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园林与道家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论证了目前从园林布局、空间结构、“一池三山”、“效法自然”以及玄学思想等角度说明“中国园林体现了道家思想”这一说法在立论上的不足,认为论据的缺陷在于无法把道家思想落实在园林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之上。通过道家思想在山水审美方面与其他思想的区别,文章指出了中国园林的道家思想是通过园林山水的象征尺度,以及植物选用的象征意象等内容来体现的;并认为虽然中国园林中有道家思想的成分,但不能从总体上将中国园林从思想的角度概括为道家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2.
从象征文化的角度去分析山西大同御河公园的景点设计,运用实地调研法和文献分析法,首先对中国传统园林中的象征表达进行研究,再结合御河公园的具体实例,分析园中每一处景点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来营造园中景点的意境,表达其文化内涵。最终得出象征表达的内容要与载体相统一、与主题相统一、与时代的需要和人们心里的需求相统一结论,使我们能够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景观设计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蒙元文化内涵出发,总结归纳蒙元文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典型实例的研究,分析蒙元特色文化符号在呼和浩特市园林中的应用.蒙元文化与现代园林理念相结合、彰显呼和浩特市特有的地域性文化内涵,强调蒙元文化对城市园林景观建设的意义,注重蒙元文化符号在园林建设中的应用,使内蒙古城市园林呈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城市认同感.  相似文献   

4.
中国园林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绿色空间、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山水林田湖草沙人生态和谐的象征。中国园林营建经历了“自然的人化”的过程,这是尊重自然的环境保护式实践,有利于维护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整体性,并且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营建过程中,中国园林是城市生态领域营建中的绿化与美化的诗意栖居之地。同时,中国园林营建也经历了“人化的自然”的过程,这是坚持中国优秀传统园林生态美学文化的精髓、回归中国园林“真善美”的人文追求和把握园林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宗旨的过程。展望“自然—文化”视域中的中国园林哲学的发展趋向,应该坚持人、自然与文化和谐共生的理论创新,“双碳”目标助力城市绿色发展现代化的实践创新两个方向不动摇,进而实现新时代中国园林营建的绿色现代化。  相似文献   

5.
从材料及人对材料的主观感受角度对法国巴洛克园林的设计和文化意义进行研究。通过对绿篱的隐匿效果,石材的粗糙与平整的质感,森林、水与天空营造的崇高氛围,花坛带来的柔和感受,以及刺绣花坛与服装时尚的关系的研究,归纳总结了材料对法国巴洛克园林的意义。园林的文化意义有赖于材料所营造的场所氛围,而不仅仅是风格样式。对风格样式的符号化理解掩盖了园林材料带给人的现场感知效果,忽视了园林更丰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史青 《中南论坛》2009,4(1):87-89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沉淀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发展并成熟。她印证和物化了前人的哲学和精湛工艺,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渊源文化,她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延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提炼中国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既有别于传统文化又不失传统文化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7.
园林学界对古代是否存在公共性园林一直存有争议,结合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内涵、称谓、功能、来源等相关史料信息,从历史文献研究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得出,古代公共性园林是古典园林中的特殊类型,融合了优美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历史文化。追溯古代公共性园林的历史渊源,能够补充、丰富本土古典园林体系,扩展园林史研究范围。从古代公共性园林历史文化内涵切入,还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性园林,对传承传统文化、重拾文化自信、重振民族精神有着积极意义。最后,古代公共性园林追求高文化与低消耗相结合的简朴生活,满足了基本精神需求还不破坏生态环境,对现阶段环境保护和公共园林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园林本身也是一种艺术.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从一开始就与山水画、山水诗文不可分离.所以意境也成了古代园林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造园者通过象征与比拟、引用各地名胜古迹等各种方法来表现想要表现的意境.  相似文献   

9.
水绘园和稊园的设计都出于对现实中王朝兴替带来的痛苦的规避,但又各具特色,分别代表了明末清初与清末民初遗民园林的两种典型。易代之际的遗民园林雅集是“诗可以群”的文化传统与文人雅集的文化记忆之承续,“园隐”则是园林雅集文学书写的一大主题,是易代之际文人面临复杂的政治环境和生存困境后作出的安全选择。遗民园林对易代之际文化传承起到重要作用,象征着“精神桃源”。易代之际的遗民借助现实的文化空间,将非常态的人生境遇、改朝换代的沧桑之感揉进纵情逸乐的极致享受中,勾连起对往事的追忆与挽留,代表着一种重返故国、回归故园的人生渴望。园林的封闭性与自足性隔绝了永失故园的沉痛悲苦,代替故园成为一处超越现实的精神存在,存放鼎革之际的文化记忆,寄托着遗民们对现实世界与个人处境的迫厄之感与避世之愿。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城市和园林绿地为研究对象,从建筑、广场、公园、园林小品等方面研究蒙元文化元素的应用方式和内容,探讨了城市和现代园林建设中民族地域特色属性的应用及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