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女性"讲古"的新体式--论谭恩美四部小说的叙事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华女作家谭恩美的英文小说<喜福会>、<灶神之妻>、<灵感女孩>和<接骨师的女儿>,以其"讲古"式的叙事策略,改写了美国华裔女性长期以来的失语与沉默状态,反映了华裔群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知和确立.作品运用"集体的"、"个人的"叙述模式,从多方位交互赋权,多角度折射出华人们鲜为人知的辛酸历史以及动人复杂的母女关系,潜移默化为传授人生经验、传播古老中国文化的有效方式.谭的小说在美国主流文化市场占有重要一席并获得文学界不断关注,表明了作品中彰显的华裔女性叙事新体式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降边嘉措是藏族当代著名作家和学者,本文通过对其长篇小说<格桑梅朵>和<十三世达赖喇嘛>的分析,挖掘出他小说深厚的雪域文化背景和雪域文化铸就的社会人生.  相似文献   

3.
历史的"拧巴"--后现代小说的必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晓勤 《江淮论坛》2005,(1):113-118
戴维·洛奇的小说艺术表现了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必然模式.它与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坛的<爱你两周半>、<手机>异工同曲,又有着明显的文化相异.分析东西方后现代小说的异同是本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韩彦斌 《阴山学刊》2005,18(2):41-44
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支流,台湾"大河小说"则是这一支流中的丰碑.其创作以钟肇政和李乔为代表.钟肇政的<浊流三部曲>、<台湾人三部曲>是台湾当代乡土文学的里程碑;李乔的<寒夜三部曲>是继<台湾人三部曲>后台湾当代文学发展的又一丰碑.这三个三部曲在选材、内容、创作方法等方面都有共同特质,共享"大河小说"之称.它们的出现在我国新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台湾同胞爱国主义的颂歌,是伟大民族的泣血诗章.  相似文献   

5.
袁进 《社会科学》2005,1(4):112-118
今天的读者已经很难想象,<花月痕>曾经是中国最有影响的小说之一,其地位一度甚至在<红楼梦>之上.作为一部章回小说,<花月痕>作过许多探索,曾经是民初最为人们推崇的小说,在人物的意义,对社会的批判、悲剧意识、语言等方面起过重要影响.它所具有的过渡形态和超前的特征,开启了民初一代小说创作之风气."五四"之后,衡量文学的价值标准发生了变化,其原有的特色已不能符合后来社会文化转型的需要,<花月痕>也就逐渐被边缘化而淡出文学舞台.但就探寻文学批评价值标准和欣赏趣味的演变来说,它在中国文学史中有其不能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蒋敏华 《江淮论坛》2003,(5):128-132
全球化浪潮激荡下的中国文化正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应对早已成为文化界瞩目的焦点.马原的以<冈底斯的诱惑>为代表的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央珍的<无性别的神>、阿来的<尘埃落定>分别为读者摹画了一个遥远、神秘却又互异的西藏世界.对西藏理解的不同文化立场是引起这种互异的重要原因.本文试图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文化心理层面的透视,以此作为考察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心理的切入点,并希望能为"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及其应对"的大讨论建立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的社会心理参照.  相似文献   

7.
张恒学 《云梦学刊》2001,22(4):75-78
长篇小说<白鹿原>是悲剧艺术在小说领域走向成熟的标志.<白鹿原>中的主要人物都是悲剧人物.白嘉轩和鹿子霖是两个悲剧内涵截然不同的人物.白嘉轩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悲剧,鹿子霖的悲剧主要表现为政治的和人性的悲剧.他们的悲剧又都是时代的、社会的,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物的悲剧性历史命运来表现"生活的演变过程"和"历史的演变过程"的.  相似文献   

8.
"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诠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方学者认为,主张"顺应自然"的道家思想,是当代深层生态学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事实上在中国道家的学统中本身就存在着一种"自然之道"的深层生态学.这种东方古老的深层生态学有别于西方后现代的深层生态学,它植根于中国农业文明的深厚土壤,有着自身特定的文化传统内涵,为当代人类战胜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提供了独特的思想识度.道家的这种"自然之道"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时期的<老子>、<庄子>、战国晚期的<吕氏春秋>和汉初的<淮南子>等著作中.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由精英一步一步地还原为平民,甘应鑫带着自己的小说,以一个孤独的大学生的身份和对大学生活的真切体验呼应了这种思潮.二篇小说可以说是互文现义,<彼岸>重写此岸、性爱,<无羽之鸟>重写彼岸、情爱,共同完成了人性的探险.  相似文献   

10.
张亚新 《江汉论坛》2005,(4):122-125
中国古代小说还在幼年时期,诗歌就开始渗入其体了,魏晋南北朝的<搜神记>、<世说新语>都不乏例证.从唐传奇开始,中国古代小说便展示出"文备众体"的特征,即在用散行文字叙述事情、塑造形象的同时,又加进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样式,使小说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其中,以主人公本人的赋诗填词来抒发感情更是古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司空见惯的一种手法.在这方面,曹雪芹的<红楼梦>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而在<红楼梦>的众多诗人当中,最为杰出的则要属林黛玉了.无论在<红楼梦>这部名著中,还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林黛玉都可以称得上是一位个性诗人,给人以最为浓厚的诗意.其诗作,凄丽清婉;其诗论,主性灵,重神韵,贵创新;她还是善于教诗的先生;她的名篇名句无不淋漓尽致地传达了她的人格理想和不幸意绪;对名人名作,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的接受能力比一般的诗人更有诗人气.在林黛玉的诗词中,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塑造这一"诗人"形象的作者曹雪芹的身影,聆听到的是他所独有的诗人的呼吸,从而感受到他那种挥之不去的浓郁的诗人气质.  相似文献   

