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可乐》2006,(8)
那是一个忙碌的早晨,大约8点半钟,来了一位老人,年龄80岁靠上,他是来拆拇指上的伤口缝合线的。他急切地说,他9点钟有一个重要的约会,希望我能优先给他安排。我请老人坐下,看了看他的病例卡,按惯例,老人应该去找另外一位大夫给他拆线,但至少得等一个小时。出于对老人的尊重,而且正好我有一点空当,我便决定为老人拆线。治疗中,我和老人聊了几句,问他是否已经和为他拆线的大夫约定了时间,老人说没有,他知道那位大夫9点半以后才上班的。我好奇地问道,那你还来这么早干什么?老人不好意思地笑了,说他必须9点钟到康复室和妻子共进早餐。这一定是一对恩爱老夫妻,我心里猜想,话题便转到老人妻子的健康上。老人告诉我,她的妻子已经住在康复室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她患了老年痴呆症。我随口问道,如果你去迟了,她是否会生气。老人说,那倒不会,至少在5年前,她就已经不知道我是谁了。我非常惊讶,问道:"5年前就已经不认识你了?你还每天坚持来和她一起吃早餐,甚至还不愿意迟到一分钟?"  相似文献   

2.
听许多人说,段老是一个不知老之将至的人、是一位老有所为的健康寿星,我们便慕名登门采访了他。见了面,第一印象是段老不老,留着年轻时的小平头,虽略有白发,但说话音不颤,声若洪钟,走路腿不软,快捷有力。不熟悉他的人根本看不出他是75岁的老人,准以为他刚50出头呢。深谈后,第二印象是他思想不老:虎老雄心在。他年轻时,当过兵打过仗,为建立新中国立下汗马功劳;他中年时,当过县市领导,为建设新中国创下非凡业绩。他抓工业的经验曾在全国推广,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对此都作过报道。如今,他离休了,但并不在家休养。儿女都劝他安度晚年,他…  相似文献   

3.
陪首长出差,刚进软卧车厢把行装摆放好,身后便走进一位老汉来。老人前前后后背了两三个包裹,紧跟着,身后又走进一位姑娘来,看样子她是老人的孩子。摆放行装的时候,我帮老人把一个个包裹摆上高高的行李架。有一个包裹我看出是照相用的三角架,他回答是的,他喜欢摄影。 我们的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了。他说他上过黄山,在山顶上拍过一张非常好的照片。黄山顶上,正对着上山的路有一棵松树,叫迎客松;开始下山时也有一棵松树,叫送客松。当时他站在送客松下。看到山腰处云海翻滚,其形象极象数十只帆船穿行于大江之上,他立刻联想到三国故事“草船借箭”,便举起照像机,欣然拍下了这一镜头。回到台北,他的这幅作品登在《台湾摄影》上,还获了奖。  相似文献   

4.
南宋时代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以毕生的精力从事创作,为后人留下九千三百多首诗篇,成为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品特别丰富的一位诗人。 陆游在创作上的多产,同他所处的江山破碎的时代以及个人的生活遭遇有关,也和他在创作上呕心沥血的耕耘紧密相联。陆游歌唱了一生,特别是到晚年,国破家艰,他却自励不息,诗情有增无减:“损食一年犹可键,无诗三日却堪忧”“我老已无明日计,心存犹惜寸阴移”“诗人要疏瘦,三日愧膨(月享)”“老人无日课,有兴即题诗”。正  相似文献   

5.
本人年届花甲,已从校长的岗位退了下来,也就是一个老人了。但比起我的老校长来,只能算是个小弟弟。老校长今年八十有三,她才是高龄老人呢。在老校长八三寿诞之际,我和几位不太老的老教师去看望了她。  相似文献   

6.
赵仰山先生是我省有名的摄影家,已是80多岁的老人了。他在太原市老军营一个宿舍大院住。进城办事,不乘车,也很少骑自行车,大多数情况是开“11”号来回跑。大家部说他身体健康精神好。我想,他肯定有一套健身之法吧。这不,最近他给我送来一本他编写的《长寿百岁》的书(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我说:“书,过后一定好好拜读。但我现在要说,你这样高龄,笔耕不已,就说明你是健康老人。” 书不厚,不过7万字。第二天,我便将它读了一遍。该书给人一个深刻的印象,即作  相似文献   

