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要是要大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甘肃在新农村建设中,始终要把发展农村产业放在优先位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通过创新甘肃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夯实新农村建设的产业基础上来,夯实甘肃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
中国式现代化迫切需要发挥区域重大战略的引领作用,区域产业协同则是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以理清中国式现代化、区域重大战略与区域产业协同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沿着“目标导向—支撑保障—演化机制”的脉络对京津冀区域产业协同发展进行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围绕着以深化产业分工催化区域产业差异化发展,以内外联动优化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以区域创新联动增强区域产业协同的创新效能,以“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融合强化协同动力,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跨地区产业协作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路径,致力于为使京津冀地区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提供有益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3.
去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了关于发展“一优两高”(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决定。最近,我们围绕如何加快我省“一优两高”农业发展问题,在嘉兴、湖州、宁波、台州等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分析和思考。一、发展“一优两高”是农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一优两高”农业的提出,来自于农村改革的实践,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建设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规律的新认识。80年代中期,我省连续四年取得粮食丰收,出现了粮食低水平相对过剩,在此情况下,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一次初步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油、茧、鱼、果、蔬、肉等全面增长;农村劳力向二、三产业大量转移,农村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农  相似文献   

4.
岳喜优 《学术交流》2023,(6):134-145
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对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意义。现实而言,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基础条件不优,需要政府积极的财税政策予以支持。财税政策在引导、支撑和维护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立健全中起到重要作用。对此,应当持续优化财政支出、财政补贴、财政引导、税收优惠等作用机制,落实财税政策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驱动乡村产业集聚、推进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创新和绿色发展方面的实效,提升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效能。  相似文献   

5.
刘朱红 《探求》2001,(Z1):74-75
一、广州大力推进社区建设的重要意义 1、只有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广州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也才能更好地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大量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同时,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加上教育和管理工作不到位、不适应,致使广州市社会人口的管理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社区式管理模式与之相适应。随着广州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现有的城……  相似文献   

