含气质或外观形态上 ,两者皆不尽相同。中国神话庄严而含蓄 ,洋溢着人与神斗争的色彩 ;日本神话勇武而外露 ,显示着…  相似文献   

16.
马兴国 《日本学刊》2001,(2):110-124
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人类各集团共同生活中普遍具有的代代相习的社会事象。它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一种积淀 ,集中表现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伦理观念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传统特征 ,构成民族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原动力。民俗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 ,在世界现代人文科学中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当是在 1 9世纪。人们普遍地将英国人汤姆斯 ( William John Thoms)提出“民俗学”的 1 84 6年 ,视为国际民俗学运动史之发端。一日本有关民俗的记述 ,从广义上讲 ,可以溯源到记纪神话时代。《古事记》( 7…  相似文献   

17.
传统认识论是一种自然主义认识论,其特点是在主客体两极对立的模式中进行思维,忽视人的能动性。本文从自由:意识之本质分析入手,通过对人之超越性的探讨,确认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人是自由的、自主的,是属人世界的管理者和创造者。同时,文章认为符号是人之自由实现的工具,语言、神话、宗教等文化现象可以纳入认识论的范围,扩大的认识论可包括文化认识论、社会认识论和自然认识论,由此再构建一个统一的认识论,消除了传统认识论本质主义和还原主义的思维模式,使人拥有“真正的自由王国”。  相似文献   

18.
刘方喜  赵树军 《阅江学刊》2012,4(3):88-96,120
建立在马克思“财富哲学”和“关系哲学”基础上的“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从由“实体经济”而“符号经济”的财富流转过程,来批判性地反思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符号在当代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和后果。从“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之“关系哲学”的角度来看,作为资本的当代新形态,融入了艺术等文化因素的“符号经济”以及竞争性文化符号消费的无度扩张,一方面,“向内”制造人的等级差异、激化人类内部的“社会冲突”;另一方面,竞争性符号消费又导致物品的无度消耗,进而导致自然物质资源的无度消耗,“向外”激化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冲突”。当今全球社会冲突与生态冲突在相互激化中日趋尖锐。“新艺术政治经济学批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批判意义。  相似文献   

19.
尹训红 《创新》2010,4(6):126-128
文化、意识与行为的关系是心理学文化意识演变中的核心问题。通过对三者关系的不断反思与追问,得出:语言以及由诸符号所构成的神话、宗教、艺术、科学等文化形式是探究人类行为机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符号互动理论集大成者米德在承续“社会行动理论”“多元自我”“境中我”等思想基础上,形成完整的剖析“自我与社会”关系的符号互动理论。当将研究聚焦于教育戏剧中的“自我与社会”时,符号互动理论作为一种分析框架,为探究教育戏剧中“自我与社会”这一核心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域。教育戏剧作为一种融合象征性符号、语言性符号、动作性符号的教育方法,能从关系性、社会性、模仿性三个维度培养和提升个体自我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人格和社会性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