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文化的哲学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创造观发展历程的描述,指出应当以创造精神为核心构建当代中国新文化,并尝试提出了中国新文化的建构模式和实施途径。  相似文献   

2.
论学衡派的文化建设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学衡派的文化建设方案进行了叙述和评论 ,学衡派文化运思方案的根本原则是以道德为指归 ,通过汇通中西文化中道德文化的精华来熔铸新文化 ,进而拯救中西现世文化。他们的这一方案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悬隔 ,以至于遭人诟病乃至遗忘。  相似文献   

3.
西方新文化史的兴起与走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兵 《河北学刊》2004,24(6):151-156
新文化史是 2 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史学理论和历史编纂中一个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它取代了经济—社会史而成为历史研究的主流。新文化史在形成过程中 ,主要吸收了三个方面的理论和方法———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和法国年鉴派史学、后现代文化批评和历史叙述主义、文化人类学。这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 ,决定和影响了当今新文化史研究的基本形式与走向。  相似文献   

4.
试论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学术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60年代围绕英国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而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和传统,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迫近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5.
我国现阶段,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扩大,各种文化思想、文化现象交织激荡,诸多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无不显现出文化建设的紧迫性以及文化发展任务的繁重性。建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应有深层次的定位,着眼于整体,抓住灵魂和关键。本文主要从社会理想体系的建构、主文化建设和高雅文化建设诸方面就文化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先进文化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推动社会前进的新文化。共产党能代表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主要在于 :(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 ,为建设新文化建构科学的世界观前提、方法论前提和价值观前提 ;( 2 )确立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国进步文化的方针 ,集中体现了文化发展的规律 ;( 3 )坚持解放思想、革新观念 ,推动文化发展。只有不断解放思想 ,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总结新经验 ,提出新理论 ,才能创造和发展新文化  相似文献   

7.
当代文化认同的思维误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对文化认同问题的认识存在着三大思雏误区:一是主张以复兴传统文化来重建文化认同,二是将文化认同与现代性相对立,三是将文化认同与全球化相对立.文章指出,文化与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当代人绝不可能以古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复兴传统文化缺乏现实基础,更不可能以此重建文化认同;理性地权衡历史与现实,只能立足于新文化传统,创造出既有民族"自性",又有全人类"共性"的新文化,才能建构起真正的文化认同;在重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应该理性地、批判地对待现代性与全球化.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是伴随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萌芽、发展而起步的,从一开始就存在本土理论准备先天不足的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大量移植了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工业批判理论.这种做法,首先就会遭遇分析和批判的中西"语境错位"问题.同时,仅仅以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资源,来审视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现象,至少也是失之偏颇的.如果要建构更广阔的中国大众文化现象分析视野,就应当实现伯明翰学派或文化研究理论资源和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资源的结合,并将之导入中国地方性语境中.  相似文献   

9.
李光和 《兰州学刊》2005,(1):252-254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进程中,要保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首要任务是要正确处理好当代先进文化建设与先进文化建设资源的取舍、转承关系.即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实际,对中西文化资源进行理性、辩证的考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综合运用,创造性转化,从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新文化.  相似文献   

10.
陈独秀“五四”时期新文化建构的现代性方案 :先进性是陈独秀新文化建构的价值取向 ;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坐标“反调和”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义是陈独秀建构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英国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特质论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陆道夫 《学术论坛》2003,(6):139-145
上世纪60年代形成的伯明翰学派开创了文化研究的一代新风,对当代西方学术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虽然伯明翰学派成员繁多,理论庞杂,兴趣爱好也各有不同,但其研究目标和理论旨趣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关注日常生活的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批判资本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压迫性、虚伪性和欺骗性,积极建构具有主体性、能动性和批判性的大众文化消费群体,并以此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研究特质。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国"新左派"的代表人物,威廉斯创立的文化唯物主义产生了深刻影响,他对文化结构进行了总体性分析,尤其对当代在西方泛滥的大众文化作了历史审视和重新建构,作出了完全不同于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的回答,对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郑莉 《天府新论》2022,(3):152-159
伯明翰学派早期核心代表雷蒙·威廉斯提出了“文化是平常的”这一著名论断。威廉斯认为,文化并不存在高雅与低俗的等级之分,文化是普通人的平常之事,来源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并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一论断打破了传统文化观念的边界,是对文化精英保守主义观念和机械唯物主义简单经济论的超越。它开启了文化研究的新范式和格局,也表达了关于文化民主和平等的价值旨归,促进了文化民主的进程,为早期伯明翰学派平民文化价值观的建构提供了理论资源,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研究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小农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社会的发展需要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文化不断自我更新,一旦儒学自我陶醉,走向教条、僵化,将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当儒学赖以存在的经济基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作为意识形态的儒学也就终结了。中国新文化的建构,应立足于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指导,从现实的社会运动出发,尤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动中寻找新道德、新文化的生长点,同时吸取一切人类文明成果,包括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构造社会主义中国新文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世界新文化产业分工理论和"城市文化资本"理论的双重视角出发,首次提出了本土化特色文化城市理论的结构框架、研究与建构入径、新的理论内核,特别是在总结、研究、比较国内外特色文化城市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理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提出了中国本土化的特色文化城市的核心价值论、"双核理论"和特色文化城市的理论研究与建构操作的整体范式。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在中国新文化建设中表现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荡涤封建文化、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文化作为文化纲领,明确了中国新文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特征,并总结文化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双百"方针,确定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发展目标,坚持了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对中国文化事业尤其是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新文化建设的实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探索的历史起点。毛泽东关于文化建设思想,对文化强国目标的追求以及繁荣文化的举措,有着重要指导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与独立人格--一种文化价值观的契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要求有独立人格的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超越传统文化的人格取向,以一种新文化价值标尺,契入市场经济的文化价值理念,认同在以市场经济为价值取向的符合现代性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8.
新文学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学,是新文化的一个标志性样本。自诞生以来,新文学立足现实,自我构建,独立表达,强化现代品质和民族国家特征,主体性建构取得了成果。现当代中国社会剧烈变动,文学方向改变、品质变异、经验重塑、历史改写成为常态,主体性被遮蔽。当前,中国文学正在获得与西方发达国家文学同样的发展环境,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与世界文学良性互动中,创新创造,建构鲜明的主体性,彰显民族国家的文化存在。  相似文献   

19.
俞启义 《江汉论坛》2001,46(7):77-81
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考察了我国现阶段文化建构的目标、方向和重点了建构新文化的多重视角、艳内涵和创新机制,并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复杂环境出发,论述了市场经济文化模式、我国市场经济的定位及其文化要求。  相似文献   

20.
乡村文化一直因其独特的文化生态系统而备受关注,然而近年来乡村文化正在面临无法回避的转型之痛,日渐走向分裂和溃散。因此,必须确立新的文化目标体系和价值导向,建设乡村新文化。乡村新文化是不脱离传统又不限于乡村的新文化精神,是以和谐为核心价值,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先进文化。其理想图景是通过培养最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主体意识,调动其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文化自觉,并树立文化自信,以维护乡村新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