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介绍了修辞学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格——轭式搭配。从几个典型的范例入手,列举了一些轭式搭配的主要形式,分析了轭式搭配中牵强搭配的一些显著特征,进而探讨了轭式搭配在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效果。同时也指出了轭式搭配与一笔双叙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以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认知功能为出发点,从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的视角对英汉轭式搭配的构成进行深层诠释,发现相似性是轭式搭配构建的基础。轭式搭配通过拈词过滤和锁定事物间的相似性,将本体的属性特征映射到拈体上,激活并突显拈体中对应的属性特征。隐喻认知功能还对特殊的搭配形式——逆向轭式搭配的构建和修辞效果有较大解释力。隐喻认知功能为轭式搭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对这种修辞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轭式搭配是英语中一种风格独特的语言搭配,它将逻辑上并无必然联系的事物搭配在一起,使语言生动活泼、幽默风趣,耐人寻味。该文介绍了轭式搭配及其表现形式、特征、修辞效果,并通过一些典型范例探讨出理解和翻译轭式搭配的几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4.
Zeugma一词源于希腊Zeugnynai,在汉语修辞学中,被称为轭式搭配法,它是指一个词与两个或更多的词搭配,在序列号法上似乎不规范,不合逻辑,却达到意想不到的修辞效果。轭式搭配表现形式多样,这种修辞格的运用,能使句子简洁含蓄,使某些抽象事物更加具体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音律美。  相似文献   

5.
论 zeugma     
轭式修辞法是英语中一种重要而有趣的修辞手段 ,关于它的定义及范畴历来争议较多。文章认为轭式修辞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根据其使用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性质又可将狭义的轭式修辞法的性质分为两类 ,并在此基础上对轭式修辞法与词义及语言语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轭式搭配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轭式搭配的语义表征与话语意图之间存在信息差,故其语言简练生动、富有感染力,却不易理解。本文利用合作原则和关联理论探讨了轭式搭配的语用理解,并结合实例归纳了轭式搭配汉译时的五种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7.
轭式搭配是指用一个词来支配或修饰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而这个词通常只和其中一个事物搭配,然后顺势把它连用到另一事物上。在原型理论的观照下,拈词界定了一个语义范畴,在此范畴中,本体成为原型成员,拈体因为和原型成员之间具有一定家族相似性而成为边缘成员,拈体和本体通过拈词连接起来。通过一定的家族相似性构成的搭配没有超越特定的语义范畴,因而并不牵强。这种顺势搭配由于拈体和本体之间距离远、家族相似性低,产生了新奇、生动、简洁和幽默的修辞效果。运用原型理论对轭式搭配进行新的分类,可以更好地解读其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8.
轭式搭配悖反常理,其搭配看似硬套强加,却又能协调并进,达到一种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修辞效果,实现了它求新求奇达意功能,让人过目不忘。翻译这种修辞手法,一定要实现它的修辞效果,以功能目的论为翻译的指导理论,在无法用汉语的修辞手法拈连进行套用直译时,要大胆突破,引申词义,用汉语的其他艺术手法如四字格、对偶以及排比等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介绍了轭式修辞法的定义、特点及表达形式 ,从语法的角度归纳出了轭式修辞的若干种常见结构 ,并通过范例分析来阐明该修辞手法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也谈到了汉语中与之相对应的修辞手法 ,并做了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论述了英语轭式搭配的特点、作用及作用原理,指出它其实暗含隐喻,反映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规律,在语言上表现出简洁和新颖的特点,主张尽量在翻译中保留轭式搭配的形式特征,并建议用汉语的“拈连”来进行直译。  相似文献   

11.
语言交际是一种社会行为 ,在人类社会中人们通过语言交际进行各种社会活动 ,实现各种社会目的。语用学正是研究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文章试图从语用学的角度 ,讨论认知语境在相互明白、话语相关及话语理解中所起的作用 ,强调交际双方正是在一定的认知语境下 ,根据相应的语境因素 ,选择合适的语言表达形式 ,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2.
语境本身是一个静态的,包罗万象的系统,泛指各种具体的语境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大类。但在实际的交际过程中,语境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认知系统。在翻译文本建构的整个过程中,语境认知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译者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境认知能力,才能处理好翻译文本建构过程中一系列的问题,如译语的衔接与连贯,负载有文化意义的词的翻译等。总之,译者的语境认知能力越强,译文本建构的质量就越高。  相似文献   

13.
话语理解是在语境的基础之上展开的。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本文比较了 Sperber &Wilson的关联理论中的认知语境和Verschueren的语境关系顺应的观点 ,以此来考察语境动态生成的原理。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境的提出标志着语境研究从传统的静态性描述转向动态性的构建,在认知语境因素的主观能动作用上存在着两种观点。一种观点以基本经验为起点,认为语境因素的作用是自动的,无意识的。另一种观点认为认知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地运用语境因素,通过对认知假设不断肯定或否定以完成意义的建构和取得语境效果。我们提出,语境因素的运作既有自动又有意动。认知语境是以前意识为基础、以潜意识为先锋、以意识为主导的多维心理结构。认知语境因素的自动和意动运作方式在人工智能研究中得到模拟。  相似文献   

15.
"知道"的语境敏感性:质疑与辩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知语境主义者认为,"知道"是语境敏感的,"知道"的语境敏感性表现为"知道"是省略的、含糊的、等级的、标识的、对比的.认知语境主义的反对者试图借错误理论异议、等级性异议和澄清技术异议来反对认知语境主义,其实这些反对意见都是站不住脚的.知识是语境敏感的,知识的结构是CKap,其含义是:a在语境C下知道p.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语境的含义及其特征的基础上,把语境与关联理论结合起来,提出关联理论中的语境观,分析人们怎样进行语境假设,理解会话含义,达到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17.
语境理论是话语交际的基础,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两个语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语境理论是指导翻译的原则之一,但是传统的语境理论主要涉及交际双方的共同知识,是一种静态研究。由关联理论产生的认知语境理论涉及交际双方头脑中一系列假设,是一种动态研究。文章还讨论了认知语境的功能作用以及其对翻译原则与方法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境对语义有制约作用。词语之间、词语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形成了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和相互限定的制约关系。要正确地进行语义认知,就须考虑语境所触发的认知框架,通过意象图式对语义进行引申性发挥。在翻译过程中,应在把握主题倾向性的前提下,对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做出准确地判断,并在语境制约下达到对语义的跨文化间对应和有效的传递。  相似文献   

19.
在古希腊时代,语境是一种不自觉的、隐藏的思维方式。语境作为一种范式在近代哲学中逐渐发展出三条路径:语言哲学(包括英美分析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学派和欧陆存在本体论哲学),知识论语境主义和语境论哲学。语境无论作为人类的一种认知模式还是学科理论研究抑或终极追求,都充满着一种本体的、终极的追求,因此需要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哲学层面对语境进行分析,从而为语境哲学构建一个形而上的体系。  相似文献   

20.
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源语文化与译语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面临如何处理好"文化语境"的问题。本文解释了关联理论对"文化语境"翻译的指导作用,提供并分析了一些可供选择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