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读书偶识     
历来研究孟子思想的人,都认为孟子是主张恢复井田制的。主要是根据《孟子》一书中下列各段:1.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助者,藉也。龙子曰: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乐岁粒米狼戾,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  相似文献   

2.
一、度地而税向度人而税的发展据《史记》记载:“自虞、夏时,贡赋备矣。”①说明中国古代的赋税及其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古代,广义上的农村赋税包括贡纳、工商税、徭役、土地税和户口税等。本文只关注按土地或按人头征收的实物或货币这一狭义上的农村赋税。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上,农村赋税制度经历了度地而税和度人而税交替演变的复杂过程。在中国奴隶制时期,按土地征收的税赋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孟子》说:“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②。夏时的贡、商时的助、周时的彻,都是按土地…  相似文献   

3.
原群上     
人有强弱。而后有盛衰。有盛衰而后有治乱。人群则强则盛则治。人不群则弱则衰则乱。是故三皇五帝之世。合天下为一大群焉。其在五霸。则以群群不群者也。自汉唐暨国朝。群人之业术各不同。然皆以有群而强而盛而治。以不群而衰而弱而乱。曰其间败群者何也。曰党也。何以有党。曰私是也。何以私。曰人之群也。必有人安其居卫其生。以优游和同相养相教也。私乎名。名轧名。私乎利。利轧利。名利轧。则养不相养。教不相教。甚者相争相夺。穷乎宇宙若不足以容。旷乎垓垠若不足以生也。人情拂戾。不能郁郁久居。则鸟兽散耳。遑曰群乎。曰然则何以克其私。曰道德仁义礼乐刑政。其精焉者也。最显最要者。莫如公。公则人慕其有而相通。人利其有而相让。  相似文献   

4.
《晋阳学刊》(1982年第3期)刊载林鹏同志的《晋作爰田考略》一文认为,晋国作爰田是“取消公田”而赏给了国人,因此使晋国的土地制度由原来的“八夫一井变为九夫一井”;使晋国的削剥方式“由古助法(籍)变成了新助法,即由在公田中服劳役变成交纳谷物,名曰什一之税。”从而在奴隶组织,行政区划,百官食禄、以及在晋国的对外政策中也发生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化,所以,晋作爰田“这件事情是一个大界限,我们就把它叫做划时代的变革也不为过。”既然问题被提到这样的高度,那么这个颇带标志性的  相似文献   

5.
刘兆伟  刘北芦 《理论界》2022,(11):99-107
<正>《易》,亦称《周易》《易经》。《易·系辞下》:“《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何谓像?明代来知德《周易集注·序》说:“曰像者,乃事理之仿佛近似可以想象者也,非真有实事也,非真有实理也。”唐代高适《答侯少府》:“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观象者需圣明而有灵性,则万象皆出。而愚者、邪者观象,亦得所需之道。“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各得其象,各展其能,皆在大道之中。《易》义由象生,无象则无《易》。六十四卦皆由象立,  相似文献   

6.
历来的研究者讲到曹魏时期租调制度时、大都以为当时的田租征收额是“亩收租四升”。其依据主要是《三国志》卷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所载曹操租调令:“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强擅恣,亲戚兼并,下民贫弱,代出租赋,……欲望百姓亲附,岂可得邪?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其实这“亩收租四升”的记载是不确切的。  相似文献   

7.
(一)庄子在《齐物论》中以风吹万窍、万窍自然发声为喻提出了"天籁"说。正是这一辟喻,启发后人将脱口而出的自然妙文称为"天籁"。贺贻孙在《陶郡陈三先生诗选序》中说风之感物,莫如天籁。天籁之发,非风非窍,无意而感,自然而乌可已者,天也。诗人之天亦步如是已矣。今夫天之与我,岂有二哉?莫造为天,谁别为我?凡我诗人之聪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见我诗人之讽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见我诗人之心思肺肠、啼笑歌,皆天之唱喁唱于刁刁调调者也:任天而发,吹万不同,听其自取,而真诗存焉。①陆机和刘勰的文学理论指出,普通的创…  相似文献   

8.
被世人誉为“包青天”的包拯在其《乞不用赃吏》一文中道:“臣闻: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喊也。今天下郡县至广,官吏之众,而赃污抛发,无目无之。洎具案来上,或横贷以全其生,或推恩以除其衅,虽有重律,仅同空文,贪猥之徒,殊无畏惮。昔两汉以赃私致罪者,皆禁锢子孙,矧自犯之乎!太宗朝,尝有臣僚数辈犯罪,并配少府监隶役,及该赦宥,  相似文献   

9.
《资治通鉴》卷192记载“上(唐太宗)令封德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唐太宗“用人如器”的观点,在其晚年所著的《帝范》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真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  相似文献   

10.
婺源《詹氏宗谱》记载: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原世居婺北庐源之南朝陈东阳郡赞治詹初的后裔,在外迁浮梁县繁衍至十二代时,有名为詹敏之者,回迁于婺源西北边陲建村。村落初日“水南”,系因始袒从浮梁绕南分迁山岭之南,饮婺北源头水而名;及至清代,村民取唐代王维。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彩翠忽成岚“诗意。改名“水岚”。  相似文献   

11.
杞,在先秦史中是一个小国,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小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点,故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其记述,列入《世家》之中。《史记·陈杞世家》有杞国国君的世系,对其事迹则认为:“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而根据出土的殷墟甲骨文和西周青铜器铭文,以及其他先秦文献记载,杞国历史文化并非“不足称述”。自清朝末期以来,在今山东新泰市境内出土一批有关杞国的青铜器,其中有铭文者皆有“杞伯”之记载。于是引起学者们的重视,前辈学者虽然对其铭文作过一些考释,但未作过全面研究。为了更好地研究杞国历史文化,同时也为了促进区域…  相似文献   

