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6 毫秒
1.
河西地区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西走廊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域 ,其自然条件、水资源现状、生态环境、产业结构等存在一定差异 ,其中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根据张掖市建立节水型社会试点的基本经验 ,在河西走廊普遍展开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实践 ,势在必行 ,这是解决河西走廊水资源问题的唯一选择。本文在分析河西走廊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 ,从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努力探索水资源市场化管理的途径、建立农民用水者协会参与式管理模式、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加强节水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有效地防治水资源污染等方面提出了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
五凉时期河西人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汉唐间河西人口以五凉时最盛根据考古材料及文献中的点滴记载,河西很早就有了人类的足迹,并在走廊的广阔区域内从事畜牧业和农业活动。从目前已知材料看,可以肯定汉武帝在此设置郡县之前,由于河西地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畜牧业,只有少量的农业,而畜牧经济可以容纳的人  相似文献   

3.
明朝对河西走廊的财政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肃镇地处河西走廊 ,在明代国防安全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确保河西走廊的稳定与发展 ,明朝对其采取一系列财政政策。明廷通过直接拨款、减免税粮、开中法等手段 ,不断地向河西走廊划拨所需费用或运送所需物资。同时 ,河西走廊所在的陕西布政司亦采取相应的政策 ,从钱、物等方面对河西走廊予以长期的支持。通过中央和地方双重财政的扶持 ,使河西走廊始终起着稳定明代西北边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河西走廊是秦汉时期华、戎交往的重要门户,承载着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任务。西域多姿多彩的学术文化通过河西走廊传入汉朝,汉王朝丰富的文化与学术也通过这里传入西域。河西走廊,是双方文化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与历史见证。两汉时期,佛教、道教等已出现在河西走廊上。后世产生的小说、戏曲,也与河西走廊传入的西域文化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甘州、肃州二地现存四种藏书记及其所附书目的解读,发现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学校图书传播事业总体比较滞后,而且逐渐趋于保守、科举化.而这种变化,又和明清时期河西走廊时代特点,以及国家统治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西夏河西经济的开发与历史局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地区后 ,历代统治者均把这一地区作为与宋、辽、金各国周旋和抗衡的基地 ,采取迁徙人口、增加劳动力 ,羁縻怀柔、民族平等 ,设置机构、重视生产等措施 ,使畜牧、农业、商业、交通及手工业获得一定程度的恢复与发展。由于历史及其他多方面的影响 ,其发展程度与水平不能与汉唐之河西及两宋之内地相比。河西经济发展的落后有众多的原因 ,是历史局限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7.
西夏时期,河西走廊地区的教育成就主要表现在发展儒学与推广“蕃书”两个方面。重视儒学是党项人为了吸纳各地贤才、培养高素质官员而采取的重要教育措施,创制和推行“蕃书”是西夏政权为适应河西走廊局部统一、创造党项民族自己的文明、追求政权独立的又一重要教育措施。河西走廊在儒学和“蕃书”两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表明西夏时期的河西走廊并非是“龙荒沙漠”的“不毛之地”,同时也说明,宋夏时期甘肃地区的教育中心在西夏统治下的河西走廊。  相似文献   

8.
甘肃河西走廊农业投资的经济效果,至今仍缺乏系统的研究。河西走廊将建设成为甘肃重要的农业商品基地。因此,有必要对河西农业投资的经济效果进行科学地评价。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地处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地区近九年来的农业投资及投向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可行性研究中的动态分析方法,对该区农业投资的综合经济效益进行了测算。一、农业投资概况张掖地区农业投资来源有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农资金、银行和信用社的信贷资金、农村自筹资金以及劳动者个人投资和劳动积累资金等。1980年至1988年上述各种来源的农业投资情况大体是: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地域环境的不同,各地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尤其是河西走廊地区,在抓住机遇利用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谨防蔓延过甚,盲目开发。本文对河西走廊城镇酒泉肃州区乡村旅游社区参与模式进行研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策略,以期给予借鉴。  相似文献   

10.
魏晋时期,在河西地区聚居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和西域胡人,他们人数众多,时叛时降.他们与汉族交错杂居,对河西地区影响深远,使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呈现出多种民族聚居的居民结构.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人口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比任何国家都重要。十六大所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重点和难点在农村。综观农民收入的现状、农业发展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并存等五方面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实现文化可持续发展 ,这是小康社会结构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文化生态平衡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客观条件。在我国文化可持续发展面临机遇与挑战面前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3.
孙岩 《学术论坛》2003,(5):30-34
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对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非均衡性和非共进性,中国共产党政治权威的合法性认同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对此,中国共产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合法性认同,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草原广袤,牧草丰盛,亘古以来,牛马布野,畜牧业繁荣。 河西走廊的畜牧业早于农业。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1134——220年),河西地区由羌或戎羌杂居。秦及汉初,又有大小月氏,乌孙,匈奴诸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历来以畜牧业为生。秦汉以前,河西走廊的畜牧业已有相当规模。  相似文献   

1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共十六大提出的本世纪头20年的一个重要目标,作者主要从中国对“小康”的认识历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路等方面探讨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古代水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西走廊古代水利研究王致中著名的河西走廊东西长一千余公里,其南祁连山逶迤绵延,其北则有走廊北山藩屏断续。走廊东端为乌鞘岭,河西走廊自东向西大体由三大绿洲盆地组成:武威永昌绿洲盆地,有石羊河水系流布其间;张掖、酒泉盆地,黑河水系使其成为著名的绿洲;敦煌...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现代化。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实现是农村和城市协调发展的结果,只有农村和城市都实现了小康和现代化,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我国广大的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发展严重滞后,大大阻碍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决定了今后很长一段时期,我们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使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相互协调,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全面现代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因此,我们今后农村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农业的支持力度(主要是公共投资),农业制度创新,城市化进程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作为第三代西部小说家中的佼佼者,王新军的创作个性鲜明,风姿多态。在草原牧歌、乡村悲歌与城市挽歌的交响中,较为完整、全面和深刻地体现了千里河西走廊丰富多元的人们的生存样态和精神状况,极大拓展了当代中国西部文学的审美边界和文化色谱。  相似文献   

19.
令居塞建立时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令居塞是汉王朝在开辟河西的过程中筑起的重要军事要塞,是汉代在河西走廊所筑长城的东端,因起点在令居(甘肃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用民族一词,系按我国的传统用法,即指历史上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共同体。关于汉代对河西的开发,前人著述不少。本文着重探讨当时的河西四郡是否有少数民族存在,顺便提及这些少数民族在河西开发中的作用。众所周知,汉代对于河西的开发主要是汉人(当时被称作秦人)进行的。正如谭其骧先生在谈及汉代对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的开发时所说的:“在公元前二世纪末,把在匈奴占领时期原是牧区的河套河西开辟成为农耕区的,无疑是汉族的劳动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