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农民战争始终是封建社会的重要历史现象,它和封建地主阶级政权相始终。因此,历代史学家,不管他持什么政治态度,也不管他是什么阶级属性,都必然要对农民战争的历史评价表明  相似文献   

2.
历史客观性被沃尔什认为是历史哲学研究中一个最重要、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历史认识论在我国讨论兴起之后,在这30年中,我国的学者在历史认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于客观性这个问题,国内史学家也提出了一些富有洞见性的看法。大致考察和反思一下3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于历史客观性这个既棘手、又重要问题的讨论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讲的是西德现代资产阶级史学中的历史概念问题。西德资产阶级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兴趣明显地不同于西方其他国家的史学家。(他们将在1980年8月第15届国际史学大会上作《历史学家的语言》的主报告)。考察一下西德对历史概念问题的研究状况,看来是很必要的。许多现代资产阶级史学家转向历史思维的逻辑问题,其动机有不少共同之处。首先,他们承认史学家不能排除使用科学概念。这就使得资产阶级史学家和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提高对整个历史研究的逻辑分析问题的兴趣。但是,这种兴趣还具有更深刻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末农民大起义,就其规模之大和影响之深来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革命运动之一;在亚洲和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一次罕见的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同时,由于它发生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所以它有着鲜明的特点和重大的历史作用。对于这样一次伟大的农民战争,祸国殃民的“四人邦”为了达到其篡党夺权的反革命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对农民战争及其指导思想——平均主义的历史作用的评价,始终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平均思想的简单溯源及其在农民战争中的历史作用的考察,澄清一些模糊认识,尤其是近年来强加在农民头上的种种非难和指责。一、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问题关于平均思想的起源,学术界大都以为它来自于原始社会。来源于原始共产主义制度。认为“在原始公社时期,公社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享一切劳动所得是普遍实行的准则,是没有人为强制性的自然的习惯。平均意识根植于人们的头脑中,支配左右着人们的行为,共享均分对一切人来说都是不言而喻和理所当然的。”甚至把对劳动所得的平均分配程度,描写到象数学运算那样的精确。把原始社会描述成一种绝对平等、秩  相似文献   

6.
秦始皇赢政,汉高祖刘邦,都是推行法家政治的、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秦末农民战争是介乎两者之间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期以来,由于“四人帮”在史学领域的捣乱和破坏,在研究秦末农民战争和这两个法家人物推行的法家政治之间,特别是有关这次农民战争的起因、性质和作用问题上,散布了许多反动谬论,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必须加以批判和澄清。  相似文献   

7.
赤壁之战历来为史学家所关注,长篇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也对这次战争进行了全方位的描写,而无论是史学家们的历史叙述还是《三国演义》的文学描写,都反映出其作者对这次战争的基本认识,从而体现出作者们各不相同的历史观念。由于受正统观念的束缚,历代史学家们都不能对这次战争进行客观公正的记述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而《三国演义》则以民心的向背作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深入地发掘这次战争的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体现了十分进步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8.
柯文的《历史三调》是其蕴含人本主义丰富内容的重要代表作。他对历史参与者经历和体验的重视、对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的尝试,都具有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也体现了他对普遍人性的信念和探寻。柯文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呈现出显著的"复调"色彩,但这种人本主义倾向将他和以解构为主旨的后现代主义史学家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9.
西方音乐史学是以西方音乐历史为基础,由不同的音乐历史观产生了西方音乐史学的研究。西方音乐史学家对西方音乐历史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不断反思和衍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胡绳学派”概念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学派代表性的中共党史学家包括胡乔木、胡绳、龚育之等。他们的著述对于中共党史研究及其学科建设和发展产生了深远 影响,通过对他们及其著述以及中共党史活动的考察和梳理,能够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和完善党史学科体系提供思想理论资源。学界需要从多方面加强对“胡绳学派”代表性的党 史学家及著述进行研究和评析,这对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及加强其学科建设均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吴超 《东方论坛》2012,(3):13-17
清初潘耒以"史才"鹤立于词科。其求学与成才之路固然受到家学传统之影响,但论及师承关系,潘氏乃集众家史学之长于一身。其师如顾炎武、徐枋、戴笠诸辈之治学偏重不同,皆对潘氏影响至深。但由于时代变迁,潘氏所处的社会地位发生剧烈变化,导致其史学精神出现了"变调"。  相似文献   

