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伟大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武器和政治保证。周恩来同志在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面作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四十年前,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所取得的。毛泽东指出:“中国的革命,自从一九二四年开始,就由国共两党的情况起着决定的作用”,第一次国共合作促进了大革命高潮的到来,第二次国共合作迎来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实践证明,国共合作抗日,对于抗战的发动、坚持直至胜利,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有两次合作,它是中国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第一次合作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这次合作使革命势力由广东迅速发展到长江、黄河流域,取得了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第二次合作是在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抗日战争期间,这次合作开创了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新局面;最后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国抗日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硕果。时光荏苒,转瞬四十年了。历史是伟大的教师。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回顾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不平凡的历程,放眼当今国内外的大好形势,展望祖国的锦秀前程,将有助于促进第三次国共合作,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重大历史意义──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郎佩芬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指1937年至1945年之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挽救中华民族危机,在政治上,军事上的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无论对共产党和国民党来说,...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胜利,整整四十年了。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侵略者宣告无条件投降。九月二日,正式签署了投降书。历时八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胜利结束。九月三日,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在这一天庆祝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走过了极其曲折复杂的道路。为了战胜强大的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正是这次合作,才促成了抗日战争,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的时候,深入研究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展望第三次国共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一九三五年一月在遵义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是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从党成立到遵义会议以前的十四年间,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经历了成功、失败,再成功、再失败的曲折发展,即经历了两次胜利和两次失败。党成立后不久,就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但是,到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由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民主人士及海外侨胞广泛参加的一次全国性的抗战,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在反对外敌入侵的斗争中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的伟大的胜利。取得这一历史性胜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则是一个重要的条件。现就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和意义作一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回报,中国在战后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世界公认的政治大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起点。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要内容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得到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大力支援。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对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建成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实现民族复兴也要借鉴前述历史经验,积极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在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推动下完成的,没有国共合作就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没有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战略防御阶段的国共合作共同抗敌,对于振奋全民族的抗日斗志,打击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最后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50年前的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中动员最广、牺牲最大,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百余年来的民族耻辱,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独立富强的伟大历史转折。这次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有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的空前团结和空前的总动员。回顾历史,国共两党在70年间经历了两次合作、两次分裂和酝酿第三次  相似文献   

11.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经进行过两次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由此形成了1924年至1927年的大革命,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第二次国共合作同样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倡议和推动下实现的,结果结束了十年内战,形成了全国抗日的局面。这两次合作都顺乎历史的潮流,合乎人民的意愿,因而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邓小平同志提出以“一国两制”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它是根据中国国情和世界潮流提出来…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时期为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下,国共两党求大同,存小异,以民族利益为重,捐弃前嫌,共赴国难,实现了第二次合作.在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和策略性,以<八一宣言>为标志,几经努力直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国共合作才得以最后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建立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新局面,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3.
国共合作与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孔永松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合作,取得了近百年来反抗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一洗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凌害欺压的奇耻大辱。值此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本文拟就国共合作的必然性,国共合作对取得抗战的胜利提高中国大国地位所起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已经四十周年了,这一伟大胜利的取得是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本文欲就这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条件谈一下粗浅的认识,以求教于识者。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合作的伟大成果是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国共两党为什么能从誓不两立的冤家,转变为携手抗战的盟友呢?随后又如何能保持合作,最终取得打败日本的胜利?人们究竟应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这是值得很好研究的课题。对这些问题,不少政治家和历史学家有过多种不同的评论。而其中最重要的历史经验是,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相互让步,这是实现和坚持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必要条件。今天,当海内外的中华儿女都渴望早日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宋庆龄被誉为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同时被周恩总理来赞誉为"国之瑰宝"。为国共的两次合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宋庆龄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协助孙中山联俄同时维护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成果。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为沟通国共两党高层穿针引线,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参加五届三中全会,力促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实现。宋庆龄在国共的两次合作中、在实现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中尤其是国共合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 ,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坚持和取得胜利的关键。其时 ,既有中日间民族矛盾 ,又有国共间阶级矛盾 ,关系错综复杂。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策略 ,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再度合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是毛泽东思想在抗日战争时期又一体现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扩大了统一战线,赢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结束了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共产国际、苏联和中共帮助下,孙中山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并发展了三民主义,指导了两次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实现,取得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大大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代史上,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两次合作。现在,中国共产党努力争取实现和国民党的第三次合作。国共两党每次合作,由于国内外形势和历史条件不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也不同。而适宜的合作形式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总结前两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探索第三次国共合作的可行形式,对于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百余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规模空前、并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这个胜利是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取得的。国共合作抗战8年,始终无固定的统一战线组织形式,无协商一致的共同纲领,双方仅仅是建立在抗日基础上的合作。但是,国共两党为了实现自己的抗战主张,都发表了各自的抗战纲领,即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以下简称《十大纲领》)和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抗战建国纲领》(以下简称《建国纲领》),二者相比,既有相同或相似之处,又有根本的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