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从列强的“中立”、孙中山民国元年让位和袁世凯窃国三方面,论述了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以事实证明,列强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  相似文献   

2.
列强与辛亥革命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近代中国革命的几次高潮,都是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的,列强在镇压中国革命的过程中,表现出了赤裸裸的侵略本质。辛亥革命期间,列强诸国不仅没有直接干涉,而且相继宣布“严守中立”,但无数事实证明,他们仍然是绞杀辛亥革命的元凶。一、列强为何宣布“中立”列强的侵略本性决定其不会放过干涉中国革命的一切机会。然而,当机会不成熟时,又往往打出“中立”的旗帜。辛亥革命期间列强所谓的“中立”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 (一)革命党人反满不排外,列强无干涉借口。武昌起义后的革命党人怕得罪外国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我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民主革命运动 ,它以武昌起义为主要标志 ,其丰功伟绩永垂不朽。湖北作家得天时地利 ,包含革命激情 ,用市文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对这场伟大斗争作了全面反映 ,在思想界、文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基本上代表了辛亥革命时期诗文创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1879—1942)出身于书香门第,但他在少年时代的思想,与此却与当时社会潮流并不合拍,他视争取功名的八股文为“灾难”。他的祖父在1889年就去世了,教陈独秀做八股文的,是长他九岁的大哥孟吉。孟吉是府学廪生,为人忠厚,独秀称他为好好先生。孟吉深知幼弟不喜欢八股文,就瞒着母亲,偷偷教他读《昭明文选》,竟使他成了个“选学余孽”。但也是昭明太子在县试中帮了他的忙。1896年,独秀参加县试,碰到的是一个“杂搭题”:《鱼鳌不可胜食也材木》。他就以《文选》上所见到的鸟兽草木等难字,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前十余年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在中国实行美国式的“共和政体”国家政治制度,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挫败资产阶级立宪派的“君主立宪”主张,在1905年至1907年间进行过激烈的论战。革命派艰苦卓绝的奋斗,并非一事无成。1912年元旦,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共和国蓝图在中国试行。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辛亥年间历史性的抉择。然而,没多久,政体转移到袁世凯手中,共和政体日趋名存实亡,昔日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喜剧终成悲剧。历史早已作出结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的武汉民族资产阶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1911年10月10日傍晚武昌城新军营房爆发起义枪声以来,历史已向前推进了整整七十年。然而,以武昌起义为高峰的辛亥革命究竟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是单纯的“反满”斗争,还是带有比较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国内外史学界的认识不尽相同。产生歧见的基本原因之一是,对于中国当时是否已经出现民族资产阶级,看法尚未统一。我们认为,辛亥革命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已经形成,尽管其力量还十分薄弱。辛亥革命从酝酿、爆发到失败,所呈现的独特格局,正体现了领导这次运动的幼弱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性格特征。 20世纪初叶,中国民族资本初具规模的地区,一是江浙,二是广东,三是湖北。本文拟对辛亥革命“首义之区”——湖北武汉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作一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7.
孙中山是辛亥革命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对国情的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而提出的政治主张,对辛亥革命有重大影响。因此,探讨辛亥革命前孙中山对国情的认识,研究其对国情的认识与辛亥革命成败的关系,对于深入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是十分有益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内忧外患日益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趋尖锐,人民反抗斗争此伏彼起。生活在这一社会氛围下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孙中山,为解救国家于危  相似文献   

8.
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和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正>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哪里形成了无产阶级、出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就会在哪里传播,在哪里生根、开花、结果。这是近一百多年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在我国,早在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之前,早在1911年辛亥革命之前,以朱执信等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就已经开始向我国人民介绍马克思主义,并且初步探索马克思主义。这些代表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革命党人为什么要介绍无产阶级的学说马克思  相似文献   