6.
张天社 《唐都学刊》2002,18(2):19-22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 ,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 ,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设想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实现了现代化建设战略重点的转移 ,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 ,提出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政策 ,使我国真正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道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实现了第二步战略目标 ,绘制了跨世纪的现代化建设蓝图 ,推进了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促进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7.
二元社会结构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建武 《学术交流》2006,(8):141-144
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严重影响并制约着和谐社会的构建。二元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在于: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施“以农补工”的策略,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将资本从农业转向工业。与之相伴随的是,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在财政金融政策上大幅度向城市倾斜。鉴于此,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良性互动。同时,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这对县域开展农业现代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县域经济作为涵盖农村、乡镇的区域经济,它的健康发展可以改造、升级传统农业,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反之,则会延缓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抑制农村的发展。而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在科学技术、管理模式、农业结构、基础设施、经营制度以及与生态环境和谐相处等方面的现代化,它能够巩固县域产业基础,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县域农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从优化调整农业、城乡与工业结构,加大文化教育力度、培养复合型人才,构建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龙头企业以及走集约化发展道路等路径着手,可以推动我国县域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肖旭  戚聿东 《国外社会科学》2023,(4):147-170+245-246
产业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基础决定了一国产业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从主要的协同效应来看,产业基础的内涵可以细分为产业技术基础、产业组织基础、产业创新基础以及产业服务基础四个维度。我国产业基础现代化的目标在于适应国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应对全球产业竞争的新格局。与美国相比,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起步晚。经过一段时期的努力,我国与美国之间技术差距不断拉近,但是集成电路产业基础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面对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科技霸权行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要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安全可控水平,可以按照“完善顶层设计—攻关核心技术—培养企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建设人才队伍—细化监管法规”的思路循序渐进地推进产业基础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是中国经济由“量增”向“质升”转变的必由之路,也是国家寻求高质量发展转型的突破口。“十三五”时期,甘肃省深入落实国家部署,努力完善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转型,加速构筑政府数字化治理体系,数字经济规模和效益均稳步提升。以数字经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提升和动力变革是正处于经济增长动力转变、寻求发展新路径关键阶段的甘肃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1.
马文武  况成兰 《创新》2023,(4):12-22
现代化有其一般性和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以工业现代化、城镇化、科技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等作为基本要件推进,同时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领导力量、人口规模、发展过程、目标指向方面又独具中国特色,实现了现代化建设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展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以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真理价值,破除了“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的误区,开辟后发国家现代化新样板,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进入新阶段,重构世界现代化版图新格局,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都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应用这个框架,本文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应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要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3.
《探求》2006,(6)
番禺区认真贯彻中央“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阶段,先行一步,大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模式。2004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二十八条”),按照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三化”战略,系统地提出了番禺今后一段时期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思路。2006年9月,又结合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以及区的实际情况,对“二十八条”进行修改完善,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和粮食主产区,曾经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起到了奠基性作用,并为新时期改革开放大业的战略推进创造了前提条件。但是,随着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东北地区的工业经济逐渐滞后,出现了特有的“东北现象”。 与此同时,东北粮食主产区也出现了以“农民卖粮难”为特征的经济危机。面对这一综合性 的经济危机,党中央及时调整发展策略,在党的十六大上首次做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 战略导向,随后又采取了加快体制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大力推动老工业基地质 变为新型工业基地,裂变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提升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长为生态农 业基地,发展为农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从而形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5.
论保证农业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提出了“保证农业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命题,其核心是站在农业发展角度剖析工业发展。首先界定和说明了全文展开的关键性概念,即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三要素非农化和工业发展模式。保证农业发展的工业发展模式由劳动密集型主导产业、个人产权型企业组织和以已有城市为基础的企业布局三个子模式构成,其内在机理是农业生产三要素协调非农化机制和农业微观功能转变机制的耦合运行。我国农业问题的核心——农业劳动力收入增长极其缓慢是由工业发展模式偏差引起的,解决农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是转换工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建设广州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应根据起点高、立意新、适当超前的原则,运用市场机制,以国际国内市场作为导向,充分发挥广州的天时地利和经济技术优势,满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居民副食品消费和广州大城市发展的需要,重点抓水产养殖、畜禽饲养、蔬菜瓜果等效益高、回收快、积累多的产业,同时发展技术密集、少占耕地、经济价值高、能形成广州优势的名优土特产品。广州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生产应打破传统农业和粮食农业的发展模式,向节地型、高产优质,名、特、优、新、稀、鲜、活、嫩的特色农业、港口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的方向转化,建成复合型现代化、园林化、高科技化的都市型农业。广州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是一种超前和换代的新型农业,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发展将起较大的示范作用。首先,广州在建设现代化都市型农业中,它的部分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的优化,将对城郊农业起到较大的改组作用。其次,发展广州的现代化都市型农业,势必要引进国内外农业的高新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以提高广州农业现代化的水平,这将对珠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农业产生较强的辐射作用,使农业技术结构实现梯度转移。复次,广州现代化的“都市型农业”将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新型农  相似文献   

17.
《青岛画报》2014,(12):46-49
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自诞生之日起,青西新区就确立了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担负起了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任,将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为更好的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新区突出“蓝高新”,加快“转调创”,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616”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白雪瑞 《学习与探索》2008,1(2):162-164
发展农业生产力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值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释放农业功能,是解决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对农业的需要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19.
2014年6月3日,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获得国家批复,成为第九个国家级新区.自诞生之日起,青西新区就确立了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担负起了服务于青岛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和国际化城市的重任,将为促进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转型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发挥积极作用,为探索全国海洋经济科学发展新路径发挥示范作用. 为更好的担当国家战略使命,新区突出“蓝高新”,加快“转调创”,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确定了“616”产业发展思路,构建以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所带来的社会形态变革为分析视角,通过分析信息化对当代社会生产力结构的深刻影响,认为信息化同工业化一样,具有社会范式转型特征。中国现代化的“后发型”特点和当代社会信息化飞速推进,使中国的现代化与西方早发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顺次进行不同,具有工业化和信息化并行交织的特征,即不仅要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工业化,与此同时,还要努力实现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化──信息化,并把这一特征概括为社会范式双重转型。这一概括不仅体现了生产力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和中国现代化社会转型过程的艰巨性、复杂性,而且更表明中国现代化实现发展道路创新的巨大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