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日本国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法务大臣长谷川峻、日本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鸟居静秀、东京国际美术协会会长高山胜雄等社会名士都为他的个人画展赠送花篮。他应邀绘制“欧洲壁画史上的第一幅东方壁画-劲节凌云”,位居世界第一大港的鹿特丹市的三任市长,荷兰造型艺术中心总裁、当代西方艺术权威阿波曼以及驻荷兰的三任中国大使都曾为他的艺术活动主持过揭幕、开幕、剪彩、颁奖等仪式。许多世界著名媒体为他作过专题报道,他的简介收入日本大型美术辞书杂志及《世界文化名人辞海》。他,就是居住在鹿特丹市的欧洲国际东方美术研究院院长李德才。  相似文献   

2.
阿友  张应松 《华人时刊》2008,(11):26-29
今年已43岁的李雁雁是中国第一个赴国外留学的盲人,12年间,他孤独地辗转日本、美国学医,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第一个盲人医科博士。  相似文献   

3.
黄遵宪是近代中国研究日本的第一人。本文论述了黄遵宪的日本观发展的三个阶段,又恰如其分地指出其矛盾之处,并着重从他所处的时代,社会及自身知识心理结构等入手,探讨其日本观的成因,作者的立论大多以在日本新发现的资料为依据,时有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4.
朱仙姑先生是我国第一代纺织工程学家,中国纺织学会创立者之一,第一任中国纺织学会理事长。他的一生对我国近代纺织工业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他创办的九江第一家纺织厂——久兴纱厂,对九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朱仙防生于1887年正月十四日,江西省临川县长乐乡百源朱村人氏,出身寒微。少时脱颖,随父就读。清朝末年,朱仙航以优异成绩考取官费留学,东渡日本,进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选学纺织专业。当时的中国,纺织业局限于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的规模,传统工艺代代相传,技术落后。而此时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及亚洲的日本…  相似文献   

5.
杨建峰 《山西老年》2011,(11):20-20
阎锡山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复杂而特殊的历史人物,他曾是一个落魄潦倒的商铺小店员,一个偶然的机会步入武备学堂,又东渡日本接受了新思想。在辛亥革命滚滚洪流中,他抓住机遇,一跃而成为一省至尊,成为山西第一任都督。  相似文献   

6.
黄遵宪是维新变法思想的启蒙者,他通过他的《日本国志》,把对近代中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西方进化论和民约论。首先介绍到中国来,又是把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比较系统全面地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黄遵宪也是戊戌维新运动的领袖之一,他在湖南厉行新政,在变法改革过程中,极力宣扬民权思想,提出地方自治理论。他上承林则徐、龚自珍、魏源,下启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无论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的角度,抑或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角度,他都起了承先启后的作用,这就是黄遵宪的主要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在民族危亡之际,面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傅斯年深刻意识到反抗日本帝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首要任务,因此,针对日本"满蒙在历史上非支那领土"的谬论,他联合史界学人撰写《东北史纲》一书。《东北史纲》是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史学界出版的第一部东北地区史,用铁的史实证明东北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之一,为民族和国家的完整与独立做出一份贡献。  相似文献   

8.
“没想到苏州新区办公设施如此先进,没想到苏州发展得如此之快,没想到中国改革开放成就如此之大。”平生第一次到中国采访的日本北国新闻社的年轻记者们,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连说了几个没想到。 日资结出硕大果 1996年12月28日,日本金泽市北国新闻社友好交流团的年轻记者高见俊也、水田行宏、山田真宏与翻译大竹正和飞赴苏州,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真实生活。12月31日,他  相似文献   

9.
岸边成雄先生是日本著名学者,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于一九三六年大学毕业时,就立志研究唐代音乐,第一篇论文就是从西域音乐着手,把研究中国文化作为终生的事业。半个世纪以来,他孜孜不倦、潜心探索,发表了一百四十余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六部学术著作、三部学术译著。仅据这些不完全的统计,足以见岸边先生的学术贡献了。岸边先生不仅在日本开拓了唐代音乐史研究、西域音乐史研究,而且是把比较音乐学介绍到日本的主要学者。他所从事的事业,从某种角度上讲,填补了我国音乐史的空白。从西域文化史研究的角度来看,岸边先生无论是在治学精神、治学方法,还是在学术成就方  相似文献   