12.
王士禛作为清初诗坛圭臬,对其诗歌理论及创作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何焯是清初考据学开风气的学者,开乾隆以来考订之风,治学范围涵盖经史子集,学术成果主要保存在大量的批校本中,堪称评点大家,他对王士禛的诗歌理论与创作的研究主要保存在其所批校的《古诗选》及《渔洋精华录》中。何焯论王士禛诗重在揭示其诗作风格及其渊源所自,分析王士禛诗歌中集前人之大成的创作轨迹,从而对王士禛诗歌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形成比较完整的历时性认识。强调温柔敦厚是王士禛与何焯诗学思想的共同之处,体现了康熙盛世之治对文学创作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3.
梁启超一生用力最勤、贡献最大的是史学。其史学研究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时期:1.受进化论观念影响的初期;2.创作《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并对旧史学进行全面解剖的成熟期;3.重在开拓史学研究方法的总结期。梁启超的新史学思想产生于近代中国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他提出的历史研究法批判地吸收中国传统治史方法,大胆地借鉴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手段。梁启超的史学实践内容广泛,几乎涉及了史学理论和史书撰写的各个方面,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影响深远的成果。粱启超的史学研究特点鲜明:气象宏阔、重视历史整体、重视史学研究的量化、重视科际整合的特点等,可谓不折不扣的“大历史观”。粱启超善于新旧史学比较、中西史学比较,这种比较研究的方法在当时极具进步意义和参考价值。他继承了中国古代史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史学界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学风,真正做到把“存真”贯穿于史学研究方法上,展示“客观史学”之大旨。梁启超史学研究有着中西史学交汇的背景,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4.
朱谦之是中国现代史学史上著名的史学家,其史学生涯中,大量运用了史学批评,他以史学批评的方式建构了自己的历史理论、史学理论与史学方法论。与同时代其他人的史学批评相比,朱谦之史学批评更多地关注了西方学人及其历史哲学。其史学评论是在宏大架构之下展开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突出了对史学现象、史学观念及史学思想的评论,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史料与史观并重,是其史学批评的重要学术标准,在当时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作家之中,胡适的日记写得最多最勤也最连贯(中间只有少量的缺失),总计约在350万字左右.胡适日记的特点是:(1)丰富性,个人经历包括思想演变、社会现象包括重大事件、人际关系等等,无不尽记其中;(2)准确性,即可作为一部信史;(3)以思想札记与叙事为主,某些篇章又有一定的抒情意味.鲁迅的日记以记事为主,而且大都很简略.虽无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内心世界的展示,但它对研究鲁迅的行止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依据.由于记述简略,所以又必须将日记中的点点滴滴与鲁迅的其他文章,以及他人的记载结合起来,对某件事情方能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郁达夫日记是真正意义上的“日记文学”,也是作者的“生活记录”.郁达夫本着固有的真率态度,“全部揭开在大家的眼前”,为人们研究郁达夫提供了最可宝贵的未曾涂改的第一手资料.他又是用散文笔法来写日记的,许多日记摘录出来就是一篇篇绝佳的散文作品,既有议论更有情节有细节有心理活动,情景交融,形象生动,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6.
论罗贯中与农民起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贯中为实现有志图王的政治理想 ,曾亲自参加农民起义 ,图王不成而致力于传神稗史。罗贯中所创作的一系列稗史小说 ,皆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 ,又以农民起义的模式与思想 ,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刘蜀集团进行了生动描写与深入思考 ,使其与《水浒传》一样 ,都对后世农民起义产生积极影响 ,也进一步证实了他与农民起义的关系。罗贯中是文学史上写农民起义最多的一位小说家 ,其以农民起义为基本题材的创作思想 ,值得学界积极关注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梅尧臣涉农诗全面反映了北宋的农村凋敝、民生疾苦和施政上的种种弊端,揭示农民彻底贫困化的深层根源;也全面记录了北宋中叶农业生产、农村经济状况和民风民俗,在农业史、政治史、科技史上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独特的文学个性在于:不同于前代田园诗,所咏歌的就是农家生活本身,或是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感慨;往往采用大型组诗的方式来表现农家生产、生活的一个完整过程,或农村风物的全景,其观察问题的眼光独到并富有创新精神,都使他在涉农诗上也成为"宋诗之祖"。  相似文献   

18.
梅文鼎是清朝著名的历算学家,被誉为清朝历算第一人,他一生著述上百余种,对历算科学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先后三次受到康熙皇帝接见。梅文鼎在目录学方面的成就也非常突出,对历史文献学中专科目录学的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认识金朝政治的特殊性,以由辽仕金的韩企先为研究对象.研究他在金初政坛被信任、重用.为相几二十年的政治作为与历史背景。把他在政坛上的成功概言为“隐者政治”。他的隐者政治是金初贵族政治与皇权政治夹缝中的产物,属于个人,也属于金朝社会,其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中主人公裘德身上的"权力意志"推动他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克服艰难困苦。潜在的"酒神精神"助他挣开束缚身心发展的枷锁,追求自由的婚姻。他的生命短暂却丰盈。他执着的求知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超越了时代50年,必将"永恒轮回"。从尼采的"生命哲学"出发,运用"权力意志","酒神精神"以及"永恒轮回"这三个哲学命题来探析裘德的成长轨迹,旨在探讨小说的"成长"主题及其普遍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