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浒”是东汉时越人的别名。民族史学界普遍认为,乌浒人与壮族有渊源关系,但对“乌浒”这一名称的语源却是众论纷云。有说源于酋长之名“无余”的,有的说是“骆越”音转的,也有说得名于楚国方言“于菟”的,各持己见,分歧不一。笔者亦就提出一孔之见,就教于大家。 历代史籍对“乌浒”一称,有过不同的记载。万震《南州异物志》:“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读史方舆纪要·广西五》认为,乌浒人得名于横州之乌浒山。杨孚《异物志》则说:“乌浒,南蛮之别名”。范晔《后汉书·灵帝纪》“玉林乌浒民相率  相似文献   

2.
雷祖信仰是中国特殊的雷神信仰。雷州雷神庙现仅存一二,近古时期却有十余座,上古时期雷祖信仰当更广泛。雷神故里原在遂溪英灵村、榜山和海康擎雷山等地,后来雷神庙迁到雷州城南英榜山等地。雷神的迁徙据传是一个雷神"托风雨而迁"的神灵过程,其深层原因却是以孟喜为代表的黎族人民大起义对雷州政权和神权造成巨大冲击,使雷州在迁移政府衙门的过程中连带迁移了雷神庙。  相似文献   

3.
广西原始宗教中的雷神有本地自生的雷神、雷王神和雷祖神三类,雷神崇拜在广西十分普遍。广西的雷王神和雷祖神崇拜,受到了雷州雷神的深刻影响;此外,雷州雷神的影响还遍及岭南24州。雷州雷神的影响途径,一是雷神的神话传说,二是通过到雷州求雨等具体的神灵崇拜环节,使雷州雷神传遍岭南。  相似文献   

4.
两汉时期的治羌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羌族是两汉时期北方重要的游牧民族,对当时的政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王朝对羌族采取了不同的政策:西汉采取了“隔绝羌胡”、恩威并施等政策,其核心是围绕“隔绝羌胡”展开的;东汉采取了强制内徙、以夷治夷、武力征伐等政策,其核心是以武力征伐为主。正是由于西汉实施了正确的治羌政策,才使得西汉的西北边疆政策得以顺利实施,集中力量解决西汉最大的边患———匈奴;也正是由于东汉实施了错误的治羌政策,才出现了贯穿于整个东汉始末的“羌祸”,并最终使“羌祸”成为东汉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白族档案史料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白族档案史料是以白族为主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大体经历了秦至西汉、东汉至唐初、南诏国和大理国、元明清、近现代几个时期 ,主要包括碑刻、经卷、画卷、家谱、族谱、民俗、名人档案等类别 ,各类档案的形式、内容、价值等 ,又各有其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中原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可能始于秦汉时期;唐宋时以闽浙为主体的濒海移民迁入雷州半岛数量之大、分布之广,可从"闽音"在雷州长期流行得到印证。这些濒海移民进入雷州半岛后,继续从事海洋性开发,使雷州经济发展始终呈海洋性特色,移民与土著经过长期互动到清末已逐渐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以往的汉代园林史研究中,人们往往重视西汉皇家园林而忽略对东汉园林的研究,或将两汉、秦汉园林混为一谈。笔者从园林史研究的角度出发,对比分析两汉时期的社会背景、审美思想,并将园林创作思想、技法、造园成就等要素进行对比,详细阐述了东汉较之西汉在造园思想和审美的不同之处以及造园技术的进步之处、东汉造园的发展与魏晋士人园林的兴起有着不可忽略的关联,探讨了东汉园林作为独立研究对象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两汉侯国的动态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素银 《南都学坛》2007,27(5):6-11
侯国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县级行政单位,封侯而设,侯免则废。西汉时期,侯国经历了从直属中央到从属汉郡,从遍布王国到尽归汉郡的变化;西汉有侯则有国,东汉有侯则不一定有国。从侯国的变化不仅可以看出两汉间列侯地位的下降,也可以看出汉中央在利用侯国赏功的同时,成功地利用侯国来削弱王国。侯国的设置是人为的而非经济发展的结果,其设置与废除为汉代地方行政带来不良影响,为纠正此弊,东汉政府采取了省并县邑及乡、亭侯不立国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上雷州半岛主港概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雷州半岛是海上丝绸之路前沿地段。自汉至清2000年间,雷州半岛主港口自南向北多次选址迁移,先后形成西汉徐闻港、唐宋元雷州港、明清赤坎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的阶段性。  相似文献   

