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郜林涛 《晋阳学刊》2005,(3):101-106
诗禅相通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话题,长久以来,学者关注的焦点是以禅喻诗,而对与之相反的以诗证禅则研究甚少。事实上诗对禅也有明显的反作用,禅师常引文人诗句示法、开悟、颂古,很好地体现了禅宗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述由以禅入诗、以禅喻诗到妙悟之说,其间创造了中国古代诗歌与批评史上一次双赢的沟通。  相似文献   

3.
南宋诗坛“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变迁可从三个层面谈起:首先,江西诗派“以禅喻诗”,注重从“渐修”到“顿悟”,目的在于追求流转圆美的诗歌境界,以此纠正江西诗派后学的模拟之弊;其次,主张走出江西诗风限制的诗人,则主张以“顿悟”为先,其中以严羽最为代表,目的在于回归“吟咏情性”的复古诗风。其三,南宋晚期,诗坛甚至出现了对“以禅喻诗”的反驳,认为诗与禅应回归“本位”,二者之间并无相似之处。南宋“以禅喻诗”视域中诗学旨趣的演变旁证了南宋诗学思想史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4.
严羽《沧浪诗话》出现后,几百年来对此书的争议一直未曾停止,可谓毁誉参半。不仅有对此书观点的不同意见,连他使用的"以禅喻诗"的方法也遭人批判。严羽之所以"以禅喻诗"来说明他的诗学理论,与当时的时代环境和诗学风气有很大关系。"以禅喻诗"只是他采用的一种方法与手段,目的是为了说明诗歌的主旨即是"吟咏情性",这重新开创了中国诗学理论的审美本质。  相似文献   

5.
支运波 《船山学刊》2011,(3):129-133
《沧浪诗话.诗辨》"以禅喻诗",用禅道之悟类喻诗之优劣,此论受到明清及近代诗学之士质疑。以冯班为代表提出的"小乘禅之外,又有声闻辟支"和"临济、曹洞有何高下"两个疑问。版本之误和严羽受宗杲禅学思想影响是当代学界所贡献的解决策略。以"妙悟"说为根基和核心,则是开启临济、曹洞高下论疑团的钥匙。  相似文献   

6.
禅诗意象与普通诗歌意象有诸多不同的特殊点。本文论述了随着禅宗思想进程而产生的禅诗意象的变化 ;幽雅美等 18种艺术美的形态 ;意象取象的广泛性等五个特性 ,以及佛家诗意象与道家诗意象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吴言生 《人文杂志》2001,(4):102-108
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心经>,既是<大般若经>的精华,也是佛法的总纲领.<心经>五蕴皆空、色空相即、诸法空相、了无所得的般若空观,深刻影响了禅宗破除五蕴执着、圆融真空妙有、体证澄明自性、彻见本来面目的思想.禅宗汲取<心经>精髓,并通过诗歌偈颂的形式,传达对<心经>般若空观的透彻之悟,流漾着玲珑透彻、色相俱泯的风致.体证般若空观及其对禅思禅诗的影响,对建构21世纪禅悟诗学,有着重要的意义.般若空观剔除感官的粘滞性,超越物质声色世界,以跃入澄明自在的审美情境,与禅的终极关怀合若符契,对追求诗意地栖居的当代人文精神,也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唐时禅宗一派的空灵流溢的审美观感,对唐诗内容、形式以及诗人审美心理的嬗变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诗与禅的联姻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蔚为大观的诗歌体制——禅诗,唐代文人更是融合诗与禅的精思妙路,另辟蹊径地耕耘出文人禅诗的广阔天地.孤静、空灵、冲淡是唐代文人禅诗总的美学风范,通过对这组审美范畴的深化解读,无论对诗歌美之内质的求索,还是对禅宗悟之肌理的剖析,抑或是对唐一代文人禅诗之禅意的探掘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南宋文学批评家严羽的诗学观点经元到明影响深远。本文主要探讨清初诗坛如何反驳严羽的“以盛唐为师”、“以禅喻诗”的观点。作者认为,清代诗坛对严羽诗学的抨击、反拨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中肯、恰当。  相似文献   

10.
禅诗的“归家”之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心见性是参禅悟道的旨归,禅宗常以"归家"喻回归本性真心,由此,"归家"便成了禅诗的核心主题.大量的禅诗皆围绕"归家"主题而展开."归家"的过程即由迷而悟的过程,体现了禅宗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对生命存在本质的深沉思考,对生命终极价值的探索.禅僧们把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表现在诗歌中,形成了禅诗独特的审美特质.本文拟从迷失——呼唤——思乡——寻路——回家这一条"归家"之路,对禅诗如何展现存在之思作一粗略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