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土地权属性质不同,出现了集体土地征收补偿标准大幅度低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的不公平现象,并进一步导致种种危害。因此,建议在集体土地征收补偿中增设“区位价补偿”,提高征地补偿评估标准,消除差异化。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改造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热点话题,其中主要涉及拆迁补偿和居民安置两个核心问题。保定市某城中村改造过程中制定了详细的补偿办法,不仅考虑了居民目前的生活而且考虑了居民的未来,虽然大多数居民接受了此项实施办法,但普遍认为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居民对补偿标准的认识有差异;对补偿标准的兑现存在疑惑;居民担心未来生活质量。为此,需要多管齐下完善城中村居民的安置,包括完善征地补偿标准;丰富补偿内容;补偿与养老相结合;组织长线就业培训等等。  相似文献   

3.
虽然近年来安徽省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是在征地拆迁与补偿安置工作中仍然存在着在征地拆迁不规范、补偿安置纠纷增多,补偿方式比较单一、补偿标准偏低、长远规划缺乏,就业安置压力较大,养老保险待遇较低等问题。其解决办法在于严格依法规范各种征地拆迁行为,全面落实"货币补偿、住房安置、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补偿安置措施。  相似文献   

4.
土地征用中对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一个主要因素,深入了解分析征地安置补偿的现状及存在主要问题,从而为完善安置补偿机制提供依据,将有利于推进城乡社会的和谐发展。以江西省为例,对目前土地征用过程中失地农民安置补偿现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重点工程项目征地补偿明显偏低,隐患大,土地难以换得保障,区域间、项目间的补偿安置标准差异大,失地农民中也有“弱势群体”等是江西省征地安置补偿中反映出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房屋拆迁实质是对被拆迁户房屋所有权的征收,征收决定何时生效即房屋所有权何时转移事关被拆迁户的切身利益.安置补偿是拆迁的前置工作,在未完成安置补偿前,拆迁许可证并不具有强制执行力,也就是说,适当的安置补偿是拆迁许可证的生效要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公共利益为标准,将城市中的拆迁行为分为三类:完全公共利益的拆迁、不完全公共利益的拆迁以及商业拆迁。文章探讨了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拆迁中,政府所应该具有的职能,防止政府拆迁权的滥用,保护公民的合法财产权利。  相似文献   

7.
城市房屋拆迁中土地使用权的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中没有明文规定对于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土地使用权进行补偿.实践中由此引发了诸多矛盾冲突,各地司法机关对此也认识不一.为了避免矛盾冲突,保护私权主体的利益,应当在物权法中将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征收作为物权变动的一种类型.让城市房屋拆迁过程中对于土地使用权进行评估和补偿实至名归,并将其作为约束公权滥用的强制性规定.  相似文献   

8.
城市房屋拆迁纠纷频繁,关键问题在于其程序设计不合理。在分析我国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程序存在的问题、正当程序之构建要素及借鉴美国行政征收程序的基础上,构建以行政主体为主导的拆迁补偿安置正当程序,并提出构建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安置正当程序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为了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城市都进行大规模的城区改造和拆迁征地工程。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征地补偿安置办法为例,通过分析比较其条例,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方法,从而体现房地产产权产籍在当代城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村集体土地房屋拆迁法律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法律对农村房屋拆迁进行规制。实践中,公共利益界定不清、拆迁程序不公正、安置补偿不合理、权利救济渠道不畅,是困扰当前农村房屋拆迁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尽快制定专门的征收法律,对征收集体土地和拆迁农村房屋两种行为分别做出规范,对拆迁补偿原则、补偿方式、拆迁程序、权利救济、法律责任等问题做出具体规定,以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从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的演进轨迹出发,基于2740份微观调研数据,对被征地农民安置制度进行结构性解析。研究表明:不同安置制度存在不同的利益分配差序格局;“原子化”特征致使安置制度出现运行失衡;差异化供给不足、个体禀赋条件约束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诱使被征地农民无法或无力选择,甚至出现逆选择的境况。需立足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架构考量新时代安置制度,构建“套餐式”安置模式,健全公众参与和政府回应机制,落实安置后期评估及拓宽安置帮扶服务平台。  相似文献   

