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什么叫“天问”?自东汉王逸首倡“天问”就是“问天”之说后,古今楚辞研究者对“天问”二字的解释始终囿于一个“天”字而不能自脱。其实,“天问”的如此释义与《天问》的实际内容差距很大。《天问》问天的部分在全诗里所占的比例极小,而问人的部分则很大。林云铭说;“兹细味其立言之意,以三代之兴亡作骨。”(《楚辞灯》)他不以“天”为全诗之“骨”是有眼力的。更何况在屈原的眼里,“天”根本不是什么神圣不可侵犯的至尊至贵者。《天问》里对“天”的质难信手可摘,什么“天命反侧”、“帝何刑焉”、“帝何竺  相似文献   

2.
王逸《〈天问章句〉序》提出屈原“呵壁”而作《天问》.这是研究《天问》创作问题的起点.历代学者对此说持续进行讨论,到目前为止,仍有诸多疑问尚未解决.从《天问》的文体辨析出发,对“呵壁”说重新审视,可知王逸所言虽有合理之处,但与《天问》的创作过程并不完全契合.  相似文献   

3.
对屈原为何而作《天问》,历代都有争论。《天问》是屈原的一篇重要作品,是研究屈原思想的重要史料。因而,弄清这个问题,是有意义的。一、关于《天问》的主题要辩明屈原为何作《天问》,须先辩明《天问》的主题。王逸首先提出“舒愤说”。他说《天问》是屈原放逐后,看见楚国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以渫愤懑,舒泻愁思”(《楚辞章句·天问叙》)。王逸是东汉人,他的《楚辞章句》是较早的  相似文献   

4.
《楚辞·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诗人在《天问》里到底要讲什么,“天问”二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屈原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奇特的作品,两千年来众说纷纭。王夫之生于明朝末世,地处屈子“怀沙”之乡,常以屈子遭遇自况。他的《楚辞通释·天问篇》,也没有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但以他的才学和知人知世,其于《天问》的有些见解,颇有精到之处。至今对于我们研究《天问》,仍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天问》的创作与“呵壁说”的新驳议《天问》是古黄文学中类型最奇特、内容最难懂的一首诗,堪称中国文化史上的一部“天书”。它在长度上仅次于《离骚》,通篇以问句构成,广泛涉及宇宙、神灵、万物、历史、政治、人生的问题。如此气势磅礴的长篇问句体诗歌,中国诗史上绝无仅有,世界文学史上也不多见。关于《天问》的创作,流传最广影响至深的说法是“壁画题诗说”,亦即《天问》是一系列壁画题诗的拼接。此说源于后汉王逸《楚辞章句》的《天问》前序,文云:  相似文献   

6.
《天问》的错简问题十分复杂,有无错简,错简应该如何整理,存在很大争论.纵观《天问》错简研究的历史,人们会发现学者对《天问》错简的整理往往“以意为之”.本文根据古代简册制度,结合出土简册实物和《楚辞》文本传承情况,对“女娲有体”等句进行分析,发现相关语句在王逸之前可能已经被错置.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应当成为《天问》错简研究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屈原的《天问》就是“天”在这里作为游离诸多责任纠缠的发问主体和屈原的代言人,以理性解构神话和重评历史,又以诗性智慧重组时空形式。《天问》的诗学机制和结构形态的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汲取了楚国祠庙壁画表现形式的养分,创造了一种处于有序与无序之间的双构性诗学结构形态。这是一个综合了时间顺序和寓意结构的与天人之道相通的宏观结构。作者据此对《天问》的内容、特别是历来令人备感困惑的若干片断进行了梳理,具体剖析了《天问》的寓意结构和时空联结方式,指出《天问》难免存在“错简”,但不能在没有可靠证据的情况下一味地“正简”,而应去深入探究《天问》本来的、也是诗歌史上独特的美学机制,从而为上古诗学史补上属于屈原《天问》的思维方式和诗学机制的一页  相似文献   

8.
《楚辞·天问》有句云:“日安不到?烛龙何照?羲和之未扬,若华何光?”一、二句叶韵(宵部),三、四句叶韵(阳部),而二、四句不韵。游国恩《屈原作品介绍·天问》云:“(《天问》)亦有两句为一韵者,其例绝少。”(载《楚辞论文集》)盖即指此。然此绝少之处,实有乖于《天问》叶韵的通例,疑有错简。  相似文献   

9.
《天问》“鸱龟曳衔”的底蕴龚维英《天问》号称难解,而“鸱龟曳衔,鲢(鲸)何听焉”一问,向无确访。纵观上下文,知此问与鲸治洪水有关。但仅仅知道这一点,自然是很不够的。游国思《天问纂义》对此的访解,收辑了自东汉王逸而下计25家言(加上游氏“谨按”则是26...  相似文献   

10.
千百年来 ,学术界对于屈原《天问》“受礼天下 ,又使至代之”一句诗一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本文在分析各家得失、考察《天问》文例的基础上 ,提出了“至”为“隹”(谁 )之误字的新说。  相似文献   

11.
叶庆兵 《天府新论》2021,(2):140-149
《楚辞·天问》为屈原根据楚先王宗庙壁画而作,经历了从图像到文本的过程。这一生成过程对《天问》的文本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天问》集天文、地理、神话、传说等内容于一体,在文本上具有极大的综合性。这是由于具有宗教作用和训诫意义的宗庙壁画本身含有这些内容,屈原据图而作,自然受其影响。《天问》内容丰富,但在结构上有清楚的层次,从出土汉画像石来看,层次分明亦是壁画的通例,《天问》的结构安排也应与楚宗庙壁画有关。《天问》虽是据图而作,但却不是“述图之作”。屈原在创作《天问》时,一方面客观呈现壁画内容,另一方面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与思考,并调动个人的知识储备。这些内容融入《天问》中,使得《天问》据图而作的线性叙事结构被打破,从而造成文本“不次序”。总之,《天问》的文本特征多与其从图像到文本的生成过程有关,其文本所存在的问题也应放到这一过程中去考察。  相似文献   

