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伍绮诗的《无声告白》以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社会为故事背景,采用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一个普通华裔家庭遭受创伤后引发悲剧的故事。本文拟从创伤理论出发,以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角度分析小说中的家庭成员创伤经历、产生原因,进而揭示叙述创伤和反思过去有助于疗治创伤、重建自我。  相似文献   

2.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处女作,讲述了四位华裔母亲与她们女儿之间的故事。"华裔后代"这一身份的特殊性常常使已经是美国公民的女儿们在生活中陷入一种伦理身份选择的困境,认可母亲们的教育方式意味着选择其中国人身份,而渴望融入美国社会的女儿们更加青睐美国人身份,让她们在问题面前通常与母亲的意见背道而驰,双方由此引发了各种矛盾。随着故事的推进,女儿们愈发感觉西式文化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从而重新作出伦理选择,认可母亲的华裔身份并与母亲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3.
薛欢 《现代妇女》2013,(11):228-229
奈保尔是一位重要的后殖民作家,他于2001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他的作品《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每一个人都处在文化杂糅的环境下,寻求自己的身份。本文以此为基础,从霍米巴巴的杂糅理论出发,对后殖民社会里的人的身份危机和试图对身份的重建进行解读。文化的杂糅使后殖民社会里的人对自己的本土文化产生质疑,面对处于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身份缺失及重新构建便不可避免。奈保尔通过几位主人公如桑托什、鲍比和的身份寻求经历,表达了他对后殖民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的极大关注,也对自身的身份困境进行了审视。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霍米巴巴的杂糅性理论,第二部分析了在《在一个自由的国度》中处于后殖民社会的人们的身份危机。  相似文献   

4.
奥古斯特·威尔逊(1945—2005)是当代美国戏剧界最杰出的黑人剧作家。他创作的世纪系列剧真实地记录了20世纪美国的百年黑人历史,堪称美国黑人世纪史诗。本文将从创伤角度来解读威尔逊的成名作《莱妮大妈的黑臀舞》,揭示美国黑人在面对沉痛的历史和种族歧视的现实时所受到的集体创伤和个体创伤。威尔逊从个体的悲剧命运,阐释美国黑人通过对黑人身份的认同以及与黑人民族文化的联结,才能走出创伤,得到救赎。  相似文献   

5.
卡森·麦卡勒斯是20世纪美国南方文学的著名女性作家,精神隔绝和人类的终极孤独以及不可回报的爱一直都是她作品中不变的主题。本文借助创伤理论视角,结合麦卡勒斯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对麦卡勒斯作品中所展现的创伤主题进行创伤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探析创伤治愈的途径,借此警醒公众关注疗治创伤。  相似文献   

6.
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助人者有时会面对有不幸遭遇的案主。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验,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许多助人者在为这类案主治疗创伤的过程中。产生了替代性创伤。而替代性创伤往往会给助人者的生活和对生命的信念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日后的助人工作推向危险的边缘。因此,正视专业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并探讨应对策略,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于法国穆斯林第一代移民缺少必要的知识和技术,第二代移民又缺少在法国社会中向上晋升的渠道,使他们在住房、教育、就业等领域实际上处于与主体社会"断裂"的状态。而这种"断裂"状态又为伊斯兰思想在移民社区的传播和移民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固化提供了机会。但在本土法国人看来,移民穆斯林身份认同的固化对法国"共同文化"构成威胁,对威胁的感知也催生出法国社会对穆斯林移民群体的歧视。面对歧视,法国穆斯林群体对自身的边缘处境强烈不满,并使少数人走上恐怖主义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裘帕·拉希莉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印度裔女作家。凭借首部作品《疾病解说者》于2000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她的首部长篇小说《同名人》成功地描述了二代移民家庭在异国他乡居无定所的飘零感,以及无法找寻身份认同的疼痛感。其中三位女性主人公在面临婚姻等人生重大抉择时,更加显露出黑人女性的双重"他者"地位。运用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来解读《同名人》中的男女关系和两性地位,并探究黑人女性被主流社会边缘化的根源。  相似文献   

9.
专业助人者有时会面对有不幸遭遇的案主,不仅要倾听他的痛苦经验,还可能目睹他的悲惨处境。许多助人者在为这类案主治疗创伤的过程中,产生了替代性创伤。而替代性创伤往往会给助人者的生活和对生命的信念带来负面影响,使他们将自己的生活和日后的助人工作推向危险的边缘。因此,正视专业助人者的替代性创伤并探讨应对策略,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对南方某市三所监狱的1494名犯罪者进行调查,旨在从“家庭变故-犯罪性”和“被害经历-犯罪性”两个维度来考察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及其与首次犯罪年龄和再次犯罪卷入的关系。结果表明,犯罪者存在三种成年创伤潜在类型,流动身份、教育水平、婚姻状况、经济条件对不同性别犯罪者的成年创伤潜在类型分类有显著影响,女性“中创伤型”和“高创伤-高被害型”更可能在中青年时期首次犯罪,男性“高创伤-高变故-高被害型”更有可能再次卷入犯罪。应重视不同性别的个体在家庭变故和被害经历上的创伤风险,建议根据不同成年创伤潜在类型犯罪者的特征与犯罪形态表现,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及预防。  相似文献   