11.
<悖论的文化--20世纪末叶中国文化热点现象扫描>一书,从制度文化角度切入当代文化热点现象的分析与阐释,丰富了当代中国文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透过制度与文化相互嵌套关系的分析,可以揭示其间的隐秘联系、错位与裂缝,及由此呈现出来的现代性问题.<悖论的文化>一书分三个时段,对20世纪末的文化现代性问题进行了两个方面的探讨一是"启蒙的现代性",二是"社会现代性"和"文化现代性"的冲突和悖反,基本上反映了学界近年来现代性研究的两个理论焦点.在此基础上,著者提出了当代文化重建进程中知识人应有的精神准则,体现出一种反思、批判的学理性立场.  相似文献   

12.
张义宾 《阴山学刊》2004,17(1):9-15
<乐记>受到了<荀子>和<周易大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根本不同的美学观.其中源于<荀子>一系的美学思想以现成性的、由具体之物构成的既定性的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的源泉在于人心与外物的相感;而源于<易传>一系的美学思想则以非现成性的、生成性的生活世界为哲学基础,认为音乐以生活世界的本体--天为源泉.在以西方主客二元文化为主导的现代语境中,我们对源于<荀子>的美学思想有明确的理解,但对源于<易传>的美学思想却发生了十分严重的文化"误读",以致于多数现代学者将其全盘否定.其实,只有来自<易传>的美学思想才是<乐记>理论的精华,它真正代表了中国文化精神,是西方传统文化不曾涉及的、难以解读的中国学术思想,是中国人对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3.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透视出来沉重的历史演变的沧桑和异文化进入、本土文化沉沦的文化变迁给人带来人生无望和痛苦挣扎,使小说具有一种透视历史、透视民族性的震撼人心的效果.本文着重从人类学文化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尘埃落定>如何反映这一段特殊的历史的演变带来的文化变迁及文化变迁给人心、人格带来的波动,以期对小说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这基础上对阿来及<尘埃落定>的写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李钧 《河北学刊》2005,25(6):83-85
李钧从英雄性格入手,比较了<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与<天下荒年>这两篇小说的英雄观及其文化哲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莫言是当代先锋主义文学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以其"天马行空"的创作风格征服了读者与文坛.而<红高粱家族>是使其获得成功并奠定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红高粱家族>体现出莫言对于传统军事题材小说的超越.作品在伦理道德、人物形象、环境描写等方面作出了突破,表达了对于生命力的呼唤这一主题内涵.  相似文献   

16.
江立中 《云梦学刊》2006,27(5):79-83
<诗经>被尊为"经",当代学人多认为是<诗>的不幸.其实,<诗经>之被尊为"经",凭借其崇高的政治地位,影响社会,影响文学,对<诗经>的传播与影响来说,至少有四个方面的好处提高了它的诗学价值和地位;把"中国诗学"融入我们的民族精神,形成民族传统,铸造了中华民族勤劳、朴实、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格;抒情诗歌成为我国文学的主要样式;奠定了民间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红学研究者越来越多地把<红楼梦>当作一部文化小说来解读,但往往只是着眼于小说中积淀着的中华文化质素,而忽视了作品中的异质西洋文化因子.实际上,<红楼梦>无论与西学东渐背景下的西洋物质文化还是精神文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红楼梦>是在中华大地上诞生的,但又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这一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尽管<废都>在文化趣味和艺术性上都存在着某种与现代生活不和谐因素,但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本,它仍然为解读八九十年代之交的中国社会转型提供了丰富内容.本文通过对<废都>的文化分析,描述了社会转型期文人价值的失衡,"传统之城"的解体,及无家可归的精神境遇.  相似文献   

19.
张磊 《天府新论》2004,6(Z1):179-180
鲁迅的许多作品曾引起较大争议,他的<故事新编>中的<出关>也不例外.鲁迅的本意是什么,解读这篇小说的关键是怎样来看待鲁迅对自己的认识,弄清楚老子为什么出关以及<出关>的"关"到底意指何物.其实,老子出关是因为他看透社会本质,出于无奈而出关.<出关>里客观地反射出鲁迅当时复杂的心态.  相似文献   

20.
论近代狭邪小说对"情"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志军 《河北学刊》2003,23(1):102-107
"情"是近代狭邪小说<花月痕>、<青楼梦>、<绘芳录>的中心观念之一,小说作者不仅以开篇的"情"论醒目地标出,而且借小说人物或叙述者之口反复予以强调.三部小说都较好地处理了情与欲的关系,在狭邪风月的描摹中表现出重情斥欲、不涉淫亵的优雅风度,超赵了历来淫秽污臭的"风月笔墨",但因对"情"的真正内涵的把握存在严重缺陷,不能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用情资格论,因而难以达到<红楼梦>"将儿女之真发泄一二"的思想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