9.
在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是一个杰出的反满宣传家,他发表的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文章对当时的知识分子有震声起瞆的作用。不少知识分子读了他的文章之后,思想发生变化,由忠于清廷转变为反对清廷,由改良主义走向革命道路。他的《与康有为论革命书》狠狠地击中了君主立宪派的要害,沉重地打击了康有为在知识分子中的威信,也是他自己与君主立宪派公开划清敌我界限的鲜明标志。在此以前,章太炎常与君主立宪派来往,常在梁启超办的《新民丛报》上发表文章,其政治态度动摇于革命与改良之间。到1903年才坚定了他的反满立场,与资产阶级革命派合作。以后参加了各阶级反满的统一战线——同盟会,并且是同盟会领导层的一个重要人物。但是他不是完全赞成同盟会纲领,他不是三民主义者,只是一个积极反满的民族主义者。他的思想很复杂,虽然有民主主义的倾向,但封建意识仍然很浓厚;成为他的主导思想,这与他的学术思想政治思想均有关系。本文拟从这方面试予分析。  相似文献   

10.
章炳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是古文經学家;辛亥革命时期,也“曾以革命家現身”。有人以为他“一味反对經今文学派,經今文学派在維新运动是曾經有进步的一面的”。那么,章氏反对“有进步的一面”的今文經学,应該是落后或反动的了。事实真的如此吗?恰恰相反,章炳麟  相似文献   

11.
论辛亥革命前的江苏咨议局张海林进入本世纪以后,清王朝的政治权威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资产阶级革命派、立宪派从各个方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迫使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广泛内容的“新政”活动。成立各省咨议局正是“新政...  相似文献   

12.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主主义觉悟,推动了中国人民和亚洲其它国家人民的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事业,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树起了一座高高的丰碑。辛亥革命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人民及其无数爱国者长期酝酿、斗争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在纪念辛亥革命七十五周年的时候,回忆一下近代中国变革图强思潮的出现及发展,给他们以正确评价,对于认识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斗争,认识近代知识分子为富国强兵所作的努力,认识辛亥革命的发生及其历史地位,理解今天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是会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前广大青年掀起的留日运动是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在这一运动中踊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群和青年学生群是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支重要方面军。他们在辛亥革命中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革命团体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为了整理武汉市有关資本主义发展的史料,我們对辛亥革命前武汉市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史料的收集和調查訪問工作。这里就当时武汉市民族資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概况,以及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关系作一些介紹。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初,活跃于中国思想界的有一批青年知识分子。他们之中有三位代表人物,即:邹容、陈天华和陈独秀。关于邹容和陈天华的思想,史学界已作过不少论述,而对陈独秀却很少有人论及。本文试图介绍和评价从二十世纪初到1905年同盟会成立这一时期陈独秀的思想。 1900年,沙俄参加八国联军入侵我国,沙俄调集十七万大军占领了东北三省。1901年,沙俄向清政府提出十二条款,妄图剥夺我国对东北的主权。消息传出,立即激起了中国的义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前资本主义在广东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发生了两次有着重大历史意义的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某种意义上,这两次运动都可以说是从广东发源并以广东作为重要舞台的。因此,探讨一下这个时期资本主义在广东发展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研究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也有助于了解这个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一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在广东,资本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这可以从外贸额迅速增长的情况得到反映。1875年,广东全年进出口货值不到二千四百  相似文献   

17.
一梁启超(1873-1929)是中国近代社会思想領域中极有影响的人物。他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既有西方国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識的影响,也受到中国古代許多封建传統文化思想、十九世紀中叶地主阶級改革派的启蒙思想以及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資  相似文献   

18.
<正> 孙中山与华侨,是孙中山研究中一项重要的课题.由于孙中山在他的反清革命生涯中,一直把华侨看作是革命斗争经费的主要承担者,所以他把主要精力放到对华侨的组织和发动上面,并与海外侨胞建立了密切的联系,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而后者则对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试图对孙中山在星马地区活动的几个方面略加剖析,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9.
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大力推行新政,在其屠财偏好下,湖北新政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也付出了巨大代价,一定程度上恶化了湖北的财政困境。厚饷制的新军在财政危机中被降薪,助长官兵的不满,给革命情绪火上浇油,促成了湖北辛亥革命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辛亥革命前的改造国民性社会思潮周建超19世纪上半期,西方现代文化伴随着炮火大规模涌入中华国门以后,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逐步出现了裂痕,作为精神文化深层结构的国民性问题也逐步进入人们研究反省的视野,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终于形成一股颇有影响的改造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