10.
韩国良 《南都学坛》2012,32(6):50-55
两汉文人的屈原情结乃是其心路历程的指示器,借助于它不难看出两汉文人的心路历程主要经历了三大转关。第一次转关发生在武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前期的良禽择木、轻于去就转向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第二次转关发生在元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中期的别无他择、倾心事主转向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第三次转关发生在安帝之后,主要是从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达则兼济、穷则独善转向东汉后期的积极干预、舍身匡救。  相似文献   

11.
丝绸之路最早开始于何时,已难确知,但根据史料可以判断的是,中国官府举办的丝绸之路始于西汉,海路从岭南的徐闻、合浦出发,陆路则从长安出发。从现存文献看,西汉明确以官府名义组织的丝绸之路最先从徐闻、合浦出发,即海上丝绸之路先于从京师长安出发的陆上丝绸之路。  相似文献   

12.
两汉时期的"西南夷"是指两汉时期分布在南方的诸多少数民族.西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厚赂"、武力统一、"故俗治"、徙民实边、打通西南夷通道等民族政策,在客观上有利于西南夷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增进民族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东汉王朝对"西南夷"实行的加强边郡统治、廉吏政策、"以夷治夷"等民族政策,是以德化为主,这一政策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东汉王朝所委任的边吏多比较清廉,善于安抚西南夷,这也是东汉西南民族政策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感伤这种人类低沉的生命情绪,在汉魏六朝的士人之中普遍存在,并可依其发展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西汉到东汉末,特点是感伤情绪尚未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可称为感伤情怀的前奏期;第二个时期是从东汉末到魏晋,特点是由于社会的动荡黑暗和人的觉醒,感伤情绪已经弥漫到了整个社会之中,可称为感伤情怀的滥觞期;第三个时期是南朝时期,本期特点是士人从佛教中找到了解决生命痛苦的途径,感伤情怀已走向消释。  相似文献   

14.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15.
石狗是雷州民俗文化之瑰宝。雷州先民视狗为灵物,唐代雷祖诞降的传说使雷州先民祭祀灵物之风遂盛;宋元时期福建莆田人的迁入,使这一灵物有了新的特征;明清之际大量汉人的到来,又形成了以汉族民俗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石狗文化体系。石狗从图腾崇拜、灵石崇拜到呈祥辟邪、守护神灵这一内涵的转化与发展,以及雕刻形制的具象、夸张和狮狗类型的多样性变化,呈现了雷州民俗文化浩瀚漫长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古代隶书的发展与鼎盛时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隶书从战国末期至清代 ,历时两千余年。根据它的不同阶段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期研究 ,有利于理解古代隶书的发展。战国后期至西汉为隶书繁荣的准备时期。此期隶书篆意逐渐减少 ,点画用笔的丰富 ,波磔和扁方字构的确立 ,为东汉隶书的成熟与繁荣奠定了基础。东汉为隶书辉煌的鼎盛时期。东汉经济发达 ,文化、艺术、教育全面发展。隶书的大用和树碑的风气 ,造就了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书家 ,产生了数以百计的彪炳书史的名碑  相似文献   

17.
雷州文化的历史及特征与“海上丝绸之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上丝绸之路”肇始于雷州半岛等地古越人文化和南越、西汉的外贸方各,而“海上丝绸之路”又为雷州文化的产生创造了条件。但雷州文化又未能真正继承“海上丝绸之路”的远涉鲸波、开拓进取之精神,局限于“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未能走向以海为商的发展道路,以致民性保守,“惰向外志向,乏进取毅力”。在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的当今,真正继承和发扬“海上丝绸之路”的精神,应是发展雷州文化的应有之义、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都吏与督邮都是郡守的属吏,二者在存在形式和实际职能上都极其相似。二者关系并不是传统说法中的"督邮即都吏",而是两个不同的职官。都吏并不是一泛称,而是一职官名,它与督邮在西汉中期到东汉初期这段时期里作为郡守的属吏曾是并存的,但进入东汉以后,逐渐被督邮所取代。  相似文献   

19.
明代是雷州水利建设的重要发展时期。明代雷州的水利建设在宋元基础上,通过雷州政府的大力组织和雷州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终于取得卓著成效。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大大改进了修筑技术,水利事业的发展达到历史的高峰。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强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手工业以及商业的发展,确保雷州社会经济稳健地向前迈进。  相似文献   

20.
汉代的选举制度古称乡举里选,主要是察举和征辟,到了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度,选举标准也有所不同。本文试探讨东汉至东晋各时期的选举标准,并分析其形成原因、利弊得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东汉的选举标准 东汉的选举标准基本上是沿袭西汉。《汉旧仪》载有汉武帝元狩六年令丞相设四科之辟,以博选异德名士之事。东汉亦以四科取士。光武帝诏曰:“方今选举,贤佞朱紫错用。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