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始终是根据时代与形势的发展和新闻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形成新的观点、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内涵的过程。在汶川地震后,媒介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发挥了出色的作用。因此,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角度对汶川地震报道进行观照,就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手机媒体的兴起,双语新闻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手机新闻文本所具有的真实性、精细性和简洁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翻译方法应区别于一般的文本翻译。变译理论为手机新闻的英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其变译策略包括摘译、编译、改译和参译等。变译的目的是使译文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真正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3.
对突发事件进行电视直播是信息时代人们对新闻媒体提出的要求,对突发事件的直播也最能体现媒体的新闻意识和综合实力。汶川地震是中国媒体首次全情直播灾难事件,开辟了中国电视媒体灾难直播的新时代。在突发事件的直播中要坚持及时快速、真实呈现、强化互动、巧妙引导等策略,以保证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黄忠廉的“变译理论”是当代中国本土翻译理论的代表。变译理论主张,变译是重在摄取原作内容,信息量集中,与原作信息核心相近,比全译更适合于科学文献。文章运用创新性思维,首先阐述了变译理论的学理根据以及变译理论作为文学翻译标准的理据,然后基于变译理论,以许渊冲之苏轼和陆游梅花词的翻译版本为例,分析和论证变译理论对于中国古典诗词中意象和意境再现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5.
梳理新时代背景下变译理论的发展应用,通过对比分析汉语新闻话语及其英译案例,探索变译理论指导下推动新闻话语表达国际化,实现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社会功能。指出:新闻话语英译应关注国际受众接受度及话语传播效度,体现新闻话语内外有别且时效性强的话语特点,用变译策略构建符合国际化规范的新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6.
公共危机管理中非政府组织的参与 ——以汶川地震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政府独自力量不足以应对频繁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的背景下,以\  相似文献   

7.
汶川地震中桑枣中学无一伤亡的例子表明,防灾教育的有效施行是学生在灾难面前得以保全的一个重要前提.对法律的执行力、防灾教育的供给和监督是防灾教育有效实行的制约因素.而重塑防灾教育的法律地位,弥补政府职能缺位,防止防灾教育权力虚置,保障防灾教育供给,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防灾意识和肪灾技能,实现社会防灾教育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旅游翻译不仅是推动旅游业国际化的重要手段,更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如何提高旅游翻译的研究层出不穷。以接受美学理论为理据,以归纳的四类变译方法即增释法、缩减法、整编法和合并法为主线,通过大量旅游英译文本的实例分析,探讨变译策略应用于旅游文本翻译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研究表明,以读者接受为指导的变译策略对提高旅游文本翻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且扩展和丰富了旅游文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影片字幕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自身特点以及受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其翻译策略不同于文本翻译。本文从变译论角度,结合实例探讨影片字幕翻译中的一些变译手段,从而使字幕翻译达到传递信息、文化及满足其艺术性和商业娱乐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余承法新著《全译求化机制论——基于钱锺书“化境”译论与译艺的考察》是对钱锺书“化境”翻译思想的准确诠释、合理转化和系统重构,其建构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展示出严密的逻辑理路与不懈的探索精神。作者先从“全译”与“化境”概念出发,定位全译求化的关键问题,聚焦完整、客观、可操作、能验证的全译求化机制体系,进而建构“化境”理论体系,完成对“化境”传统译论的当代诠释与创新转化。  相似文献   

11.
信息传播是大众传播的基本功能,是其他一切功能的基础。充分发挥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能够产生强大的传播力,使大众传媒在突发性灾难事件中成为一支强有力的救援力量。本文以中央电视台汶川地震直播报道为例,将人们熟知的信息传播的基本信条对象化,具体分析了电视灾难报道的成功经验,即及时准确的信息响应、全面客观的传播立场、全局视野中的立体报道模式以及导向明确的注意力管理,以期为今后的灾难报道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自 1992年进入市场经济以来 ,中国的新闻传播学研究逐渐从强调新闻传播与政治的关系 ,转向多样化的学术视角。中国的新闻传播业面对陌生的市场经济新环境 ,以及新旧体制的转换 ,遇到颇多问题。新闻学界迅速从传媒经营、新闻侵权与诉讼、舆论监督与司法公正、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等方面展开研究 ,传播学自身也因此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频发的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正集中而尖锐地考验着政府和媒体的决策与应变能力.基于汶川地震和海地地震的媒体呈现,比较分析两次灾难危机的传播管理,研究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和作用在不同体制下所发挥的殊异效果,探索中国特色新闻传播体制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个方面,以具体的例证来分析和阐释语境对外宣新闻翻译的制约,可见原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内容,而译语语境决定翻译的形式。译者应准确把握外宣新闻翻译中的语境因素,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可接受性和可传播性。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入手,分析央视等国家媒体的四川震灾报道为何能为中国形象增色,指出尊重普世价值、突出真实性和提高媒体公信力是媒体建构良好国家形象的三个重要因素。论文认为只有深入了解媒体与国家形象间的关系,才能使媒体在建构中国的国际形象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最大的一次灾难性危机事件,也是对中国执政党和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以及对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传播能力一次前所未有的考验.应当说在危机的爆发期内,中国政府和媒体都交出了一份令世人满意的答卷,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在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方面的巨大进步,受到社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目前,已进入危机的恢复期,认真评价和总结在这次危机事件中危机管理和危机传播的经验教训是危机管理的题中之义,对于提高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我国新闻传媒危机传播的水平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报道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检视传播学理论与本土化媒介语境如何契合的机会。研究和思考传播学理论在中国突发灾难报道这一特殊的“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表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理意义。在地震报道中,媒介的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传播免疫理论以及传统的受众理论等都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思考。从事实层面来看,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以及受众理论等较之历史语境及西方社会语境,都有一定的“变异性呈现”,体现了传播理论进入中国媒介语境后显示的本土化特征。从规范层面来看,单一的媒介议程、单一而强势的舆论场、单一的媒介强效果论和消极受众理论等,都不利于打造一个健康的媒介生态。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保持议程设置的多样性,保持声音的多元性才有利于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软新闻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英文软新闻翻译的实例,就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对软新闻翻译所运用的各种"改译"手法和处理艺术进行了研究探讨,揭示了功能翻译理论为软新闻翻译所创设的理论基础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