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荷塘月色》的三种译本,从音系、词汇、和句法标记三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不同译者翻译风格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许译实践对文化翻译的处理方式灵活多样,而许氏翻译理论则是对中国传统译论的扬弃和发展。本文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结合诗歌翻译实例对许氏理论(以三美论为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客观、准确的评价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从而指出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张迎梅 《职业时空》2010,6(5):149-150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目的原则和忠诚原则分析((孙子兵法》的两种英译本,试图为文学翻译和文学批评提供新的视角,展现功能翻译理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也为大学翻译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文学翻译对于促进文化传播至关重要,中国文学经典外译需要培养优秀的文学译者。本文以《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例,从改革文学翻译评判标准、加强翻译理论教学及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等层面,探索目的论对文学翻译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6.
清代曹雪芹所作章回体长篇小说《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而其中形式多样的古典诗词作为全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璀璨的艺术价值。《红楼梦》到目前已被译成20余种外语,近60种译本,仅全译本就有12种。这其中的全英译本有两部,也是《红楼梦》所有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译本,即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译本The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s和霍克斯、闵福德翁婿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本文拟以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为理论依据,来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红楼梦》诗词翻译。  相似文献   

7.
8.
本文从作者—译者—读者的三元关系出发,来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的二重性,并探讨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即译者在从事文学翻译时应从语言和文化两方面进行再创造,以传神再现原作丰姿。  相似文献   

9.
杨艳 《现代妇女》2014,(5):292-292
翻译是一种跨语际间的交流活动,也是一种文化的融合,它不仅涉及到语言转换,还涉及到文化的移植和传播。名著《水浒传》,被誉为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备受文学家和翻译家关注,已有众多译本涌现。对不同翻译策略的运用更是褒贬不一,然而却未能作出更深层的探究。本研究通过对比沙博理和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的人物绰号和兵器翻译,呈现出二者翻译的迥异风格。笔者试图探寻长期备受冷遇的赛译本的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0.
《黄昏》是茅盾先生一篇重要的写景散文。散文近似诗歌,情景并茂,以对大海的描写传递作者深厚而复杂的情感。本文以功能翻译派的重要理论—目的论为理论框架,选取郝启成和凯瑟琳.博勒的译本作为语料,试探讨译者是如何选择翻译策略来服务于翻译目的,从而影响译文的风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位具有女性意识的翻译家,冰心在译作中颂扬女性和母爱,力求消除原文中的性别歧视,提高女性地位,在原作和译作上达到平衡。本文从女性主义翻译观分析冰心的翻译策略,结合《吉檀迦利》译本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冰心的作品与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2.
运用符号—结构方法,从文学手法角度看,《神曲》创造了大量的寓言形象,它们是寓言寓体,在文本中处于不同符号—结构层级:但丁处于文本文学手法层级,维吉尔、贝亚特丽切处于大整一文学手法层级,而三界亡灵及怪兽形象则处于中小整一文学手法层级。从符号—结构看,出现在语言手法、最小文学手法层级的是象征形象,而出现在整一文学手法和文本文学手法层级的是寓言形象。  相似文献   

13.
戏剧的舞台性决定了与其他文学作品相比,它必定有特殊之处。这不仅表现在戏剧的语言上,还表现在戏剧的翻译过程、翻译方法上。本文试从戏剧翻译的特点出发,对《推销员之死》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4.
翻译美学理论始于20世纪70年代,一经提出,就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李清照是宋代婉约派的词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显著地位,她的词主题广泛,《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曾多次被翻译成英文,几个译本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依据刘宓庆先生的翻译美学理论,对《声声慢》的原作及三个英文译本进行分析。笔者依据这首词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所涉及的形式系统美学成分和非形式系统的美学成分两方面探讨了《声声慢》原作中的美学意蕴,并分别对比原文本与三个译本,指出三个译本在再现原文美学特色方面的得失。希望能为提高李清照词英译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承载并反映文化,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文化负载词汇是语言与文化的结晶。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历来是翻译界的难题,由于中西文化巨大差异,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很难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译者根据不同的翻译目的 ,在传递不同背景的文化信息方面各自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该文学作品中的例子,本文将以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及语义翻译理论为指导,具体分析两译本并准确理解原文的思想主旨,灵活、变通地采用翻译方法,使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能够保留源语文化特色并促进源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6.
古代诗词作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常常通过对意象的描写进而借物抒情。而这种意象的使用也使中国古诗词产生了一种独特的喻意美。在诗词英译的过程当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对诗词中意象的翻译也常常需要译者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对中文诗歌意象翻译的研究在中国的翻译发展与文化传播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冰心一生翻译了多部外国文学作品,其中纪伯伦散文诗《先知》的译作堪称译界经典,两人同为爱与美的信奉者,相似的文学创作理念和心灵上的高度契合,使冰心的译本独具特色。《先知》的冰心译本,运用顺真美三原则将原作的神韵和美传递给读者,既忠实于原文,又对读者负责;不仅真实传递出纪伯伦诗作中深邃的哲理,又兼顾了行文之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后殖民主义视觉研究翻译,探讨翻译背后文化之间的权力斗争.总的来说,后殖民主义翻译策略有三种,即杂合式翻译,食人主义式翻译及抵抗式翻译.文中以傅东华的《飘》的译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在译本中采用的食人主义翻译策略,揭示这种翻译理论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这种个案研究立足于本土语境,有利于评判性地引进和接受西方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9.
谷崎润一郎的短篇小说《刺青》是耽美文学的精品之作,其独特的描写手法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创造了具有代表性的谷崎式的耽美世界。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刺青》的分析,探讨谷崎耽美文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翻译是一种文学作品再次创作,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验翻译者的语言功底,还要考验译者的文化底蕴。因此,在翻译文学作品之前要对作品背景和语言文化背景做充分的学习和探索。通过中文来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实质是进行语言的转换,文脉决定了文本的含义,对此,在深入理解原本的文脉之后才能作出完美的翻译,虽然中国文字和日本文字具有共通点,但是民族意识和文化背景差异明显,语言表达的方法和习惯都是译者不能忽视的,本文以《源氏物语》为例子,探究翻译日文文学作品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