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的背景和目的 (一)研究背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交通、通信技术的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城市规模集聚产生的不经济现象:由于厌倦了市中心喧嚣、拥挤、高犯罪率带来的恐惧生活,同时受到"反城市"文化传统、城郊级差地租、市中心狭小的私人空间、郊区良好的居住环境的吸引等因素的影响(孙群郎,2004),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开始大批迁往郊区.随后,工业、商业、金融和办公业也相继迁到了郊区.与此同时,中心商务区却呈现出相对的衰败的集聚不经济现象,称为郊区化.  相似文献   

2.
人口集聚会引起房价上涨,但不同类型的城市由于集聚人口的教育程度不同,房价上涨也具有不同的效应。首先建立人口流动理论模型分析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的影响,然后通过建立房价、人口集聚、房地产投资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P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一类城市人口集聚对房价上涨具有正效应,二类城市为平效应,三类城市为负效应;三类城市的房价上涨主要是房地产投资和人均收入提高所推动的。  相似文献   

3.
代碧原 《四川省情》2023,(11):60-62
<正>人口是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是泸州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江阳区紧扣“人”这一核心内容,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全国百强区、幸福江阳提供支撑。十年来江阳区人口集聚情况人口加快集聚户籍人口保持稳步增长,由2013年的65.6万人增加至2022年的69.7万人,10年共增加4.1万人,  相似文献   

4.
文章选取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19个县(市、区)2008-2013年人口和GDP历史数据,利用ESDA、地理集中度及区域重心法,从空间集聚的角度探究了人口、经济的动态演化和分布特征,分析了两者间的集聚差异.结果显示:各县(市区)人口和经济在地理空间上呈现显著的集聚(空间正相关)特征,2008-2013年人口集聚特性总体变动幅度较小,但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演化趋势明显;莱州湾东部区域人口密集度较大,而寿光市、广饶县、东营区经济聚集性较强,人口的空间集聚与经济集聚分离.  相似文献   

5.
由于发展战略变革不及时与组织创新不到位 ,作为小城镇学术研究与实践发展一度领先的江苏 ,在农村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人口集聚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小城镇后续发展动力和政策环境等方面呈现出严重滞后态势。据此 ,提出了从“遍地开花”转向“适度集中”的发展战略和从“产权改革”到“市民制度”的全方位组织制度创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经济、产业、人口、人才、文化等方面对苏州中心城区首位度进行量化分析,指出发展中存在着中心城区发展日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发展不均衡等矛盾,通过与长三角6个主要城市和全国10个主要城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提出要处理好中心城区与县域经济体之间、中心城区内部各组团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四川统计》2011,(11):4-5
智慧城市正在兴起 创新城市管理,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以数字管理为切入点的智慧城市,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青睐。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梳理了人口集聚、异质性劳动力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与数理模型的基础上,基于2004—2020年的数据样本,先利用豪斯曼检验确定以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为基础,再通过门限回归模型和“倒U”检验,验证了异质性劳动力视角下人口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显示:高技能人才集聚对各个程度的区域经济发展均具有积极作用,但其过度集聚会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提升作用,且这种提升作用随高技能人才集聚程度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9.
智慧城市正在兴起 创新城市管理,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以数字管理为切入点的智慧城市,得到很多地方政府的青睐。智慧城市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以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平台,以实现人口、产业、空间、土地、环境、社会生活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智能化管理为目标的全新城市形态。  相似文献   