10.
《日本杂事诗》的明治维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本杂事诗》中,黄遵宪以诗歌的形式,对日本明治维新进行了解读,是晚清末期中国人对明治维新最早做出的全面的反应与记载。他敏锐地意识到日本正在发生巨大的社会变革,这一巨变波及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作为一个挚爱着自己祖国的知识分子,黄遵宪在考察日本发展的同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祖国的贫病交加,因此他在《日本杂事诗》中可以说塑造了一个近代中国的学习榜样,他认为日本的发展给中国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模式,衷心希望中国通过学习日本,像日本一样走上发展与富强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史坛,恐怕没有谁产生像郭沫若那么大的影响,获得像郭沫若那么多的赞誉.对他在中国历史学上的地位,有这么一些评论:在中国史学发展上,司马迁是古代史学的伟大奠基者,郭沫若是现代史学的奠基者;郭沫若在日本十年的古史研究工作,标志着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诞生;郭沫若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深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第一人;郭沫若是提出中国存在奴隶社会的第一人;郭沫若是用科学观点和方法研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中国的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日本人民的伟大朋友。他与日本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他在风华正茂的年代越海留学日本,学得了进步的科学和思想。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在中国人民头上和中国人民起而革命的岁月,鲁迅曾结识下众多的日本朋友,这些朋友曾支持过、同情过中国人民  相似文献   

13.
武田泰淳(1912-1976)是日本战后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因其独特的从军经历和中国体验而备受瞩目。他一生都与中国有着难以割裂的联系,创作了大量的中国题材作品,在当代中国题材日本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中国文学研究者和侵略者的身份矛盾使他陷入了巨大的痛苦。这种特殊的心理矛盾造就了他不同一般的中国体验。  相似文献   

14.
日本青年增田涉,1929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三年后,一鸣惊人:1932年4月日本很有影响的《改造》杂志发表了他撰写的全世界第一部综合研究鲁迅生平思想的《鲁迅传》。接着1933年改造社出版的《世界幽默全集》第十三卷“中国篇”,1935年6月岩波书店出版《鲁迅选集》,1936年9月得出书房出版的《世界  相似文献   

15.
1968年,川端康成(189-1972)以他独有的小说艺术表现了日本文化之美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川端不止一次地承认日本美的传统融和了中国唐代文学的风采。他说他的心已经融汇在紫式部(约978年前后──1014年前后)的《源氏物语》之中。他认为自古至今,《源氏物语》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我在美丽的日本》)。要谈论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日本现代文学的优秀代表川瑞康成的影响,不妨先从中国文化以及中国文学对《源氏物语》的影响着手。紫式部以精通《白氏长庆集》而得名,在小说…  相似文献   

16.
周敬国 《可乐》2008,(10):68-69
1945年至1947年间,蒋介石曾秘密网罗被俘日本原子弹专家,尝试原子弹研制工作。他还延聘了著名科学家吴大猷、郑华炽、曾昭抡、华罗庚等十余人,成立"原子能研究委员会",部署原子弹研制方案。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研制原子弹。  相似文献   

17.
《哲学研究》1978年第4期发表了陈元晖同志的《严复和近代实证主义哲学》一文,读后使我想起了日本明治初年的西周其人。因为西周和严复有许多共同之处。陈文指出严复是“中国第一代实证主义者”,是“最早介绍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到中国来的一位学者”,而西周呢,他也是日本最初的一位实证主义者,也是把西方哲学思想介绍到日本来的第一个人,他们二人都对东方封建思想进行了摧毁性的挑战,起了进步作用。但同时他们却也都散布了“不可知论”、“信仰主义”,为宗教开了方便之门。谈到他们的政治立场也是一致的。严复大肆鼓吹斯宾塞的“平稳进化论”与“平衡论”,  相似文献   

18.
三浦辰美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日本人,两年前到中国常热,经营着一家以培植菊花销回日本的公司。在他那间整洁典雅的办公室,有一套用于自己喝茶和招待客人的茶具,茶壶茶杯上个个印有“缘”字。我们采访谈话就以“缘”字开始。 三浦先生说他相信缘分。现在他栽种的菊花虽然种苗是日本带来的,但追根寻源,这菊花两百多年前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在日本经过改良,便称为日  相似文献   

19.
2013年7月30日在东京医院辞世的竹内实先生是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是在对毛泽东、鲁迅的研究上更是成绩斐然,被誉为日本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鲁迅文学的研究上,竹内实先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他剥离鲁迅的“神性”,去掉外界所给予的一切光环,打破“圣人鲁迅”的桎梏,通过分析他的作品,考证他的生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的周围条件、担任的职务与世俗身份等,将之还原成一个平凡人,通过融入到鲁迅的平凡生活中,渗入到鲁迅的作品中去“阅读”鲁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还原了“人性”的鲁迅.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位日本人,自从1967年以来,他前后访华多达120次,平均每年来4次,90年代以来,他几乎每隔两个月就要来一次中国。他的足迹已经走遍中国大陆的31个省市,就连边远的西藏他都去了两次。如此频频访华,是出于公务或商务的需要吗?不是。他在日本没有公职,是位自由撰稿人,照他自己风趣的说法,是个“耍笔杆的个体户”。 池上先生今年51岁,作为战后出生的日本年轻一代,他从战争的反思中深感加强了解中国的必要,于是克服阻力毅然考进了东京外国语大学的中国系。1967年他还在上大学期间,就怀着好奇的心情,经过罗湖首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尽管那时正处在中国“文革”时期,但是中国发生的一切,都像一个个谜一样吸引着他,驱使他把自己的兴趣、精力和智慧都同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