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西方哲学中意向性话题的嬗变脉络和发展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德国哲学家布伦坦诺将“意向性”话题引入现代哲学以来,无论在现象学传统内,还是在分析哲学阵营中,意向性一直广受关注。但是,在意向性概念的理解方面,现代西方哲学界并未获得一致性意见。纵观全部哲学运动有关意向性的讨论,至少可以总结出六种意向性概念:意识意向性、此在意向性、身体意向性、心灵意向性、语言意向性和集体意向性。诸多不同种类的意向性概念,在各种不同的哲学传统或体系内被使用,它们有时彼此矛盾,有时又互相补充。鉴于此,梳理意向性话题在不同哲学传统内的嬗变脉络,澄清意向性概念在不同哲学传统或体系内的精确内涵,并以此为基础,在它们之间展开比较与对话,以探索一种新的意向性概念的可能,是一项十分必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2.
在查明存在者的“库存清单”时,本体论必做的一项工作是建构范畴体系。随着认识的发展,本体论还分化出了形式本体论这一分支。它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逻辑学成果及方法反观已有的范畴体系建构,探讨建构的方法论。随着非存在研究或有无之辩向纵深推进而出现的一个新的问题是,如果像迈农主义所说的那样,非存在对象也有其特定的“有”的地位,那么在本体论范畴体系的建构中,有无必要给予它们以适当的地位呢?如果有必要,又该如何建构?一个合格的本体论范畴体系应有助于人们从整体上、更清楚明白、更简单地把握世界,同时又不能遗漏主要的存在类别,如不能遗忘非存在,还要能如实反映不同存在在实在性程度上的差别,既不能疏忽低级的存在形式,又不能把没有存在地位的东西硬扯进来。根据这些要求,文章对本体论范畴体系建构提出了一种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3.
萨特认为以往哲学家提出和回答本体论问题的方法,是把它与认识论问题联系起来,即把它当作主客体的关系问题,从而陷入厂各种形式的“二元沦”。而他却采用现象学的独特方法一扫几个世纪以来的传统哲学,“把存在物归结为一系列显示存在物的显现。这样做,是为了消除几种令哲学棘手的二无论,代之以现象学一元论。”‘’萨特认为这样一来,他就比现象学的奠基人胡塞尔更为彻底地发展了现象学,使他的现象学既超越了唯物主义,又摆脱了唯心主义。为建构这种现象学本体论他采用了三种方法:一、现象学还原法;二、意向性方法;三、直觉主义方…  相似文献   

4.
哲学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哲学主题及其研究方法的转向是思维方式的转换。马克思哲学革命在于确立起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实践思维方式”: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不同意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另一方面,实践思维方式作为观点群内部存在诸多分歧。其中“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最具理论冲击力,它批判了“物质本体论”,也与“实践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但在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仍然存在疑窦,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以“实践过程思维方式”开创了一种新的本体论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应具两个前提:历史(哲学史)前提和逻辑(哲学观)前提。通过考察,作者分辨了“本体论”概念的两种所指,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归结为本体论(形态),但它应该有自己的本体论(分支)。文中提出并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是以实践论为基础的自然观、历史观和人学相统一的本体论的主张,突出了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本体论问题的优先地位。对学术界存在争议的一些问题,作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以蒙培元、李泽厚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学者认为,道德理性主体不仅存在压制情感的现实弊病,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缺乏实质内容的抽象概念,因而存在着脱离现实世界的本体论缺陷。为此,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情感主体理论予以矫正。其中,李泽厚提出的“情本体”立足“历史人类学本体论”,确立了情理调配的经验性心理情感的本体地位;蒙培元构建的“情感儒学”以弘扬儒家道德价值的实存意义为目的,确立了寓理于情的先验性真情实感的本体地位。然而,这两个思想进路不同的情感主体理论仍然是一种主体哲学的论说,因此,无法有效摆脱主体哲学的普遍困限。尽管如此,蒙培元、李泽厚的情感主体理论蕴含的生存论意味也预示着新的理论可能,这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哲学主体观念重建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7.
元人关于文学本体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代文论家从哲学高度对文学本体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形成了文学本于“理”和本于“气”两种文学本体论 ,这成为考察元代文学思潮不可回避的一个既复杂又重要的问题。元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也深化了对一些文学基本问题的认识。在元代 ,文学“气”本论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且形成了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 既立足于实践认识世界,又立足于实践改变世界,这是马克思为“新唯物主义”提出的任务和纲领。它不仅带来了哲学史上最深刻的革命变革,而且成功地指导着改天换地的现实斗争。一百四十年后的今天,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地位已经得到普遍的理解和重视,而它在本体论中的位置却仍然是个争论问题,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见解,都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见解无限夸大实践的本体性,根本无视先于人外于人的物质存在,搞“实践一元  相似文献   

9.
1.近一年来,关于“物质本体论”和“实践本体论”的争论,引起国内哲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一问题的提出与讨论,不仅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而且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方向问题。本文试图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2.“实践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两种观点的分歧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实践本  相似文献   

