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萨满教是原始宗教的一种晚期形式,我国北方操通古斯一满语族的几个民族都信奉此教。“萨满”原意为“因兴奋而狂舞的人”,指萨满为人驱邪治病时,弄神装鬼、手舞足蹈的样子。我国古代的蒙古、维吾尔、哈萨克和柯尔克孜等族都曾普遍信仰过萨满教。萨满教有着明显的氏族部落宗教的特点,各族间的萨满教并无共同的经典、神名和统一的组织,但是有着大体相似  相似文献   

2.
敬献“德吉”是古代蒙古人普遍存在的一种习俗。青海蒙古人比较全面地继承了这一习俗。本文根据有关文献、田野调查,在阐明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的构成、形式及具体举行过程的同时,从蒙古人的原始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结构入手,探究了这一习俗的渊源。有些学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源于防毒。笔者认为,敬献“德吉”习俗不是源于防毒,而是与蒙古人原始信仰有着密切关系。原始时期的落后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统一命运的要求和平等获得天赐恩佑的宗教愿望共同生成了青海蒙古人敬献“德吉”习俗。  相似文献   

3.
公元前3世纪,分布于中亚地区的阿尔泰语系乌孙族和后世的蒙古族中传承着狼和乌鸦双重信仰习俗和与之相对应的神话传说。该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的盛行现象,是狼和乌鸦在自然界里的“搭当”关系在古人头脑中的反映所致。此外,乌孙和蒙古的上述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与古代罗马相关信仰习俗和神话传说颇具共通性,这缘于远古时期欧亚大陆民族集团之间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在研究这个题目时,我们指的是被称为“蒙古”和“女真”的这两个民族,而不是他们的祖先或属于“蒙古”和“通古斯”的那些部落。上述两个民族属于同一时代,他们之间的文化联系是一种横向关系。  相似文献   

5.
元代特殊的时代环境使元杂剧不可避免地受到蒙古民俗文化的影响。元杂剧中有很多爱情剧、宗教剧和反映大团圆结局、节日竞技及节庆时杀羊造酒等习俗的情节,这与蒙古民族的思想、文化、习俗关系密切;元杂剧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这与蒙古族崇拜英雄的民族情结不谋而合;蒙古民族的审美风尚使元杂剧总体上呈现出酣畅淋漓、热烈奔放的风格;元杂剧程式化的表现手法也与蒙古民族的民间文学诸如英雄史诗、胡仁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元杂剧中使用了大量的蒙古语,更直接地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元杂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日本各地食用赤饭的习俗不尽相同.很多地方在喜庆之日食用赤饭,象征吉祥、祝福;而静冈县等地则在丧事时食用,因为当地人相信赤饭有驱邪避病的功能.为了研究日本人食用赤饭的原因,文章通过搜集、引用、对比文献资料,总结得出赤米、红豆、糯米的驱邪弊病性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湘西民族文化的考证和《本草纲目》的整理,从糯米的驱邪性与药理性等功用论证了糯米成为赤饭食材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试论英雄驯服野生动物母题与考验女婿习俗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英雄史诗考验婚中所叙述的英雄为岳父家驯服野生动物而作为娶其姑娘的条件这一母题是蒙古先民真实婚姻习俗之反映,与世界其他民族古老服役婚相似。英雄为岳父家驯服野生动物的考验任务与蒙古先民游牧年代有关。  相似文献   

8.
游牧和狩猎是早期蒙古人主要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家庭关系在蒙古人中确立较早,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组织基本上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伴随着蒙古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婚姻习俗多样化、高尚的妇女地位、财产继承和游牧狩猎的生产生活方式,古代蒙古人展示给我们的家庭观念是丰富而又独特的。  相似文献   

9.
西蒙古族的独特社会历史及其民族特性——西蒙古歌谣内容的考察研究郗慧民西蒙古是蒙古民族的一支。蒙古民族在明代以后按其居住地区可分为西蒙古和东蒙古两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部分蒙古族人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差异。西蒙古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  相似文献   

10.
黔东南苗族婚姻习惯法的结婚规则中有早婚、姑舅表婚的习俗和按民族仪式代替婚姻登记的传统,这为婚姻双方当事人感情破裂时的权利保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当事人的权利受损.更为严重的是,生育前不办理准生证,生育时在家中生产,无法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到孩子上户口时,一些父母为避免因早婚、早育或超生被计生部门罚款而将孩子的年...  相似文献   

