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业资本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资本形式。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它由小生产者交换商品时的媒介变为小生产者的支配者。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业资本失去了先前的独立作用,它成了产业资本在一定发展阶段上分离出来的部分,、从属于产业资本并为之服务。然而,近代中国社会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是一个被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支配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虽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产生,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虽然外国资本主义商品已经侵入了中  相似文献   

2.
<正>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是在封建生产方式内部孕育萌芽,而后又通过瓦解封建生产方式而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的。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所谓资本主义要素的解放,其基本的条件有二:一是,要有大批的失去生产资料但人身  相似文献   

3.
商业和商业资本是可以与各种方式同时并存的,从原始社会的末期起,中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一直到社会主义社会为止都可允許商业资本的存在。商业资本的社会作用馬克思曾经作过十分全面的估計。首先是商业資本的存在和发展不是說明和决定社会性貭的根本东西,因为它“不足以媒介成由一个生产方式到另一个生产方式的过渡”,也“不能把这种过渡说明”。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共同特征,首先要弄清商品经济的一般历史性质。商品经济形式,无非是不同的社会群体进行劳动交换或社会产品分配借以实现的一种交往方式。不论在什么生产方式基础上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旦进入流通来实现自身社会分配,就成为商品。商品以其自身价值形式不同层次的发展显示了交换关系成熟完善的历史过程。这种交换关系的发展,每一更高层次上已经完善起来的价值表现或流通形式,并不排斥原来低层次上旧有生产方式所提供的商品,而是使各种不同层次的生产方式所生产的商品融汇在已经完善起来的流通形式之中,构成一个总的商品流通和商业资本的运动。这种  相似文献   

5.
论明清苏州丝织手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盛,引起社会分工的扩大和农产品中商品化部分的增加,苏州城市手工业的生产,逐渐从以使用价值为出发点的生产向以交换价值为目的的生产转化。在这一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悠久历史的苏州传统丝织手工业发生了变化,其中游离出了新的经济因素,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最具典型意义的手工业行业。对明末清初时期的苏州丝织手工业进行典型地剖析,不仅是探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和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以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的重要课题,而且对当前经济体斛的改革也有着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工商关系从本质上讲,就是产业资本(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产业资本与商业资本之间的关系经历过三个阶段,即工商一体阶段,商业独立化阶段,商业从属化阶段。一、工商一体阶段早期社会生产是一种小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以自给自足为主,因此,在这里还谈不...  相似文献   

7.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比其它国家先进一步,开始了从手工生产向机器大生产过渡的所谓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战胜了封建制的生产方式,社会生产力获得了迅速发展,使英国成为当时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不仅表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显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上升阶段的历史进步性,同时,也标志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使“科学以意想不到的力量一下子重新兴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16世纪,东西方在封建社会内部都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最后跨进近代工业文明;而中国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却淹没在小农经济的汪洋中。商业资本在东西方的不同命运,东西方资本主义萌芽的不同结果的原因,在于其经济、政治(主要是王权)、区域性国际环境,以及东西方在对待海盗商人上的不同态度等诸多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在封建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在从封建主义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化的过程中,资本原始积累,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大地主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利用集中的组织的社会力量,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使生产者和生产资料所有权相分离的历史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一方把社会的生活资料及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他方就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从而加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说,商业资本“对旧生产方式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发生解体的作用,首先要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质和内部结构。”而旧生产方式之所以具有坚固性质,关键是其下的生产组织“农业与工业结合”,以致外来的工商业品  相似文献   

11.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给我国传统生产方式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变化。对近代苏州棉布染织业工场的发展历史的考察,可以帮助对近代中国棉纺织工场的发展及内部情况加深了解。鸦片战争前,我国尽管在某些行业中已零星出现了新的生产方式,但在手工业诸行业中分布最广、地位最突出的棉纺织业内,却几乎没有资本主义萌芽存在。仅有的例外是苏州的棉布整染业,那些由厂商直接经营的染坊、踹坊,形成了“商业资本同工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具有“工场手工业的一个最明显的特点”。而作为纺织业主要工序的纺与织,当时苏州则基本停滞在个体性质的家庭手工业阶段。在城市,手工纺织业同样以家庭副业的形式广泛存在,康熙长洲县志载:“(长洲县)地产木棉花甚少,而纺之为纱,织之为布者,家户习为恒产,不止乡落,虽城中亦然。”  相似文献   

