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开桃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0,(1)
本文着重对《花间集》中妇女的发型、发饰、冠饰、耳饰与额妆、眉妆、脸妆、唇妆等情形进行了举例、分析与研究 ,从中揭示了晚唐五代妇女在服饰方面追求雍容、华贵与复杂的审美风尚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精神的产物,作为一种为人而存在的创作物,是人类对自身生命体验的产物,也是人类参照自身体验文学化、对象化的表现,作家借用作品中的人物和场景来展示自己的人生阅历与审美价值。《儒林外史》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全景式反映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人生经历的作品,是作者吴敬梓倾注了大量心血,从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提炼和升华出来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齐林东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3):55-58
作为"现代非洲文学之父",钦努阿·阿契贝以文人的身份和视角观察、审视和思考着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现实情境和历史命运。其代表作《瓦解》更是集中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具有忧患意识的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热切关注。《瓦解》通过主人公奥贡喀沃的人生历程,集中展现了阿契贝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超越二元对立模式的批判意识,着力透露出他对非洲出路乃至世界前途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4.
杨露露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9(2):57-61,103
柔石作为左翼作家联盟的成员之一,他的文学追求介于五四文学话语与革命文学话语之间,具有独特的文学内涵,他的创作秉承着传统文人胸怀天下的道义,而他本人也有着作为革命新青年强烈的介入担当意识,他继承了五四文学书写知识分子和农民的主题,在他的笔下尤其呈现出对社会底层个体生存的强烈关怀和同情意识,处处彰显着人道主义的情怀,而这份人道主义情怀在他的中篇《二月》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李军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3-38
《甘泽谣》是晚唐袁郊所撰一部重要的传奇集,思想上儒释道并存,并与晚唐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其作品不仅揭露了晚唐的藩镇割据,也是宗唐思想的凸现;同时,交织着出世、入世的矛盾思想;僧道侠的传奇更体现出了人生无常;对盛唐的眷恋在现实的空幻面前更为张显。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长达1300余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抡才大典,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它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任何一种制度行久必有弊端,科举制度也不例外。它在长期的运行中,为赌博、走私、撞骗等违反犯罪活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声誉,它最后走向灭亡也与这无不有关。《申报》作为旧中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纪录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拓宽研究科举制度视角,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在中国存在长达1300余年,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抡才大典,其中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就是,它对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巩固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任何一种制度行久必有弊端,科举制度也不例外。它在长期的运行中,为赌博、走私、撞骗等违反犯罪活动客观上提供了便利,这也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声誉,它最后走向灭亡也与这无不有关。《申报》作为旧中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纪录了大量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为我们拓宽研究科举制度视角,提供了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8.
王子淳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4):28-32
著名文学传记《我的母亲》 ,记载传主一家的生活状况 ,表现了晚清知识分子的追求和当时的社会风气 ,为研究科举制度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华德柱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6(2):128-129
80年代以来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呈现出一派生机 ,运用符号学、原型批评、叙事学等西方现代文学批评理论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论著大量出现 ,其中不乏佳作。如林兴宅《艺术魅力的探寻》 ,陈植锷《诗歌意象论》、傅道彬《晚唐钟声》以及董乃斌的《李商隐研究》等等。这些研究 ,拓展了人们的视野 ,开阔了人们的思维 ,也使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分析与描述更为理性化了。然而 ,我还是始终比较固执地认为 ,文学研究 ,尤其是诗歌研究 ,感情始终是第一位的。做为一个中国古典诗词研究者 ,必须具备两个基础 ,其一是对资料的尽可能详尽的占有 ,包括文化… 相似文献
10.
涂小丽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57-62
从民俗事象上观照《梧桐雨》,剧中所涉五个民俗事象可以充分说明其选材上的俗化倾向。其"洗儿会"、"七夕乞巧"情节贴近普通民众的民俗节日活动,而剧中"爱情盟誓"、"信物定情"、"通奸"等情节模式,则上承唐传奇、宋话本、俗讲,中类元代其它杂剧,下续明清戏曲、小说,是后来俗文学中的固定情节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杨健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21-24
作为东晋最显赫的士家大族,琅邪王氏培养出了大批多才多艺的文人,他们对名利"重"而不"嗜";在对生命的深刻体认中透出一种深沉的悲哀,进而求自全、自适,但是家族的文化传统又促使他们兼带"经世"精神;在审美情趣上,崇尚幽雅和率真,这些共同构成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2.