11.
在蒙古族古代文化中,崇拜“九”数常常蕴蓄着许多象征内涵。蒙古族传统文化及众多文献典籍里,“九”数是蒙古人向往和追求吉庆祥瑞观念的表现,它折射出蒙古民族的社会心态、审美情趣、文化传统和民俗底蕴。 一、蒙古族祭祀习俗中的“九”数 蒙古族祭祀习俗与蒙古族萨满教关系密切。萨满教对蒙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产生着深刻广泛的影响。“九”数在萨满教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这个原始宗教中,有“九十九重天”的说法。成吉思汗时代,用九十九匹白色骡马之鲜好,泼酒九十九次,以祈祷于九十九天保佑。蒙古族萨满教祈祷词曰:“上有九十九尊天神/下有七十七尊地母/皆是慈善好施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年节习俗是蒙古民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的浓缩体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蒙古人的过年,在时间、形式及文化内涵都发生了变化.科尔沁蒙古族由于它的历史和地城原因,与汉民族习俗相互濡染中,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年节文化.本文通过对科尔沁左翼中旗宝龙山镇年节习俗的实地调查,考察了当地过年习俗及相关活动,进而探讨科尔沁蒙古族年俗在当代的变迁形式、过年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成吉思汗是一位使蒙古社会进入文明发展阶段的伟大英雄人物,他深刻影响了古代蒙古文化的发展历程。他推动蒙古民族的形成,从而为古代蒙古民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客观基础;他开创蒙古民族文字,在蒙古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采取“信教自由”的开明宗教政策,丰富了蒙古民族宗教文化;他主动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对古代蒙古文化注入“新鲜血液”,赋予蒙古民族新的文明和生命力。他对古代蒙古文化所做的贡献永远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4.
呼伦贝尔大草原是蒙古族的古老发祥地 ,它不仅在历史上有特殊的地位 ,其民歌也如离离原上草一样繁茂。流传在呼伦贝尔蒙古人口中的民歌珍藏了民族的心音 ,表现了他们的独特习俗。我们从呼伦贝尔民歌———这一劳动人民世代创造并传唱的“心曲”中可以看到它所体现出的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发展和变化。这些表现蒙古族物质民俗的呼伦贝尔民歌 ,以草原奔放、豪迈的性格 ,为我们展示了当地蒙古族人民衣食住行的一幅幅画面  相似文献   

15.
以寿龄为人名是明清河湟地区各民族中流行的独特习俗。这种习俗主要受蒙古族以及西域民族的影响,其中尤以蒙古族的影响更为深刻。在河湟地区,这个看似再平常不过的习俗却折射出丰富的历史,它不仅涉及到蒙古族、古代西域民族和女真族等众多民族的风俗,而且还展现了极为复杂的民族融合过程,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河湟地区的社会及风土人情提供了鲜活的社会档案。  相似文献   

16.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它是对原始渔猎、原始农耕牧畜等劳动的反映以及将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的原始观念的反映。蒙古民族豪爽乐观、能歌善舞,表现在萨满文化中的蒙古舞蹈更加富有特色,形成了蒙古族自己的萨满舞蹈——“博”舞。蒙古族称男萨满为“博”,女萨满为“渥都干”。蒙古族舞蹈是在民族心理素质和审美理想的基础上,伴随着蒙古民族的形成发展而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审美内容。  相似文献   

17.
端午节源于古代人们对“恶月恶日”季候的深刻观察与体验.期祈“驱邪禳灾”而产生的具有现代卫生防疫因子的系列循理应对法式与习俗。建构端午节的民俗活动都汲取着中华医药文明养分,形成了神秘而又极具医学理性的古代社会卫生防疫理念。端午节就是古代社会拥有深刻公共意识和广泛民间基础的卫生防疫节。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的帷幕已拉开 ,为适应大开发的需要 ,民族地区应对民族习俗进行必要的改革 ,文中以四川凉山彝族为例 ,将凉山彝族的习俗分为三类 ;并对其“记忆部位上”和“创造部位上”的两种观念进行了比较 ,最后提出落后的习俗、陈旧的观念必须废除 ;不然 ,将严重影响和制约本民族和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曾力挽狂澜的蒙古民族,到解放前夕,几乎濒临灭亡境地,喇嘛教的长期盛行是重要原因;喇嘛教正式传入于明代而盛行于清代;喇嘛教的传入是明廷极力鼓励和蒙古上层积极提倡的结果;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无不极力推行“兴黄教以安蒙古”的政策;喇嘛教的广泛传播长期盛行严重阻滞了蒙古民族经济文化人口等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政策给蒙古民族带来了新生。  相似文献   

20.
萨满教是北方游牧民族早期信仰的宗教,萨满教在北方诸民族中影响力比较广泛而深刻,直到各种外来宗教先后传入之前,萨满教几乎垄断了北方各游牧民族祭坛。对一个民族而言,自身宗教的世界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于本民族的文化思维和生产生活习俗。任何一种宗教发生之时期就开始从自身的角度去解释宇宙的万物、万象。蒙古族萨满教也跟其他宗教一样,在漫长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有了它自身独特的解释天地、自然、生态、灵魂之诸多观念。本文就蒙古萨满教“腾格理”、“嘎扎理”、“万物有灵”理解与蒙古人的生态保护观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