12.
<正> 一、马克思商业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体系结构 1.马克思商业理论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商业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商业资本,其中包括资本主义前时代的商业资本和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商业资本,重点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商业资本。 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商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它不是任何时代的一般商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形成全球生态危机和灾难的根本原因。资本将人类的财富生产转化为了商品生产,由于资本家对商品中剩余价值的贪婪,刺激其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过度商品化,其结果虽然提高了资本主义社会从大自然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料的能力,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这种能力不断扩张为对大自然的疯狂掠夺、消耗和破坏,致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科学技术异化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的对抗,从而引发生态危机和灾难。  相似文献   

14.
<正> 在资本主义经济的总运行中,虽然商业资本的运动总是以单个资本存在和周转的,但是各个资本具有共同的地位和职能,以及各个商业资本周转的互相交错关系,从而使得全部单个商人资本运动的总和形成流通领域里商业资本的总运动。所谓商业资本的总运动是指对总商品货币交换起中介作用的商业资本运动的整体。从社会资本总运行的角度考察商业资本总  相似文献   

15.
张海霞 《新天地》2011,(5):132-134
近代化是表示向近代文明变化、向近代文明过渡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综合变化的历史过程,不能单纯把它理解为工业化。近代化的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是在生产力发展方面,即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在生产方式方面,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孕育于封建社会内部,但资本主义能否发展,却取决于社会经济和政治等诸方面条件,其中封建国家政权的作用尤为重要。本文试就东西方封建社会晚期各国推行的经济政策进行比较,以考察各国资本主义初期历史发展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作为基本经济规律,已广为人们接受的是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等。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斯大林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和内容,表述为“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从这里我们看到,基本经济规律从内容讲是社会生产目的与生产手段的统一。斯大林在表述资本主义经济规律时,也是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的。但是,只要我们追问一下基本经济规律的“基本性”究竟是什么?那么,对于这一与特定社会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18.
近代中国资本关系的发展,为什么未能全面带动起中国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而滞留于商业资本形态?这个问题曾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往往从政治特征、组织力量以及社会意识等方面的附加考察来说明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转化的障碍。问题在于,我们是以对中国近代资本关系的经济外特点的附加来说明它是一种与众不同的资本,以致它本身不能或不愿获得充分的发展;还是在资本本质的同一性基础上,分析导致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新的生产关系不是从无中和空中发展起来的,而是从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内部即“母腹”之中经过“十月怀胎”发展起来的,包括共产主义生产关系的“任何有机体制的情况都是这样”。暴力只能充当孕育着新社会的临产的旧社会的助产士,而不能充当产妇。而斯大林则认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能在资本主义内部形成和发展,可以并且只能由无产阶级政权在资本主义“母腹之外”的“空地上”由无产阶级政权创造出来。俄国“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并没有建成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种第一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在现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制约下,前苏联、中国等国家不得不通过改革恢复包括私有制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和市场调节,重新营造一个使新的共产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在其中孕育生长的胎床。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事实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新的生产关系要在前一形态生产关系内部发展起来的观点是正确的,斯大林在理论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突破并没有成功。  相似文献   

20.
世界历史发展的图象,在马克思的许多著作中,早已将在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东方亚细亚生产方式国家,同欧洲的发展线路科学地区分开来。在作为亚细亚生产方式发展典型的中国,新生产力发展的微弱因素,始终未能形成一股足以突破其传统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力量,从而走上现代工业化道路。近一、二百年来,中国的物质文明发展,就像16世纪以前西方文化落后于东方一样,变得停滞,差距越来越大。尽管新崛起的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主义企图征服中国,但事实上,其客观后果反而刺激了中国人接受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使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但是地处领土边缘的香港等一小部分沿海地区,却先后被占据,这里传统的生产方式迅速被破坏,转向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巨大发展,从而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历史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在一个东方大国内产生了“超越西方现代化模式”,这必将给世界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