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任保平 《唐都学刊》2013,29(3):127-128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就是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还不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农民没有享受最基本的公共产品。为西部农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让西部农民享受到基本国民待遇,是西部地区农村  相似文献   

2.
山区发展休闲农业潜力非常大,全国大多数大中城市周边农村都有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山区农村的生态环境是发展农村经济最好的资源,是发展休闲农业的生产资本,可以容纳一大批农民当地就业,可以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是一种新兴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种重要途径。农村现有的土地山林和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农业产业的固定生产资本之一,农家小楼的投资建设加上生态环境构成完整的休闲农业的固定生产资本,其投资应该由国家财政来解决。农业财政方针转变为资本性投资功能,解决多年以来农业生产资本增长缓慢问题,国家应该承担投资的风险。只有劳动者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本才能够进行扩大再生产,才能够不断扩大农民增收的源泉。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9,(5):58-62
田园综合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和抓手。中央提出建设田园综合体,不仅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是引领未来农业农村发展的重大政策创新,而且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美丽的新路径。本文在分析兰州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意义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兰州田园综合体建设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水资源供给恶化的危害与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水源供给是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我国农村水资源供给的支撑能力不断下降,农村水资源质量不断恶化,对于我国农业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在提出"农村水资源供给恶化必然会危及农业生产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从农民生存、地表径流、地下水超采、高附加值农业、防灾成本、可持续发展六个方面分析了这种危害性,并结合危害性分析从水权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7,(12):5-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同时,在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党中央对农村工作提出的一个大战略,我们一定要全面实施好这个大战略。而要全面实施好这个战略,一定要高度重视农业发展,要努力建设现代农业。另外,还要深入推进脱贫攻坚行动,要全面解决好农村人口脱贫问题。  相似文献   

6.
邱云慧 《社科纵横》2008,23(4):37-39
三农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举国关注的问题,而在这三农问题中的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问题一直以来并没有和其他问题一样得到相应的重视.而实质上这一问题才真正是影响到农村民生的重点.本文着重论述了相关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收入问题,实际上还是发展的问题.所以,增加农民收入,根本是要拿出解决农业发展的长远方针,引导薄弱的农业走向产业化,农民才能真正脱贫,农村才能"新"起来.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培养现代农民,这三个因素决定了农业产业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由之路、重要任务和最佳途径,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建设新农村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提高农民收入的最佳途径是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科学技术教育。所以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村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又是难点。为此,本文阐述了农业高校成人教育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知识的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建设性地提出了农业高校成人教育方向性对策。  相似文献   

9.
促进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农业是保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和根本.利用1995-200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方程的拟合结果显示,农业结构调整、改善财政支农结构、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扶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解决"三农"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要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很多过程必然涉及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因此,只有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才有希望实现.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制约了当前经济和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也制约了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三农"问题,要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来看,董事及董事会既是公司治理的主体,也是公司治理的客体,处于公司治理承上启下最为核心的地位.董事及董事会不可能具有独立性或中立性,这是由每位董事与生俱来的身份差异决定的.现行公司法一味强调董事和董事会的独立性,而相应的董事选举制度设计并不支持董事的独立性要求,致使董事角色错位,严重影响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应明确承认不同类型的董事由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提名选任,并由提名人对被提名人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相应的责任.  相似文献   

15.
王越芬  郜娜 《社科纵横》2010,25(10):120-122
国民党在大陆统治22年,政权由一时强大到失去执政地位,退守台湾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党建的失败是其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党的建设的角度,通过分析国民党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方面的失败,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高洪 《日本学刊》2006,(3):32-40
日本民主党作为最大的在野政治势力,十年来一直在日本政治局势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4月,民主党因“伪造电子邮件”的政治败笔又经历了一次新的整合,素以手腕老辣、信念坚毅著称的小泽一郎终于走上前台。随后,作为两大保守政党间新一轮较量的千叶县国会议员补选以民主党候选人的胜利结束。民主党的变化给日本保守政治局面带来新的波澜,但无论是对于民主党还是小泽一郎来讲,只有主张相对温和与稳健的内政、外交政策,才有可能走出自己的困局。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9,(11):104-109
历史学与现代社会科学的相互影响和彼此融合,是开展学术研究以及推进社会科学各学科发展的途径。改革开放以来,关于社会科学与中共党史研究的交融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研究中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为缺乏从整体上关注和审视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因而,通过研究个案的学术史梳理和考察,为不断深入推进党史研究的社会科学化取向提供新思路。这是不断完善党史研究方法论体系建设的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18.
尚会鹏 《日本学刊》2007,(2):95-108
本文从“心理—社会均衡”理论出发,认为作为日本人的基本人际状态的“缘人”,认知的参照群体不像中国人的群体那样具有恒定性,而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自我认知的文化机理是:“个我”与“群我”的融合;“表我”与“里我”的熟练切换以及序列、位置对于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种文化机理构成一种“缘人”的“自一他协调”式的自我认知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亦有弊,在社会发生了较大变化的今天,日本人的自我认知模式也出现了变化的迹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范式的演进经历了从极"左"的理论范式到改革的理论范式(或过渡的理论范式),再到当代的理论范式的转变。决定这一转变的是这种理论所置身于其中的全球化环境和实践的转变,以及从事这一实践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和实践的科学判断。面向全球化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范式仍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吴占军 《日本研究》2007,44(3):71-76
经历了黑船袭击阵痛的日本,很快确立开国思想.仔细分析幕末日本的对外意识,从其最初就与东亚"华夷秩序"保持暧昧关系,到"脱亚入欧"醉心于西方列强制定的弱肉强食原则,最终发展为走上侵略亚洲、争霸世界的军国主义不归路,可以得出日本这一选择决非偶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