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译者惯习”理论体现了翻译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社会学视野,其主要探讨特定社会语境如何塑造译者知识与个性以及形成的知识总和如何影响翻译活动。目前,“译者惯习”研究发展迅速,但相关研究在其结构化影响的对象和方式上仍没有达成共识,也缺乏实证对比研究。通过分析林语堂所译的《浮生六记》可以发现,译者惯习的结构化功能存在于原文本选择、翻译策略、译文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并对翻译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贵在审美再现。林语堂的翻译追求达意与传神的审美目标.他的《浮生六记》译本语言风格贴近原作,选词生动传神.句式灵活变通,行文流畅优雅,成功地再现了原作的风格美,是一篇难得的佳作。其翻译方法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3.
以《浮生六记》为例,具体从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和谐的美学思想,追求本真和快乐的人生哲学,田园化的理想生活模式等方面探讨译者的文化观和翻译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分析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为翻译文本之必然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译者在理解和传达两个过程中的审美期待。理解阶段的审美期待主要表现在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两个方面,通过这两个方面的期待作用,译者的审美期待视野得到了进一步的建构和丰富。传达过程中的审美期待主要表现在译者对译作潜在读者的考虑上,这一阶段的期待是和译作读者的审美期待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5.
译者主体性就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林语堂正是在其主体意识的支配下,合理地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选择<浮生六记>为文本.从其人生经历、性格特点、生活观念、文化理想和审美观点等多个角度去探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阐释译者和文本的关系,同时也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6.
《浮生六记》是林语堂先生一部经典的译作,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本文拟在切斯特曼翻译伦理的关照下,分析林氏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及翻译风格在译作中的呈现,以期对翻译伦理学的进一步研究和翻译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和文化现象,它在人际关系中时常充当着"润滑油"的角色。异化翻译在形式上使译者的角色彰显出来,而归化翻译尽管在形式上出现了"译者的隐身",但就译文内容和翻译过程而言,译者的角色却都得到了彰显。  相似文献   

8.
9.
哈贝马斯交往伦理尊重知识的客观性,承认理解的合理性。前者决定了译者主体的受动性,后者决定了译者主体的能动性。从哈贝马斯交往伦理的理论视角,对《孔雀东南飞》英译本进行分析,探讨了译者主体性的哲学理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翻译学与美学的渊源越来越受学术界的重视。翻译中的美学研究,尤其是对译者审美活动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译者的翻译审美看,译者在文学翻译中通过其审美心理结构反映原作,形成对原作的审美评价。相应地,在译作中译者再现原作的同时也会表达自己的审美评价,也即译者在文学翻译中必然调动自己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12.
中国地名的英译是一个现实而复杂的问题,而且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翻译原则和方法。中国地名罗马化已为中国地名英译问题指出了一个大方向,但并不完全适合于文学作品中的地名英译。现结合《浮生六记》林语堂英译本中的地名英译,总结出一些切实可行的中国地名英译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对应、重构、以及淡化是三种风格符号的换码模式。文章从风格翻译手段的视角,探讨了林语堂先生英译的《浮生六记》如何再现原作的风格和艺术意境,体现译文风格对原文风格的适应性及风格的可译性,通过对具体风格翻译手段的个案分析对于研究林语堂先生的翻译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学翻译中审美的“陌生化”取向要求译者避免将文本归化为译入语读者所熟知或显而易见的形式,而是采用异化的手段将源语文本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保留下来。赛珍珠的《水浒传》英译本采用了能够保留异国情调的异化或“陌生化”翻译手段,从而使译入语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或者说译本通过延长审美时间和增加感觉难度而增强了读者的审美快感,并最终使其在观察世界的原初感受中化习见为新奇。  相似文献   

15.
赵元任是第一个将《阿丽思漫游奇境记》译介到中国来的人。这部译作能够历久弥新,成为儿童文学译作中的经典,与赵元任先生在翻译上的创造性是分不开的。文章从语体选择、文化策略、语言的音乐美与形式美三方面讨论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审美再现过程中表现出的主体性,以期深化翻译审美再现和翻译审美主体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回译可以应用于翻译研究的各个领域,除了检验翻译实践效果和翻译教学质量,对翻译理论研究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辜鸿铭作为国学大师,在中学西译方面一度起到先锋作用,然而以保守主义知名的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对专有名词和文化信息的处理方面却刻意删除了中国文化的痕迹。本文以回译辜鸿铭《论语》英文原句为实例探究译者自身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的原因与程度,通过剖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旨在找出译者选择不同翻译方法的深度原因。  相似文献   

17.
18.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一直是国内外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各国间文化传播架起了沟通的桥梁,文学翻译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从最初只强调原文作者及目标语读者在翻译实践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到意识到译者地位的过程,一言以蔽之,即译者从"隐身"到"显身"的过程。译者的显身,是指译者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不断得到认可和强调,主要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包括译者主观能动性和受动性。在文学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的确会影响译作的类型,应该强调译者的地位,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散文可以很好地展现作者的感情,且风格多样,因此对散文的翻译具有很高的难度。译者必须发挥其主体能动性才能很好地翻译出原文的风格、意境。张培基先生翻译的散文不论是从意境还是风格上都很好地再现了原文。从译者能动性角度分析张培基对《背影》的英译,以更好地探究在翻译中译者应该怎样发挥译者能动性,更好地再现原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