12.
元曲乃中国古代文园艺苑中的一株奇葩,至今魅力犹存,以致被公认为“一代之文学”。然亦有未识见者,今试择其一二略作阐述,庶几愚者一得也。 一治元曲者极少不注意王国维的一段名言。这位誉满中外的本世纪初学坛巨率,在其所著《宋元戏曲史》序言中如此写道: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骄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王氏这里将元曲与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并列,称之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代之代表文学,可见推崇之高。然而,就立论时代而言,王国维并非最早将元曲与唐诗…  相似文献   

13.
《诗经》里的“馌彼南亩”是往地里送饭的意思。谁送?《甫田》和《大田》两首诗里都说:“曾孙来止,以其妇子,馌彼南亩”。“曾孙”就是《楚茨》里提到的“孝孙”,是作为宗子的贵族。正是“曾孙”的“妇子”馌彼南亩”,这个意思,明如观火。可是朱熹认为,贵族太太和公子哥儿去给农夫送饭成何体统,他便拐了一个弯子解释说:“曾孙之来适见农夫之妇子来馌耘者,于是与之皆至。”(《诗集传》卷十三)我们的有些研究者也断定贵妇人绝无给农夫送饭的善心。其实,《甫田》里说得很明白:“倬彼甫田,岁取十千,我取其陈,食我农人”给来干活的农夫送顿饭不正是“食我农人”的注脚吗?拿出些陈粮食旧粟又何尝不可?《七月》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陈粮拌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朋党之争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秦汉以后几乎历朝皆有,其党祸之惨,波及面之广,影响之大,不能不令后世人们予以高度重视。自古以来,"朋党"经常被视为贬义词,与"朋党"沾上了边,总是不光彩的事。《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认为君子"群而不觉"。《荀子·臣道》中也说:"朋党比周,以环主图私为各,是篡臣者也"。所以以儒家传统思想为治国指南的封建皇帝最忌讳臣下结党。但是,对朋党问题也不宜一概贬斥,而应加以具体分析,正如欧阳修《朋党论》中所说:"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推幸太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即问…  相似文献   

15.
论荀子的礼法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荀子在阐发礼的起源时,注意到了礼所包含的相应于法的规范功能,从而异于孔盂对其道德教化功能、对其与血缘关系相联的那样一种脉脉温情的强调。他认为礼的社会功能涵盖了人生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能“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荣辱》)所以“隆礼贵义者,其国治;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议兵》)。这种意义上的礼与法密不可分。荀子称礼义为“治之始”(《王制》),而法为“治之端”(《君道》),“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君道》),这些强调的都是礼与法的一致性,他并由此提出了“礼法”的范畴:“故学也者,礼法也”(《修身》),“礼法之大分也”,“礼法之枢要也。”(《王霸》)  相似文献   

16.
《毛诗》《传》、《序》作者考滕福海《毛诗》之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毛诗》二十九卷。《毛诗故训传》三十卷。”又叙其渊源云:“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故也。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度的探究──简评《〈世说新语〉整体研究》法子《世说新语》是一本极有意思的书,后代的文人无不喜而读之,至有模仿之者,如《唐语林》、《大唐新语》等;它是治史学者、治古典文学者、治中国哲学者乃至研究魏晋语言者不可或缺的典籍,其流风余韵,至今未消。同时...  相似文献   

18.
《江西社会科学》2018,(2):138-147
周公作为元圣,过去学界多认为西周礼乐的制作,始自周公。清华简《系年》明确记载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创制的目的是以收获物祭祀上帝,抢夺祭祀权,实现天命的转移、政权的更迭,则西周礼乐的制作,在武王时代已经发轫。和"公田"对应的概念是"私田",籍田属于祭祀田,与公田的性质明显不同。《系年》称帝籍为"千亩",《令鼎》称"諆田",名称的差异,说明西周籍田不止一块,而是存在众多块。千亩为天子祭祀上帝之专名,晋国作为诸侯国,不可能享有祭祀上帝之礼,自然也没有千亩之地名。千亩在周武王时期才有其名,所谓千亩在夏朝末年自山西传至镐京的说法,是不可信的。宣王千亩之战与晋穆侯千亩之战当为一次,其结果不同,可能与史官取材的视角、所持的立场有关。从商代设立籍田,商王亲自观耤,到周武王创制籍田礼,天子亲执耒耜,展现的是质文代变,由"殷质"到"周文"不断转进的文明历程。  相似文献   

19.
晚清的改革潮流,将妇女解放问题,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出版于1904年3月的《女子世界》第三期载竹在(蒋维乔)论《中国女学不兴之害》一文中说:近。。x来,沪演明达之士,始有创设女学校者,条本女塾起于前,爱国女校起于后,而文化、宗益、城东女学社继之。内地如湖北、杭州、苏州,亦有继起者。合索考验女学生之性质,而知年幼女子之锐敏于学,通过于男学生.;而其感觉之灵捷,爱刀之团结,则又非男子之性情涣散各私其私之可比,则信手中国女子非不可教,借其埋没数千年,虽有英杰之举.亦不可得见,个女学萌芽,仅此区区少数之女学…  相似文献   

20.
<正> 《十国纪年》是记载五代时期十国历史的一部著名史书。作者刘恕,字道原,北宋皇祐进士,曾参与修《资治通鉴》。刘之才、学、识皆名高一时。史称:“自太史公所论,下至显德之末,纪传而外,至私记杂说,无所不览,上下数千载间,巨微之事,如指诸掌。”“当时司马君父、欧阳文忠号通史学,贯穿古今,亦自以不及而取正焉”。一生手不释卷,著述除《十国纪年》四十二卷外,尚有《疑年谱》、《年略谱》各一卷,《资治通鉴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