孙莹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140-143
《人生礼赞》是美国诗人朗费罗的经典之作,也是第一首被译介到中国的英语诗歌。从清朝至今已有数十个中文译本陆续出现,期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流变。文章以朗费罗此篇经典诗作的不同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美学等多方面的因素探讨经典译介流变之原因。 相似文献
13.
卞孝萱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2):2-4,57
“从古未有”的“甘露之变”,不可能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没有反映。文章以唐小说集《杜阳杂编》、《松窗杂录》、《阙史》为例,考论其对“甘露之变”后文宗受制于宦官的处境和心态,以至郁郁而殁的描述,具有证史、补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霸王别姬》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李碧华的小说力作。此作品经导演陈凯歌拍成电影后,赢得1993年法国戛纳电影节最佳电影奖金棕榈奖。比较小说与电影的差异,程蝶衣是一个重要的人物,分析其人性的迷失,联系张国荣的情感轨迹,揭示《霸王别姬》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晓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近年来学界从多角度多层次对百回本《西游记》展开多元阐释,而文化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维度。作为文人士子的吴承恩无疑是一位神魔叙事的行家里手,同时也在情节展开中流露出浓厚的文人情结,而《西游记》中的前后三封书信更加充分地展示出其中的文人气息。 相似文献
16.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李朝时期,朝鲜使臣频繁出使明朝,由于其另一身份为精通汉学的文人,因此与同样深受中国影响的域外文人进行了文学交流:李安讷同孔闻謤的诗歌酬唱,体现了中朝两国的文化认同;金尚宪与吴大斌的惺惺相惜,体现了文人间的友好情谊;李醉光与安南使者冯克宽、琉球使者蔡坚的文学往来,体现了朝鲜文学在安南等国的影响.朝鲜使臣在出使明朝的过程中,以文学为裁体,同域外文人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8.
黄作阵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2):83-85
《中藏经》始载于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医方”下篇,题曰“《华氏中藏经》”。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录为“《中藏经》一卷,汉·谯郡华佗元化撰”。但关于本书的作者及成书时代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有疑为华佗本人所作的;有疑为华佗弟子作的;有疑为六朝人作的;有疑为宋人作的。从书中的韵文入手,找出押韵的字,并根据历代音韵体系十分严密的特点分析了书中韵字在不同时代的分合,指出“蒸”韵之“证陵”字与“庚耕清”韵字相押,是宋代的音韵特点,从而证明该书很有可能是宋人编辑而成。至于书中某些内容,渊源更早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黄金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4):105-107
作为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先驱的吴伯超,由于历史原因,其作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从作曲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他的文章就更少。选取作曲家吴伯超学成回国初期进行和声民族化探索的两首钢琴小品作为研究对象,力图一窥作曲家高超的和声技法。并结合与同时代和声手法民族性探索的对比,还原吴伯超所作的《国乐和声法之研究》在历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周建渝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史记评林>诸家评点中文章之法与叙事之法两种批评焦点的并行运用,或可被视作叙事文学批评史上从传统的文章之法向叙事之法转变的过渡性特征.它后来发展成为金圣叹、毛纶及毛宗岗父子、张竹坡那样较为成熟的叙事之法.其中对于<史记>正体、变体之分判,体现出明代评点者对于叙事文文体性质的关注,亦显示出他们对于何为正体、何为变体有着自觉的认识.更为重要的是,在此正、变分判中,确立了传统叙事文写作之典范,此为明人评点<史记>在文学批评意义上的重要贡献.由于这样的发现和关注,<史记>作为传统叙事文之典范,其文学性质及意义得到了有效的彰显,同时也丰富了我们对<史记>所代表的中国叙事文学传统及其性质的理解.就这一点而言,<史记评林>在传统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