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湘西傩堂戏湘西自治州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里孕育了丰富多彩而又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湘西傩堂戏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傩堂戏又称傩戏、傩愿戏、傩坛戏、姜女儿戏、土地戏等,其历史之悠久,号称中国戏剧的活化石,源于中原一带的汉族地区,传入湘西后,逐渐“湘西化”,形成了今天的湘西傩堂戏。傩堂戏的原始雏形为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并经历了从傩祭——傩仪——傩舞——傩戏的演变过程,其间充满了浓厚的宗教色彩。傩堂戏的演出总是与“冲傩还愿”的迷信习俗结合在一起,“冲傩”时,主人家…  相似文献   

2.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将傩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来认识,在中国出现很早,一般认为滥觞于史前,盛行于商周,当然,这是就中原文化的角度而论的。人们对傩的认识是从秦汉前中原古籍中开始的,一个主要的依据,便是《周礼》中关于“方相氏”的记载。即:“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  相似文献   

3.
巫傩咒语在傩祀活动中,傩师往往通过特定的咒语来实现人与神的沟通,领会并传达神的意旨,驱邪降妖,祈福禳祸。那些伴随着咒语的哼唱与呼号也不是为了宣泄个人的悲哀与欢乐,而是与咒语有关,去呼吁、召唤神的显灵,去传递神与人之间的信息。咒语巫术是原始初民对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灵物崇拜达到极端之后的产物。在傩坛巫术中,“最神秘、最深奥、最有哲理、最起作用的也就是那些在先人们看来是绝对可以信赖”的咒语。在湘西一带土家族、苗族傩祀活动中流传着许多这样的语咒,著名的《梯玛神歌》便是土家族“梯玛”(法师)在法事活动中所念的咒语和…  相似文献   

4.
侗族稻作民俗与傩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湖南、广 西交界地区,是中国传统的水稻耕 作民族,稻作文化非常丰富。在其 稻作民俗中,最有特点的要数傩俗。 傩,为祭祀礼仪。中国的傩文 化是农耕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源于巫文化,是巫文化的进步 表现形式。巫为术,傩为仪式。傩 文化是属于思想意识,而巫则为行 为意识。两者有血缘关系,却又有  相似文献   

5.
岁末驱傩     
何谓驱傩 “傩”的本义是“行有节也”。如《诗经·卫风·竹竿》:“巧笑之瑳,佩玉之傩”。传曰:“傩,行有节度”。很显然,这与驱傩之意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据《正字通》:“(?),同傩,为‘奈何’之合音”。《说文通训定声》:“傩,假借为(?)”。当“傩”与“(?)”通假时,“傩”的含义也就变为驱逐疫鬼之意了,《玉篇》:“(?),惊驱疫疠之鬼也”。《论语·乡人傩》集解:“傩,驱逐疫鬼也”。 驱傩的缘起 驱傩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周礼·夏官》:“方相氏……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驱傩是我国一种古老的传统礼仪,其起因有如下诸说: 一种是《汉旧仪》说,颛顼氏有三子,生而亡,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虎;一居若水,  相似文献   

6.
在傩文化的研究中,“傩”是一个十分重要却极度晦解的概念。尽管古今学者对“傩”义进行过一系列的见仁见智的阐释,提出了诸如“驱疫”、“节令”、“熊”、“鸟”(有的学者引伸为“男根”)、“猿猴”等众说,但无论是古人的训诂,还是今人的诠说,都未能走出对“傩”义解释的误区。近年来,逐步被挖掘出来的土家族傩文化资料及其中的虎崇拜遗迹,为我们揭开傩之真义提供了新的线索。本文主要根据这些资料,并借助其他旁证材  相似文献   

7.
布依族仪式性傩戏“哑面”,是在布依族传统丧事的绕棺仪式中表演的哑剧性质的仪式性傩 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傩戏。它的巫术意识最为强烈和直接,它的表演本身就是一个让死者重获 生命的巫术仪式性活动,这在傩戏中是非常罕见的。其表现的性意识也是目前所见的傩戏中最为直白的,而且其表现形式更为单一和纯粹。它的面具的形式更具朴陋特色。如果说“撮泰吉”(变 人戏)①是一种“亚傩戏”,②那么,这种布依族丧事中的仪式性傩戏“哑面”则应该是一种“前傩 戏”了。  相似文献   

8.
说“傩”     
“傩”(nuó)这个汉字,早些年,不少文人都较为陌生。现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熟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傩,最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傩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头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总之,傩,是古人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后来,傩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我国西汉期间已有了…  相似文献   