12.
关于土地征收及补偿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农村土地被大量占用,由此引发的征地纠纷和违法占用土地问题及失地农民的生活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和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民失地的根本原因,反思了土地征收制度的缺陷,提出了完善我国土地征收补偿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征地拆迁所涉利益巨大,农民从个体理性出发,想通过做钉子户获得更多利益。政府在征地拆迁中制造的政策性空间、寻租性空间以及操作性空间,为农民从想做“钉子户”到成为“钉子户”提供了可能。同时,政府为了更好完成拆迁的一些策略反而增加了拆迁户的相对剥夺感和不公平感,从而进一步刺激了拆迁户争当钉子户的行为。农民的公平观更多是基于村庄横向比较的相对剥夺感,这对征地拆迁补偿政策的制定意义重大。重视农民的相对剥夺感和公平观,并由此制定拆迁补偿政策、从国家治理层面压缩钉子户产生的空间是治理农村征地拆迁钉子户的有效途径,这从国家反腐向基层深入后征地拆迁中钉子户得到了有效抑制的现实结果得到了验证。同时,村委是把“双刃剑”,需要谨慎把控村委在征地拆迁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水利水电开发的重点区域。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特殊性对移民安置的实施提出了挑战。综合利用文献和田野经验,在梳理少数民族地区移民安置主要研究领域的同时,分析了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已有研究主要围绕少数民族地区移民的搬迁补偿、移民安置、移民适应、移民融合等问题。后续研究中,需要关注少数民族人地关系与生计、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与文化习俗及其恢复补偿、少数民族移民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相似文献   

15.
征地拆迁过程中提高受影响人口的满意度是工业化、城镇化以及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实证分析表明:征地拆迁的补偿费用水平是决定受影响人口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之一。安置效果以及工程对农业生产和非农业经营的影响也是影响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因素。对房屋拆迁和农地征用给予合理补偿;保护安置地环境和改善安置地条件;为沿线农村创造更多发展致富的机会等有助于提高受影响人口的满意度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陆当前由政府主导的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引发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成为当前社会治理的一大难点.我国台湾地区大规模的土地征收比大陆要早,而且已经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借鉴台湾的土地征收制度,大陆现行的土地征收制度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改革:完善土地征收程序,土地征收应向申请用地单位、被征收土地相关人和社会公开;改革土地征收补偿制度,全面、合理地计算补偿项目和补偿费用;加强土地征收的法律和制度建设,并保障农民在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  相似文献   

17.
移民生产安置需要重视生计的恢复,对西部地区来说更是如此。我国现在实行的是以有土安置为主的移民生产安置模式,在执行过程,往往将"土"简化为耕地面积、粮食产量,忽视了西部地区生计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安置方式过于标准化、单一化,严重影响着移民生计的恢复。结合实地调查资料,提出需要考虑各地生计模式的差异,重视地方性知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实行移民生产安置。  相似文献   

18.
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与后续产业发展的社会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三江源生态移民群体的安置、社会生活变迁为主题,探析了三江源生态移民安置、后续产业发展等层面的不同表现形式及影响因素。认为:生态移民强化了三江源移民群体生活文化的调适性与整合性;民族产业结构变迁促成了移民群体文化状态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移民安置及发展模式的不完善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生态移民工程的绩效。  相似文献   

19.
"5·12"汶川地震后,贫困问题在安置社区中突显出来。贫困问题影响着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重建。贫困类型不同,摆脱贫困的对策亦有所不同。文章将贫困分为经济贫困、社会资本贫困及心理贫困,通过考察三种类型的贫困后发现,实现就业和重建社会关系网络是摆脱贫困的首要力量。同时也结合社会工作介入灾区贫困的实践论述了社会工作在为个体增能、提供服务以及促进个体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以期为灾后贫困问题的解决提供参考、实践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分析了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主要弊端,包括农地产权主体模糊,农民利益受损;征地范围过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征收土地补偿标准过低,土地征收规模失控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学术界关于征地制度改革模式的讨论,提出了我国征地模式改革思路,包括非农建设用地一级流转方式,土地使用权的征用范围,土地征收、征用及出让主体的划分,土地补偿或买卖价格的确定等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