11.
《转吧,这伟大的世界》是爱尔兰裔美国小说家科伦·麦凯恩的新作,该作品的场景设在一九七四年八月某一天的纽约曼哈顿,它描绘了20世纪70年代纽约各阶层人们的生活百态,文中讲述了多位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的生活画面,其中有修女、护士、妓女、青年画家、阵亡士兵的母亲、酒吧侍者等,通过他们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人物以及事件来串联起该作品的中心思想,进而描述他们的心灵孤独、渴望交流、寻求救赎的心理创伤与自我治愈的过程。本文试图对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科里根、克莱尔和蒂莉进行着重研究,通过观察心态、时间变化和创伤的成因来分析他们内心的创伤和各自寻求治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共著有7部作品,它们被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5种语言向全世界发行。最近,她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非小说类散文集《与命运抗争》,该书去年9月在美国和中国出版。谭恩美曾以《喜福会》、《灶君娘娘》、《百种神秘感觉》、《接骨师的女儿》等书享誉文坛,书的内容均取材于她母亲和家人在旧社会的痛苦经历。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创伤复原理论以及叙事声音理论对《宠儿》中塞思创伤的经历进行解读,向读者呈现:在不同的叙事声音中,塞思利用声音的权威从创伤中复原,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  相似文献   

14.
参考消息     
发发E—mail身心更健康 美国德州大学心理学系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人们发出电子邮件,会对自身心理和健康造成良好影响。调查显示,那些在经历身心创伤后通过电子邮件抒发自己感受的大学生,比不愿书写感情文章或发出电子邮件的同学要更健康。平时惯于在书写感受后电传内容给其他人的大学生,会比把心事闷在心里的同  相似文献   

15.
青青年新移民的社会适应与发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对519名青年新移民的问卷调查显示,青年新移民在各个维度的社会适应程度是不一样的。在经济融入维度青年新移民存在明显优势;在行为适应维度青年新移民与原住民的交往频度和深度不高、社区参与度低;在文化接纳和身份认同维度青年新移民对"上海性"认可度较高,对"上海人"身份的认同程度相对较低;在并此基础上提出促进青年新移民社会适应与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探讨童年期创伤经历及家庭环境对成年后焦虑的影响。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为研究工具,对被试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童年期创伤经历与成年后焦虑显著正相关,童年期创伤经历的各个因子与成年后焦虑显著正相关;家庭环境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组织性、控制性和矛盾性因子与成年后焦虑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赵慧敏 《现代交际》2010,(12):98-98
《接骨师的女儿》是华裔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此作品延续了谭恩美最擅长的母女关系这一主题。在作品中,谭恩美利用自己熟知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叙述母女的故事。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从冲突到融合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道家思想或明或暗地贯穿故事的首尾。  相似文献   

18.
Cosplay是青少年通过扮演动漫作品中的角色从而表达自我的青少年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抵抗主流社会、父辈阶层对于自我角色的强行刻写,夺回话语权与重新刻画认同描述。构建认同机制是推动青少年参与Cosplay的主因,具有个体认同、组织认同、制度认同三个依次递进的阶段:个体认同使青少年获得反抗主流文化强行认同的亚文化个体身份;组织认同聚合了青少年亚文化个体认同进而为形成亚文化组织奠定基础;制度认同则创造了亚文化场域,构造制度结构来确立青年亚文化秩序及其合法性,进一步反向支持亚文化个体认同、组织认同。青少年通过构建这三类认同机制,促使Cosplay文化成为由青少年编码角色形象图式、获得自主话语规范从而抵抗主流文化的青少年亚文化。  相似文献   

19.
小说《芝加哥》是埃及裔著名畅销小说家亚拉·阿斯旺尼继小说《亚库班公寓》之后的又一力作。该小说根据作者早年经历创作,讲述了一群埃及留学生在美国芝加哥伊利诺伊大学求学的遭遇。反映了从本土保守的传统文化转移到自由开放的美国文化后,埃及留学生受到的冲击和感受到的身份焦虑。本文在女性主义的视阈下,从波伏瓦主张的女性主义角度出发,解读以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为代表的旅美东方女性,受到西方文化和父权制社会双重压迫后的"他者"境遇,并分析造成这种"他者"境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博物馆是凝聚历史记忆的场域,同时也是文化再现的场所。博物馆利用其独特的藏品、丰富的展示手法,以及特殊的建筑结构叙事空间,将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文化、记忆向我们娓娓道来。作为承载人类历史记忆的媒介,博物馆通过展示"物",再现"物"之主的个体记忆;营造"场",借由其特殊的"场",塑造并建构社会乃至国家之集体记忆。文章主要以建川博物馆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纪录国家、民族之创伤记忆的战争纪念型博物馆,叙写建构创伤与形塑记忆的手法与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