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情境”作为一个现代诗学概念,可融中国古典的“意境”和西方的“戏剧性处境”等观念于一体,它可指现代诗吸收小说、戏剧等文类要素而呈现出的文体混合倾向及其包容性品质,还可指现代诗采用的客观化、非个性化的知性抒情策略。中国现代诗的情境建构可分为拟态化、场域化和戏剧化三种类型。“拟态化”的实质是诗人将自我情感客观化,并在自我与外物、自我与他者之间建立一种相应相通的情感契合关系。“场域化”特指诗歌吸收绘画艺术的表现功能,将抒情主体在时间流程中的思想或行动转化为具有强烈视觉效果的空间形象,以视角形象和空间场域来传递思想和情感。“戏剧化”指诗人营造的戏剧性人物的独白与对话、戏剧性情节的对立与冲突、戏剧性时空的跳跃与转换,以及由此综合而成的戏剧性处境。现代诗的情境写作,是现代诗人面临20世纪以来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文化语境所做出的积极回应,折射出现代诗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审美趋向。情境诗学为我们研究现代诗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九叶诗派作为“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其诗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表现为“新诗戏剧化”的倡导,主张诗从艺术观念、思维形态到语言结构均呈现出鲜明的戏剧性特点;认为现代诗的核心元素已从情感变为经验,只有富于暗示力的文学经验才足当诗的反映对象与表现内容;提出诗歌抒情的戏剧效果主要指表现上的客观性与间接性,并介绍了里尔克式、奥登式、诗剧形式三种模式;强调对语言的二度规范以创造陌生化美感,注重意象的深层蕴含及通过意象运行来形成诗境.  相似文献   

3.
话本小说情节的主要模式就是戏剧性,这与其脱胎并继承“说话”艺术有很大关系。这种戏剧性的情节模式有着丰富的表现方式,其中冲突、转折、表演性和巧合是最为常见的。话本小说情节之所以表现为戏剧性,其原因与其内置的“拟书场”叙述格局密不可分,在这种叙述格局中,虚拟“说话人”和虚拟“看官”之间的交流是叙述合理性的依据,根本上说,话本小说情节的戏剧性即为这种交流性服务,受到这种交流性的潜在支配。  相似文献   

4.
诗歌的戏剧化叙事是指诗人通过营造戏剧化情景和构楚戏剧性结构等手段来创作诗歌,以使诗歌富含叙事因素.叶芝诗歌的戏剧化色彩非常明显并颇具特色:剪影式叙事人物的刻画使人物性格鲜明有力;戏剧化场景描绘及着重过程的揭示和情感控制的事件叙述,让诗人的个人情感体验具有普遍的意义;环形叙述形式的安排进一步突出了诗歌的主题,体现了诗人的时空观和历史观.  相似文献   

5.
由于诗歌写作者诗学观念的“断裂”,新时期诗歌与此前q-国新诗相比,发生了明显“转型”。戏剧化特质,正是这种转型的表征之一。戏剧化特质把现代汉语诗歌引向了现代性的轨道,因而具有其“合理性”和“时效性”。新时期诗歌的戏剧化特质具体体现在戏剧化诗学观念、戏剧化诗思结构和戏剧化表意策略诸方面。  相似文献   

6.
孙犁在小说创作中,不只重于抒情、善于抒情,也重于状景和善于状景;而就是这种抒情和状景的完美结合,使他的小说充满了诗情画意,具备了独特的意境。 我们说孙犁的小说充满着诗情画意,富有独特的意境,并不是象某些同志那样,以“寻章摘句”、“断章取义”的方式,仅仅注意其对美的山川风物的描绘,或只是注意其描绘山川风物时的美的文  相似文献   

7.
戏剧主义是穆旦诗歌形式的主要特色之一。它在诗人的早期诗歌中初现端倪 ,而在诗人的 2 0世纪 40年代诗歌中表现最为鲜明。一方面 ,诗人在 2 0世纪 40年代综合运用戏剧主义的多种表现手法创作了新诗史上杰出的“拟诗剧”。另一方面 ,诗人的大量诗歌表现了戏剧性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提出,在50年代,中国诗歌观念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反映了当代意识形态在构想现代性方案上的矛盾:既渴望通过城市化的途径尽快使中国实现现代化,又希望能够避免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精神危机。这是一次“脱胎换骨”的转变,以往基于城市文明背景的诗歌观点和语言策略不适用了,这不仅表现在抒情观点,也表现在表现形式技巧方面,因此使许多老诗人陷入了创作危机。这次转变经历了从贴近新生活表象、强化诗歌叙述功能、到诗歌意象与情境的抽象化过程,并实现了诗人身份和诗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的重新定位,改变了“新诗”的思想趣味和艺术背景。而这种转变最具特色的成果,是政治抒情诗和新民歌的兴盛。  相似文献   