12.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龚维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屈赋《天问》素称难解,时至今日,尚存在许多Sphinx之谜。例如,《天问》“问天”部分第一节的三问是:女歧无合,焉取夫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古今学者似尚未完全贯通。王逸注曰:“女歧,神女,无...  相似文献   

13.
《天问》“兄有噬犬”节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辞·天问》:“兄有噬犬,弟何欲?——易(夷)之以百两,卒无禄!”《天问》关于人事的部分,疑据楚史《梼杌》或《坟》、《典》之书,作节略并加以艺术的再创造,故叙古史特详。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引贾逵曰:“梼杌,……谓鲧也。”夏、楚同为龙图腾族,故楚人视鲧(舷)犹本族的英雄,并进而以鲧名其国史。《天问》特详“夏史”,盖由此也。  相似文献   

14.
论《天问》     
(一)《天问》:放流中泄胸中块垒之作司马迁在《史记》卷八四《屈原面生列传》中说;“余读《离骚人《天向》、《招魂》、《哀郢》,悲其志也。”史家著录,理当可信,说明《天问》的作者的确是屈原。太史公亲自读《天问》,悲其志,得骚人之心,可见《天问》不单单是形式上的问难之作,还有着精神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是年代久远.今人已很难拣出他的志向,明其骚人之心了。对《天问》的写作环境和文心,东汉王逸在《楚辞章句·天问序》中,有一段比太史公悲其志说更为形象具体的阐述:《天问》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忧心愁停,…  相似文献   

15.
《楚辞灯》的作者林云铭说过:“一部〈楚辞〉,最难解者莫如〈天问〉一篇。”诚非虚语。就《天问》本身来说,难中之难者,又莫如对宇宙天体形成及其结构模式的追诘。历史上注释《天问》的人很多,但不少注者不能得其要领.认为屈原撰写《天问》,只是“呵而问之,以谍愤懑。”殊不知,屈原实际上则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探索世界之本原,追询宇宙之演化。 历代注家中,能够打破对字法词义诠释的局限,而从哲学和天体科学的高度,对《天问》中有  相似文献   

16.
刘永济在批判继承前人《天问》研究的基础上,以圆融通博的学术积淀和阙疑存异的适度解读,以及知人论世、“了解同情”的研究态度与方法,为《天问》研究的持续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正>位于我们青海西南部的昆仑山,以其横空出世、莽荡辽阔而带有几分神秘色彩,它便犹如希腊的奥林匹斯山一样,成了众神聚集的地方.《山海经》说它是“帝之下都”,有“天枢”、“天门”,为“百神之所在”.因此,昆仑山不仅是江河的源头,它还是我国神话的一大源头呢!从古老的“共工怒触不周山”,到后来的“白娘子盗仙草”,无不与昆仑山有关.而保存昆仑神话最多的典籍,则应算是屈赋了,它比《山海经》、《淮南子》中记录的昆仑神话还多,以至使大学问家、大考据家朱熹“疑《山海经》、《淮南子》二书,皆缘《天问》而作”①.这“疑”虽说不对.但它却可借以说明屈原《天问》保存神话之丰富,而《天问》所保存的神话,又“大都是昆仑区的故事”②.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诗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家,一生坎坷,命运多蹇,其作品往往借助神话来抒发他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怨愤,《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篇篇都有神话,特别是昆仑神话.下面分别叙说之.《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班固《离骚赞序》说:“离,犹遭也;骚,愁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屈原“虽怀内美,重以修能,正道直行,而罹谗贼,于是放言遐想,称古帝,怀神仙,呼龙虬,思(女失)女,申纾其心”③.诗中曰:  相似文献   

18.
“爱”在先秦典籍中,只见于《诗经》、《楚辞·天问》及《尚书》,其他经传及子书均不用。本文考察《诗经》和《天问》中出现“爱”字的诗句,归纳其用法规律,并据此提出一些与前人不同的训释。“爱”在《诗经》中的第一个用法是疑问副词。《鄘风·桑中》:“爱采唐矣?沫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四句诗一问一答,“爱”之为疑问副词甚明。郑《笺》以“于何”释“爱”,至为确诂。《邶风·凯风》:“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旧解释“爱”为“曰”为“聿”(如  相似文献   

19.
要想了解《天问》,必须了解屈原的生平:他的出身,仕履,政治活动、政治思想,以及随着这些活动所写的作品,否则就不会了解《天问》;因为孤立地了解《天问》,不从他一生的历史中去了解《天问》,只是就《天问》本身来了解《天问》,那是永远不会读懂《天问》的。 反之,若想了解屈原的政治活动,特别是屈原的思想,若不从《天问》入手,那也不会了解屈原的生平(至少是一部分)和屈原的思想的。 那么,我们就从屈原的生平谈起。 屈原姓屈(或者说以屈为“氏”,屈是春秋初年他的祖先的封地),名平,字原,笔名正则、灵均(见《离骚》),——中国文人有笔名,大概是从他开始的。屈原是战国中期楚国人,约生于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死于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他死的年代,甚至于月、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人民已经把他的死日,当作节日来纪念他,这就是旧历的五月节或端午节。  相似文献   

20.
屈原《天问》“厥萌在初”以下四句二问,训释颇存歧见。本文根据闻一多的训释认为,它们与紧接着的二问四句均质询羲、娲神话传说,故此八句四问,在《天问》内自成段落。“厥荫在初”是指羲、娲“诞出”葫芦。人,系植物所“生”,是许多民族肇始神话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