9.
42岁的吴迁碧是梵净山下土家族村寨的一名“土老司”。在黔东北边远山乡的乡村生活中,“土老司”既是掌握了“驱鬼酬神”之法的傩师,还得有表演的天分,在傩堂戏中以歌唱、舞蹈和面具展现性格多样的人物。学技22年后的今天,吴迁碧发现傩师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源于人们对“傩”的理解已不同往昔。从古至今,“傩”在当地百姓精神生活中都占有重要分量。他们相信“傩仪”具有驱鬼酬神、消灾避难的神力。而如今傩师作为傩仪的传承者,其社会地位不仅取决于他能否为人们心理带来平安,更取决于他能否给人们带来现实的快乐和欢娱。傩仪是由…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个是学校教育问题 在我国56个民族中,汉族办学校最早,教育也最发达。常说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的是汉族文化。相传五帝时已设有大学,名叫“成均”。舜时设有“上庠”、“下庠’,即大学、小学之分,大学老师称“国老”,小学老师叫“庶老”。夏改庠为序,商除庠、序,还设有“瞽宗”,以学礼乐。西周设立国学、乡学。国学由大乐正总共事,下设小乐正、大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4,(4):8-8
在我国的贵州、云南等受巴蜀文化影响深刻的地区,流传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祭祀驱鬼仪式:参加者穿着色彩鲜艳的服装,带着看似恐怖的面具,边舞边跳,这种仪式的名字同样古老而独特,叫做“傩”。日前,在贵州举行的“中国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来自中国、韩国、日本的民俗专家就傩文化的研究、保护及国际间的交流,进行了广泛的学术研讨。傩文化也因此走进了很多人的视角。傩,起源于远古的驱鬼逐疫仪式,是一种原始宗教的巫文化现象。最早的傩活动可追溯到殷商时期。在《易经》中,就有周代傩祭活动的记载,分为季春“国傩”、仲秋“天子傩”和季冬“…  相似文献   

12.
湘西苗族把还傩愿称为“撬奴”(“跳傩”的转音),把傩公傩母称为巴奴奶奴。这种祭祀仪式作为父系氏族社会初期中原及江南各民族的一种共生文化形态,除了一些共同特征外,必有一些为各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拙文拟从傩祀的原根、女性的神职、洞鬼的扮演及祭品的“打散”等四个方面来探析苗族母系氏族文化遗存在撬奴仪式里的种种胎记。一、傩祀的原根。撬奴有一堂重要法事叫“泡奴”(汉译为“剖傩”),专由傩巫用大段巫词吟诵洪荒世纪兄妹开亲的故事———剖开傩的来头。这是绝不能省略的核心法事。湘西人常把没有弄清本源的人与事叫做“没有傩…  相似文献   

13.
孙文辉 《民族论坛》2006,(10):47-47
很多人兴许都不认识这个“傩”字,但它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比如,我们平日说的许愿还愿,赌咒发誓,其实就是一种巫傩活动;过年拜节、迎春辞岁,也是一种傩的祭祀礼仪;开幕剪彩、闭幕送客,同样也是源于傩祭仪程……傩是人类的一种原始文化,是远古人类为了消除灾难、危难而“发明”的一种巫术形式。(一)我开始接触傩,是我担任艺术期刊编辑的时候。那时,有人投来关于傩戏的稿件,由于我是分管艺术理论的编辑,傩戏的来稿自然归我处理。这就逼得我要去弄懂:什么是傩戏。1991年,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傩戏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湘西自治州召开。会上,苗家…  相似文献   

14.
“跳五猖”艺术面具是傩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傩舞的发展过程中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探析“跳五猖”艺术面具文化,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跳五猖”艺术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今年11月20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改革开放的思想先驱胡耀邦同志九十周年诞辰。全国各民族人民都在纪念他,怀念他。因为胡耀邦在担任党的总书记期间,提出了一个影响深远、成效显著的民族观。这就是“两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种新的民族思想观,对于民族团结,对于促进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对于创新、发展新型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思想观(“三个离不开”),对于建设“和谐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历史文化上说,“两个离不开”的思想原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一体多元的整体。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汉族…  相似文献   

16.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并且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同时,汉族、藏族的“猴子的心忘在家”故事与佛教同类型故事的叙事传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7.
<正> 城步苗族自古以来就能歌善舞,创造了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其中由巫祝举行祭祝仪式的傩歌傩舞广泛流传,尤其是苗族“庆鼓党”(苗语叫“打古堕”,又称鼓社祭、苗年大节、苗族丰收节等)活动规模最大,特色最浓,流传最广。据有关史料记载和老艺人记述:苗族“庆鼓堂”这一民间宗教性质的艺术活动历史悠久,自元代起开始盛行,清代同治《城步县志》追记乾隆年间“庆鼓堂”活动:“……苗人  相似文献   

18.
带着对刘芝凤先生的钦佩之情,近来一口气读完了她的新著——《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以下简称《傩文化》),掩卷之后,思绪万千,禁不住要写几行字,一来向大家隆重地推介这本书,二来祝贺刘芝凤先生新著的出版。傩作为一种驱逐疫鬼的宗教祭祀礼仪活动,传统上相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从商周时代开始,傩仪和傩祭就在宫廷中被制度化、典礼化了。商周而下,傩祭与傩礼在民间广为传播,并渐渐的形成以鬼神信仰为核心,以各种各样的请神逐鬼活动为其外在显象,以驱灾祛邪、沟通人——神之世界为目的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对于傩文化这个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19.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天鹅处女”故事,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联.这类故事传达了汉族、藏族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汉族、藏族“天鹅处女”故事具有明显的印度佛教同类型故事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宪法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了占人口94%的汉族之外,这个国家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很多,而且这些少数民族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他们所居住的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他们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风俗习惯都有不同。总的来说,这些少数民族在经济和技术方面不如汉族发达。因此,汉族自以为在文化方面优于其他民族或者说比其他民族更文明,因而常常表现出毛主席所说的那种“大汉族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