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具体劳动的性质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把商品使用价值看为具有永恒的自然的性质,把价值看为具有历史的社会性质,这并不是随意规定的,而是由他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所必然引伸出来的科学论断。马克思指出,每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326页)(四)既然具体劳动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那末商品使用价值亦必然是具有永恒的自然性质,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认为,主体就是自觉地、有意识地从事对象性活动的社会的人。人和自然首先是实践的关系,即一般劳动。马克思指出:一般劳动“不是把人当作某种驯服的自然之力来驱使,而是当作主体来看待,这种主体不是单纯地在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而是作为支配一切自然之力的活动出现在生产过程里面。”(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分册第250页)在这里,马克思把“主体”的劳动同单纯自然的、自发的形态之下的“驯服的自然之力”严格区分开来,二者的关系就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生产活动无非是作为主体的人改造自然客体的一种实践活动。因而,生产力归根结蒂是主体的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3.
生产力范畴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这种物质变换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能否可持续发展.马克思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断裂导致生产力发展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遭到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社会生产力极大浪费,使生产力的发展严重不可持续.为了防止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断裂的发生,实现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开创性地提出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劳动力得到全面发展;劳动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生产;建立适合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关系等一系列极具实践性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4.
<正> 《齐鲁学刊》1984年第五期登载了韩洪章同志的《劳动生产力之管见》一文。韩文的基本观点是:“生产力就是劳动生产力,也就是人们通过具体劳动改变自然物使之采取适合人们需要的形态即产品形态的能力。”理论界的部分同志,也如该文一样,把生产力等同于劳动生产力。我认为,这种观点不仅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生产力与劳动生产力的经典性论述相悖,而且也无益于指导生产实践。本文不打算就劳动生产力范畴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考察,只准备就生产力范畴与劳动生产力范畴的相互关系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兼与韩洪章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什么标准区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下面仅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肤浅认识。一、生产劳动是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重含义的概念任何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过程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马克思考察资本主义生产劳动正是从这两方面出发的。首先,马克思从生产力的角度,即从简单劳动过程的结果,考察了生产劳动的一般。马克思写道:“劳动过程首先要撇开各种特定的社会形式加以考察。”①“如果整个劳动过程从其结果的角度,从产品的角度加以考察,那么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表现为生产资料,劳动本身则表现为生产劳动。”②所以从马克思对生产劳动所作的最抽象最一般的表述来看,或者从一般劳动过程的观点看,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6.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论述,而且也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马克思认为自然界始终存在着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质,强调了《资本论》的唯物主义基础;把一切生产力都归结为自然界,不仅重视劳动的社会生产力,而且重视劳动的自然生产力;以自然关系为模式来观察人类社会,提出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史的过程,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一定的物质资料占有形式,是一个社会经济形态的基础。物质资料的占有形式决定生产过程的根本性质,决定交换和分配的特定形式。因此,为了更好地认识一个社会的基本经济结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必须深入研究物质资料占有形式问题。 (一) 所有制的核心问题是人们对物质资料、即对财产的占有。马克思明确指出:“一切生产那是个人在一定社会形式中并借这种社会形式而进行的对自然的占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90页)人对自然的占有,  相似文献   