10.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中的重要问题,关系到初次分配的公平程度和经济发展质量。威廉姆森假说表明适度的人口集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但过度集聚反而会导致人口结构恶化,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为探究中国人口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创新性地以人口集聚为切入点,采用世代交叠模型进行理论机制分析的同时,结合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港澳台外)2000—201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以探究人口自然变动、迁移变动和结构变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是否会受人口集聚效应的影响,以及沿海与内陆地区变动规律的差异。研究表明:人口变动过程中存在人口集聚的中介效应和门槛效应;人口自然增长可以促进劳动收入份额增长,但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明显减弱;人口净迁入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倒U型,人口密度高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转为抑制作用;老年抚养比提升会抑制劳动收入份额增长;沿海和内陆地区劳动收入份额变动规律一致,但沿海地区人口集聚的门槛效应更加明显。从人口变动视角出发,有助于为中国统筹提升各地劳动收入份额,完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6):121-128
基于2000—2015年全国人口普查和陕西省区域统计年鉴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陕西省107个县的人口健康状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陕西省县级人口健康状况在空间上有较强的正相关性,陕南地区为高死亡率集聚区,且由东部向西部偏移,低死亡率集聚由中部向北部偏移;人口健康状况存在"中心-外围"特征;不同区域的经济、社会、教育因素影响显著,陕北和关中借助优势资源发展,提高收入和城镇化水平,改善健康状况,但陕南地区尚未形成特色发展模式,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有限。建议加强县级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保障乡村振兴战略的人力健康资本提升。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力是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的竞争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要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通过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城市以其特有的集聚效应,使人口与生产力要素向其集中,并以其具有较强的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三化”战略,着力落实“四大举措”,不断加大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建设力度,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14.
城市环境力是城市通过提供自然的、经济的、文化的、制度的竞争环境,集聚、吸收和利用各种要素,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主要取决于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强弱,通过为经济资源及其配置活动的集聚与扩散,推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整体实力和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中国经济空间格局的演变,城市群和中心城市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从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研究视角,选取2003—2019年18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区域差异、分布动态和收敛性,对于形成优势互补的城市群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研究发现:从典型事实来看,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存在着外围城市向中心城市、向国家级城市群中心城市集聚的趋势特征;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更为显著,但在中心城市集聚优势不明显;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优势并不明显,但在中心城市协同集聚优势明显。从分布动态来看,城市群中心—外围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集聚差距存在扩大的趋势特征。从收敛性来看,无论是全国所有城市群还是国家级、区域性、地区性城市群都存在显著的空间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长三角地区2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结合2005—2019年的经济数据,采用空间格局统计与空间经济分析方法,基于标准差椭圆,运用ArcGIS 10.7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特征。研究表明:(1)长三角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有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有向西南方向转移的趋势;制造业集聚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效应显著,且先后呈现向西南、西北方向集聚的趋势。(2)长三角地区M-PS面积下降,方位角差别总体上升,说明二者在空间上可能存在某种方向性的关联。(3)制造业产业格局为以苏州、常州、扬州、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为中心的“多中心发展模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大型中心城市更明显,制造业集聚在中小型城市更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则在中型城市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17.
按照原有的城市统计标准和城镇人口统计口径,进行城市统计已不能确切反映我国城镇发展的实际水平。应借鉴国外的做法,先确定城市统计的层次,再确定指标体系。我国城市统计可分为五个层次:(1)大城市地区,指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和2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包括城市建成区和近郊区两部分,(2)区域中心城市,包括50-100万人口的较大城市;20-50万口的中等城市和20万人口以下的  相似文献   

18.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轴心问题.文章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采用比重增量分析法、绝对增量加权指数、不均衡指数等方法对我国十大城市群2006-2015年间的“人口-经济”空间集聚均衡性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十大城市群人口聚集水平表现为“东高西低”,经济集聚水平表现出两极分化;欠发达城市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城市的差距;经济的不稳定性会直接造成人口结构失衡;人口与经济比重增减耦合度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9.
长三角一体化进程正不断向纵深推进,经济一体化大大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与此同时,长三角地区的人口不断集聚.本文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增长以及人口集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有助于正确认识长三角的人口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0.
人口因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等人口内涵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广东省四大区域人口与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珠三角地区人口与经济发展活力强,协调度高,东翼、西翼和山区发展弱,协调度低,并且广东省人口与经济的发展都有向珠三角地区集聚的趋势。因而,统筹四大区域的人口合理再布局及产业合理转移,是促进四大区域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