7.
王尔德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位唯美主义大师,他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小说、社会喜剧等多种体裁,但他的最大成就还是在社会喜剧上。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据的重要地位引发了国外众多学者对他作品的研究,而且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因为他是唯美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杰出代表,因而研究者理所当然地从唯美主义角度来研究他的作品,却往往忽略了王尔德的作品中还隐含着他那个时代的家庭伦理观念以及作者对此所持的态度。因此,本文就以他的四部喜剧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所蕴含着的家庭伦理观念,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解读其喜剧作品,丰富王尔德作品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正他是广州一名普通的的哥司机,低调谦和待客热情;他又是一位不简单的司机,他拉的乘客多半是别人不愿意拉的"空巢老人",后来他还干脆成了他们的"专职司机",甚至是"儿子"。他就是广州公交集团47岁的出租车司机——巫胜祥。故事还得从2007年说起。一天下午,巫胜祥刚好载客经过广州龙洞的一个公交站牌,行驶中的他透过汽车后视镜无意间看到,后方的公交站台上有一对老人多次挥手试图打车,老伯坐在轮  相似文献   

9.
难忘老人     
人一生中,要经历许多的事认识许多的人,有的人经常见面,却不会在心中留下印迹;有的人虽然偶尔相识,不知姓甚名谁,却会深深地刻在记忆的深处,永久难忘。我常常想起一位不知名的老人。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刚参加工作的我去省城太原出差。时间很紧,来回三天。第二天办完事的时候,已近黄昏。我信步走上街,想看看这个古老而陌生的城市。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到省城。不知不觉走了很远,我在一个书摊上停住了脚步。书摊上有新书有旧书,看书的人还真不少。摆书摊的是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精神矍铄,十分健谈,交谈中得知,他的三个儿子都是大学生,是他省…  相似文献   

10.
奶奶的手     
我的奶奶已经七十多岁了,但身板还硬朗。稀少而花白的头发,裹在黑纱包头布里。宽宽的额头上,布满了一条条水纹形、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窝里,一双慈祥、安静的眼睛,迷成一道缝。尤其是她那双老树枝似的手,干燥、瘦小、枯黄,一根根蓝色  相似文献   

11.
“在我苍凉的晚年,真正陪伴我的是我的这位学生。就算我的儿子爱我,说在嘴里,挂在心上,却伸不出手来,那真爱也成了假爱。相反地,我这位学生实实在在帮我十几年,连句怨言都没有,就算他对我的感情是假的,也应该算是真爱……”这是一位老人的遗嘱。  相似文献   

12.
说“老”     
宣布"退"的那一天,蓦然间觉得自己"老"了,入了老人的行列。我的周围不乏老人,但是仔细观察一下,老人中似乎分成了两种。一种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年轻,每天生活照样忙个不停。虽然老了,身上却还保留着朝气,骑着车到处跑,那脸上的气色好像也越活越滋润。另一种人倒是说老就老了,  相似文献   

13.
生命力     
从那位老人底松弛的皮肤,脱落了的牙齿,和没有神光的眼睛看上去,谁也不会相信他曾经是显赫一时的「广泰公司」底主人。那公司至今还直立在本市底第一条繁盛街上,可是那一手创建牠的主人却渐浙地走入深冬底暮景要和牠永远隔离了。过去那公司曾和一个时代底政治发生过很大的关系,那时老人是牠底骄傲的,自信力很强的,到处跑红运的主人。他曾经运用阴谋和智慧战败过很多对头,至今在本市底某种氛围之中,若有人提到「广泰公司」底主人还有点使人胆寒呢?可是现在他却徒拥虚名了,他底对头如其还记恨前仇时,简直可以在他身上为所欲为地报复一顿。这世界好像和他隔了一层很厚的烟雾一样,他听也听不清楚,所看见的也无非是一些阴暗的模糊的幻象罢了。的  相似文献   