9.
妇女诗歌是 2 0世纪上半期新诗重要的组成部分 ,形成了多种抒情模式 :非女抒情、泛女抒情和少量的女人抒情 ,没有具有女权主义色彩的抒情模式。其中无性别意识的非女模式占主导地位 ,集体无意识般的集团式抒情远远多于女人的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个体抒情 ,无女性性别甚至男性化的“思想写作”常常大于女人化的“情感写作” ,非女化的抒情风格是由现代知识女性处在动乱、革命、战争等非性别化的生态环境中造成的 ,也受到“思无邪”、“止乎礼义”、“兼济天下”的中国诗歌传统和重哲理追寻的外来诗歌的影响 ,诗的启蒙教化功能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妇女写作的特色及性别意识有时可以通过细腻的笔法和“唯美”的形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金银 《北方论丛》2017,(6):34-38
中国新诗的理论建构有两个重要的资源:西方诗学理论和古典诗歌理论.当新诗完成白话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革命性”创造之后,着力进行诗歌艺术方面的规范化建设.象征、暗示、戏剧化、通感、蒙太奇等西方诗歌艺术手段被新诗广泛吸收、借鉴;同时也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境、格律、神韵等诗学理论.新诗在吸收西方诗学资源和继承古典诗歌理论进行自身诗学建构的同时,也保持着对极端“西化”和片面“复古”的警惕.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30年代,卞之琳的智性化诗歌一方面接受了西方现代主义诗潮的影响,另一方面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宋诗理趣传统的深层联系.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理趣与知性诗学的内在关联,情理合一与情知合一的会通,“以议论为诗”和“非个人化抒情”诗歌书写方式的相仿,平淡之美与平中见奇审美旨趣的共同属性.卞之琳诗歌与宋诗理趣传统的联系,为探寻智性化或哲理化的中国新诗与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在联系,提供了一种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革战争题材长篇小说主要采取了中国传统白话小说的叙述资源,而表面上放弃甚至屏蔽了五四以来的现代小说传统,但其叙述者隐身抒情、半开放式大团圆结局等叙述手段又与五四小说家引进的现代小说叙述资源有着深刻的同构关系。这种古典传统与现代性资源的结合,可以说是以科学、解放为主旨的现代性被移植在前现代性的古老传统之上的写照。饱受古典传统浸染的人们以为自己走向了“现代”,其实走向的却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散文诗、杂文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  相似文献   

14.
新诗自诞生以米,除二十年代中期起有一段时期新格律诗是主流外,其余时期,自由诗都是新诗创作的主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建国后。不满于这种情况而有志于打破自由诗长期当主流局面的,建国后首推提倡新诗应有“典型的诗行”的诗人兼文学史教授林庚,其次是提倡“现代格律诗”的何其芳和立志创造“新格律诗”的卞之琳。从开国初期到一九五九年,林庚写过八、九篇关  相似文献   

15.
变革与悖论     
“后新诗潮”诗歌在叙述视角、叙述对象、叙述语言上的“情感零度化”,既标志着集权主义文化向相对主义文化的转化,也标志着传统的以道德为目的,以认识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向悲观的非理性主义的不可知论的转化。这种在叙述视角、叙述对象、叙述语言上的“情感零度化”,...  相似文献   

16.
巴人的诗论     
巴人在从事新诗创作的同时,也坚持从事新诗理论批评工作。二十年代后期,他刚开始从事理论批评,就写下了《新诗漫谈》;三十年代,他写下了带有新诗史略性质的长篇论文《新诗的踪迹与其出路》;五十年代后期,他写下了《也谈徐志摩的诗》、《争论之外》等参与当代诗坛争鸣的文章。综观巴人一生的诗歌理论批评文章,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对诗歌的本质、新诗的语言、形式、风格以及新诗史等理论问题,都发表了独特的见解。 巴人论诗,注重诗意与诗的意境的创造。他在《新诗漫谈》一文中曾批评二十年代中后期新月诗派注重新诗的格律而“把新诗的灵魂——诗意——撇开一边,把新诗的衣服拼命讲究。”与此同时,他称赞英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云雀》“诗意丰富”。在更多的场合,巴人更注重诗歌意境的创造。1959年,在《争论之外》一文中,他指出:“做诗就得有‘诗的意境’”。可见,巴人是将创造意境视为诗歌创作的核心问题的。  相似文献   

17.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天才的女作家。萧红小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来源于小说的内容,更得益于其完美的形式。在萧红的小说中,叙述本身被戏剧化、情节化、故事化,成为审美对象。其小说娴熟的叙述技巧,使形式不再是内容的附庸,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成为一种阅读趣味。 叙述技巧一词的内涵很大,包括叙述者、叙述层次、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许多内容。叙述者是故事的讲述者,叙述者把故事底本变成叙述文本,都有一个感知事件的具体方式,即叙述的角度问题。叙述角度是二十世纪小说叙述研究中最热门的问扭,视角问囚曾…  相似文献   

18.
<正> 艾青说过:“一首诗是一个人格,必须使它崇高与完整”。诗歌作为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以社会心理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人们的自我感觉和自我意识,来概括时代愿望与要求。这种艺术特性,决定了诗歌以塑造典型的抒情主人公为使命:它主要不是描绘具体的现实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抒写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自我感受。自由的想象、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形成了诗歌鲜明的艺术特色。诗人在创作中并不追求具体的情节结构,而是努力把笔触伸向自己的内心,以富于韵律的语言来传达情绪的内在节奏,以感觉意象的组合来展现具体的情致与心境——这就形成了以意境为核心的抒情主人公典型化的表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国先锋小说发展背景的考察 ,分析了潘军小说对先锋小说发展的贡献 ,主要表现为 :一、先锋性叙述与戏剧性很强的故事相结合 ,增强了先锋小说的可读性 ;二、以现实为叙述的基础 ,寻找现实本身的荒谬性 ,而不是以荒谬去表现荒谬。这方面的超越与突破 ,为先锋小说的研究提供新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20.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4,17(2):35-38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