8.
一生产过程,即是劳动的实现过程,是劳动时间的消耗过程。在实际的经济运动中劳动时间具有广泛性。经济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研究劳动时间如何被利用、被消费。那么,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劳动时间范畴究竟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我们认为,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首先,劳动时间是经济学中“最简单的抽象”、最一般的规定。经济学上的劳动,指的是人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的能动的活动。它是劳动的最基本的形式。马克思说:“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对劳动这个范畴之所以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识,是由于马克思在劳动的二重性理论中区别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由于抽象劳动的发现。马克思认为,撇开劳动产品的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基础。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产生两种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们对自然的作用,另一方面是人对人的作用。只有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有社会的发展,不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或其他社会形态下都是一样。人和自然的矛盾通过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得到解决,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对人的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矛盾,在阶级社会里主要就是阶级矛盾,被剥削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其他许多著作中,对生产力问题进行了大量论述,但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使用的生产力的概念的具体涵义是不完全一样的,我们在研究科学和生产力的关系时,应注意把物质生产力和知识的形态上的生产力区别开来。什么是物质生产力?它是人们征服,利用、控制、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发生作用的结果必然是创造一定的使用价值。所以又可以说,物质生产力是人们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一定使用价值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9页)。这就是我们一般使用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概念。这个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是和“生产关系”相对应的。它是一切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后决定力量,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1.
社会生产是一个人与自然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换,获取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按自然的规律决定自己活动的目的、手段、方式、方法,改变自然客体的物质形态。这样,人们为了利用和改造自然,就必须认识自然,人对自然的关系就必然要表现为实践和认识的两种关系。表明人对自然的实践力量的客观标志,是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表明人对自然的认识力量的主要标志,是科学的发展水平。在这里,科学和物质生产力都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力量,互相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78页对生产力解释为:“生产力……指人们同他们所利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同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典著作中都是指劳动过程而不是指生产力。生产力则是指“人对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正> 生态经济效益是生态经济学的最基本范畴,从理论上弄清楚它的涵义,必须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做必要的研究。一、劳动过程中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生性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劳动是人使自身上的自然力进行的一种运动,是人以自身的这种运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其目的是要在对自身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通过劳动不但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而且要在人和自然通过劳动进行的这种“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生态效益。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要从自然界取走一些物质和能量,并以不同形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探讨和研究的基础上,文章结合马克思的文本、思想以及社会现实生活,从哲学分析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结合的角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比较全面深入地分析了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自然的“物质变换”、劳动作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过程、物质生产实践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同时文章还深入分析了“物质变换”思想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借鉴意义,力图较为深入地发掘这一思想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生产力自身的革命中,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被忽视。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对象在生产中仅仅处于被加工的被动状态,对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关系甚微。如果说这种看法在以往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时代有一定道理的话,那么,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认识则显得远远落后于实际,未免低估了劳动对象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 劳动对象是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谈到劳动对象时,把劳动对象分为两大类:一是“天然存在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5页),即没有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自然物质,如矿藏、原始森林、未开垦的处女地等等;另一类是“已被劳动滤过的劳动对象” (同上书,第206页),即经过人们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如农业中的种子,织布用的棉纱、制造机器用的钢材等等,在生产中泛称为原料、材料。 大家知道,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工具进行劳动,只有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转变为人们所需要的物质资料,这种劳动才是具体的、有用的劳动,由此形成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工业生产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几个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某些部门应用机器人进行生产,出现了所谓“无人工厂”、“无人车间”,似乎商品价值不再是劳动创造的,而是由机器人生产出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企图以此否定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否定马克思的整个经济理论。自动化生产体系的出现,能够改变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吗?我们的回答是否定的。 一、生产的自动化与创造价值的劳动无关 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重属性。商品的这个二重性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对此,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生产的自动化和机器人的使用只是劳动生产力的变化,而劳动生产力只是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与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无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生产力当然始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生产力,它事实上只决定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效率。因此  相似文献   

17.
<正> 生产力作为一种改造自然并取得物质资料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向前发展的.当科学技术水平低下,人类社会还处在农业时代时,人们用手工工具劳动,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明显,所以人们没有把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要素来看待就是自然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蒸汽机等机器后,人类社会进入了工业时代,人们主要用机器来生产了,科学技术对生产的作用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就逐渐认识到科学技  相似文献   

18.
关于生产力的三个论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生产力的地位作用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论述和我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地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论点。 1.生产力源泉论:生产力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看出,生产力的运动和发展,是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源。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类为了能够生存,首先需要有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正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征服、改造、改善、协调、保护自然界,索取和创造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人类这种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改善自然、协调自然、保护自然以获取物质资料的现实的智慧和力量,就是生产力。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范畴和经济范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增长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的变革,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推动了社会变革和前进。同时,“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趋向的根淅”。“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原理的基础上,深化生产过程也形成价值.坚持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方法论,进一步分解了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二重性,提出了生产的二重性,生产劳动的二重性,产品价值的二重性,价值转化定律等.并运用现代物理学关于物质结构研究的成果,即基本粒子与引力、弱.力、电磁力和强力的关系,证实了"生产劳动二重性"与"产品价值二重性"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20.
一、劳动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 农业生产力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其中存在着强大的自然生产力。马克思说:“劳动的生产力(自然的和社会的)……”,“问题不止是劳动的社会生产率,而且还有劳动的自然条件决定的岛然生产率”。 农业中的自然生产力是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力,农业生产必须在具有光、热、水、气、土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这种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深厚、多样化的物质基础和最强大动力,同时它又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生强大制约作用。因为自然生产力具有基础性和本源性。如自然界中太阳的能量是地球上各种能量直接与间接的来源。以太阳能为动力在物质、能量转化中形成的生物,是各种农产品的来源,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命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