14.
周幼马 《新天地》2012,(4):12-13
记得那是几年前一个喜气洋洋的下午,在人民大会堂的一个厅里,朋友们在热烈庆贺著名老记者爱泼斯坦(又名艾培)九十寿辰。我带着大小相机为他拍照,忙得不亦乐乎。最后我也挤过去,握住他那还很有劲的手,祝他生日快乐。他瞧我一眼,笑着说:"幼马!当年我抱过你,现在是你抱我了!"我一听,被逗乐了。这个可敬可爱的老人,确实衰老得只能坐在轮椅上,但他不失常有的  相似文献   

15.
享受宁静     
每一个黄昏,在静静的沙滩上,总有这样一位老人,他站在夕阳里,闭目养神。他那飘逸的银髯,有着一种别样的风采。有好几次,我都想问问他到底在干什么,但又怕惊扰了老人。某一天,我还是忍不住寻了个机会,道出了心中的疑问。老人一听笑了,他说:“我只是在享受一种宁静,这是一种很难得的享受呀!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享受到的。”听罢老人的话我感慨万千:老人的确是一个高人呀!想想生活在这个纷繁复杂社会里的现代人,每天被各种各样的欲望所左右,被各种各样看不见的绳索所缠绕,心被物役,疲惫不堪,哪里还能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享…  相似文献   

16.
敬老光荣榜     
□夏县抗日老战士卫荣贵1982年从部队离休后,几十年如一日照顾邻里老人。刚离休时,老卫住在县城南关。他发现邻居一位老大娘吃水有困难,就经常帮大娘担水、扫院,直到大娘病逝。贾征侯老两口身边无人照顾,平常老卫便到老人家帮忙干些零活,农忙季节他就和老伴一起帮老人割麦子收玉茭,帮老人渡过难关。老人的房子漏了,他又拿出500元帮助修好。苏庄村卫乱样老人是村里年龄最大的,但家里条件较差。1996年卫荣贵得知情况后,每年都要到老人家里看望五六次。每次都要给老人留下100元钱和一些补养品。他还请人给老人治病,过大年还特意送去麻花、糖、…  相似文献   

17.
正老舍先生和齐白石老人是好朋友。老舍认为齐白石是一代大师,他的作品"承袭古法而推陈出新","作品变而不幻,新而不怪","笔墨所至,又能形色鲜明,状物传神,雅俗共赏"。而齐白石则佩服老舍的文笔与为人。一个绘画,一个写作,两个行当,两人在艺术上却是心灵相通。1933年老舍得长女舒济,写信求好友许地山代为向白石老人索画,不过自然要照章付费。画好后邮到济南,老舍  相似文献   

18.
他是漫画大师,也是中国高龄文化名流中最懂得享受生活的;他已90岁了,却还整日忙忙碌碌有做不完的事情。让我们在生活细节中体味这位老人的快乐人生吧——  相似文献   

19.
《老人与海》中的马林鱼是一个具有独特悲剧意蕴的文学形象.它的独特性首先就在于它是作为老人桑提亚哥自我的镜像而存在的,老人追逐马林鱼的过程就是他自我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其次还在于马林鱼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马林鱼骨架所透露的存在的荒谬感与虚无意识.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自我是自欺的自我,因此,马林鱼作为一个“他者”对老人的自我建构产生了悲剧性影响.存在主义哲学表明,世界上的一切存在都是荒谬的存在,这是既定事实,任何人都无法外在于荒谬.老人的这种求而不得、罢而不能,让整部作品呈现出一种悲剧底蕴.马林鱼是“存在”的“镜像”.  相似文献   

20.
《老人与海》是美国著名小-/gg海明威晚年的一部经典作品,于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用简练含蓄的语言,通过巧妙的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位久经沧桑的老渔夫桑提亚哥这一形象。小男孩曼诺林虽然只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出现,但老人在孤身奋战的几天里却无数次想起他,他对小说整体情节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小男孩的言行分析他在小说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