10.
传统心灵哲学在心身问题上大多都采取客观的观点,而忽视了主观的视角。内格尔在借鉴、批判传统心身关系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主观性和客观性这对范畴的一种全新的看法,论证了"主观性"的本体性存在地位,并指出了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对正确认识二者,正确解决心灵哲学中的心身问题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精微的哲学深思和人生体验中,唐君毅构建了心本体的哲学体系,实现了“道德自我”——“仁德”——“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的层层晋升,从高悬于天际的道德心灵,最终走向了永恒理性和现实人生的融合,在理与情的结合中强调了生命在物我感通基础上的圆融。在这个基础上,他指出中国艺术精神之根本在于物我相忘以通情,中国艺术的心境关系实为一感通关系,中国艺术精神是以心物交融为核心的感通之德。感通之德的提出既是唐君毅对中国传统游艺精神的承继又是他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创新性解释,既具有极强的时代意义又是对中国文化精神探求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就其问题意识即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切而论,生活儒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形下哲学”的建构,重点是作为基础伦理学的“中国正义论”及其所奠基的“国民政治儒学”。这种“哲学”通常是指某个学科领域的原理部分,如“政治哲学”“道德哲学”等,甚至包括作为分析哲学的所谓“语言哲学”,其所思考的乃是形而下的某个存在者领域。但更严格的“哲学”概念,按照海德格尔的界定,乃是形而上学,主要是传统的本体论,其所思考的是存在者整体,最典型的是黑格尔式的以“反思”为特征的哲学。在生活儒学,这就是普遍性的“变易本体论”以及针对现代性的“超越本体论”的建构。这种“形上哲学”与上述“形下哲学”的关系,即“形上→形下”的奠基关系。然而按照海德格尔的“双重奠基”思想,形上哲学与形下哲学都是存在者化的思考,即都面对“存在者何以可能”的追问;再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区分”思想,上述关于“存在者”的哲学都需要关于“存在”的思想来为之奠基。这种存在之思不是哲学,而是海德格尔所称“哲学终结”之后的“思的任务”。在生活儒学,这就是关于“前存在者”的“生活存在论”或“生活论”。因此,生活儒学不是哲学,或者说远不止是哲学。然而正如海德格尔之“思”也被称为“海德格尔哲学”,这种最宽泛的“哲学”概念所包含的存在之思亦可称为“存在哲学”。在这个意义上,生活儒学亦可称为“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13.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新哲学称之为“光明正大的感性哲学”。他从人本学的人的学说出发阐述了感性,并把感性规定为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感性东西是第一位的实体。人是感性的存在,只有爱才是一个对象在我们头脑之外存在的真正的本体论证明。感性、现实性、真理性是同一的。这样一来,他的感性也就成了一个本体论的概念,人本学哲学也就是感性本体论哲学。他提出“我欲故我在”,主张只有既与感性紧紧相联又同物质手段相联的意志,才能在行动上确证包括人在内的一切感性实体的存在,这就为后人构建理解感性本体论的新视阈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黔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孙应鳌的易学思想以阳明心学为其核心。孙氏在构建其心学体系的过程中对于易学的借鉴与改造,主要体现在以心解《易》、以《易》证心的双向诠释中。在孙氏的易学体系中,易即是一,一则无物不有、无道不涵,理学世界中诸如“性”“命”“神”“理”等核心概念,都被统摄于易道之中。因此,对于儒家性命之理不仅应“一以贯之”,也应当“易以贯之”。这一点也充分展开于孙应鳌以《周易》经传为思想资源构建的“慎独”工夫论中。  相似文献   

15.
日本德川时代 (16 0 0— 186 7)的商人哲学家石田梅岩改变了儒家以职业论卑贱的传统观念 ,建立了适应社会化生产的职业观念 ,被视为创造现代日本不可缺少的人物。石田梅岩创办了“心学”讲习所 ,面向社会各个阶层讲授儒家的日常生活伦理 ;后经其门人的努力终于形成了全国性的石门心学运动 ,对日本的工业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历史阶段,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家园,而建设当代中国哲学是建立思想家园的核心。当代中国哲学的建设既要注重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也要吸收西方优秀文化。李泽厚用"情本体"试图重新建构内圣外王之道;张立文的"和合学"旨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价值冲突;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试图深入西方哲学的核心重建当代中国哲学,他们都为建设当代中国哲学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黑格尔哲学那里 ,具体是一种处在本体语境中的规定。作为辩证具体 (总体 ) ,本体的具体规定表现为一种内在的丰富性 ,意指抽象概念在自身的自我扬弃中走向历史规定性的逻辑具体。费尔巴哈和早期马克思用感性具体来反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但是都没有能够达到历史性的具体 ,从而是正确但肤浅的。马克思用“一定的”规定性来界划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内涵 ,并开展出从一定社会现实进行具体研究的方法论话语。而克尔凯郭尔以主体的具体个体生存为基础开启出一条新人本主义路径 ,这条路径在叔本华、尼采、柏格森 ,甚至海德格尔的研究中得以体现。布洛赫的“具体的乌托邦”则代表着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对具体性进行的本体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虚静”说在本体论视域下呈现如下特征:首先,虚静自显为一种具有主客相通性质的本体存在;其次,虚静因审美主体明晰的精神指向性而具有一种意向性特征;最后,意向客体在虚静中超越有限的在场之物,并借助意向性想象在精神上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19.
胡塞尔、塞尔等的研究表明:意向性是一种心智能力,是人类心智对客观世界的"指向"或"关于";塞尔进一步认为语言的产生依赖于意向性,意向性是言语行为的基本特征,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意向性具有社会属性,集体意向性是意向性社会性的体现。徐盛桓的"基于心理模型的常规推理"的理论进一步证实语言和意向性的紧密联系。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通过例证分析,我们发现,集体意向性在话语理解中具有引导和制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了考察塞尔的心灵哲学对日常语言哲学的突破,从4个方面分析“意向性”概念在立场转变中的核心意义,即对塞尔意向性概念的建设性意义作重点分析; 讨论其不同于胡塞尔思想的地方; 批判地讨论从这种概念出发对一些基本哲学问题的回答效力。研究认为,塞尔的意向性概念为其心灵哲学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自然主义基础,然而同时也无法避免自然主义的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