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阿司匹林及阿托伐他汀)和观察组(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比较两组治疗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层厚度均明显减少(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T,APTT均明显增高,FIB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斑块面积,改善凝血指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 GAS)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一氧化氮(N0)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组.CAS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连续服用2个月后检测血清HCY、血浆NO水平的变化;采用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变化.结果 CAS患者治疗前血清HCY水平、IMT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浆NO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HCY水平及IMT较治疗前明显降低;NO水平升高.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明显降低CAS患者血清HCY水平,升高血浆NO水平并能减轻CAS患者IMT.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达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过4周饮食控制期后符合LDL-C>3.64mmol/L(140mg/dl)和/或TC>5.72mmol/L(220mg/dl)、TG≤4.52mmol/L(400mg/dl)者64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接受瑞舒伐他汀10mg/d治疗,对照组(32例)接受阿托伐他汀10mg/d治疗,共治疗8周。结果 8周后治疗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8.1%vs65.6%P<0.01),与对照组相比,10mg瑞舒伐他汀组更多患者TC和LDL-C达到2003年目标值,分别为(62.5%vs46.9%P<0.01)(65.6%vs50.5%P<0.01)。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浆LDL-C水平较阿托伐他汀组明显下降(40.3%vs32.7%P<0.05),TC组也明显下降(33.1%vs25.7%P<0.05)。两组降低TG的幅度近似,没有显著差异。瑞舒伐他汀组HDL-C水平较基线轻微升高,而阿托伐他汀无升高,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对两种药物均能很好耐受,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10mg/d较阿托伐他汀10mg/d更有助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血脂尽快达到目标值,且可以产生更大程度的LDL-C下降,二者安全性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瑞舒托伐他汀对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踝臂指数(ABI)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2011年1月-2012年6月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78例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瑞舒伐他汀组在服用常规降压药物的基础上,每晚睡前服用瑞舒伐他汀10mg,对照组仅服用常规降压药物,共随访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两组PWV、ABI、血浆一氧化氮、内皮素-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治疗后PWV、内皮素-1、hs-CRP较治疗前分别降低-4.1±0.5,-17.4±2.5,-2.8±0.2,与对照组(-0.6±0.4,-3.3±0.5,-0.2±0.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I、一氧化氮较治疗前分别升高0.21±0.04,19.9±3.6,与对照组(0.02±0.01,2.0±0.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PWV、ABI、内皮素-1、一氧化氮、hs-CRP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抑制炎症来改善血管的弹性,以保护血脂正常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女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80例女性脑梗死患者按绝经与否分为绝经前组和绝经后组,测定患者血清中E2、血脂水平,并用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及斑块.结果 绝经前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为77.5% (31/40),绝经后组有动脉粥样硬化95% (38/40),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血清E2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预防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 ISR)疗效。方法连续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前往吉林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 PCI )治疗的老年患者57例,入选对象按服用瑞舒伐他汀方法分为两组: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35例,观察组)及间断口服瑞舒伐他汀(服药总时间≤2个月或者口服其他他汀,22例,对照组)。两组对象分别在PCI前及PCI后6~12个月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PCI后6~12个月随访中,观察组ISR发生例数及发生率均为0,明显少于对照组(4例和18.18%;χ2=4.552,P<0.05)。冠状动脉造影靶血管数据比较中,观察组PCI后6~12个月的靶血管直径及靶血管再狭窄程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期结果(P<0.05,P<0.01)。结论连续口服瑞舒伐他汀可明显降低老年PCI术后ISR。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N末端B型钠尿肽原(NT—proBNP)水平,观察瑞舒伐他汀对UAP患者血脂、炎性反应、心脏功能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UAP患昔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瑞舒伐他汀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脂、血清hs—CRP、HCY及NT—proBNP水平,及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两组血脂及血清hs-CR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后,观察组血清TC、TG、LDL—C、hs—CR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血清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②治疗前两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2周舌,观察组血清HCY、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水平(P〈0.01)。(④观察组的显效簪、有效率和总有效率(36.9%,49.3%,8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9.5%,33.3%,52.8%)(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改善UAP患者炎性反应、血脂及HCY水平,改善心脏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例经颈动脉超声证实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原有疾病治疗)和Omega-3治疗组(常规治疗 Omega-32250mg每日三次服用)观察4周,治疗前后测定血清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von Willebrand因子(vWF)的变化.结果常规治疗组:ET及NO及NO/ET指标组内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vWF指标较治疗前上升(P<0.05).Omega-3治疗组:ET,NO及NO/ET,vWF指标组内治疗前后存在差异(P<0.05).组间比较ET(P<0.01)NO(P=0.05),NO/ET(P<0.01)及VWF(P<0.05)治疗前后存在差异.结论Omega-3不饱和脂肪酸对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高血压分级、病程、脉压、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253例同期住院的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412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化降压治疗、强化调脂治疗。随访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分级程度、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与TC、LDL—C、UA、CRP、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强化降压调脂及综合性干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临床冠心病发病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强化降压调脂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