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家已将《气候变化应对法》纳入立法计划,并将林业纳入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森林法》应当为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法律保障,参考新《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对公众参与制度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还应针对林业的特殊性,建立森林碳汇教育制度和林业建设志愿者服务制度,并将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改造为志愿者行动。  相似文献   

2.
森林资源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有量的最低数量界限,也是保障森林资源发挥减缓气候变化作用的数量底线。我国《森林法》应当确立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理念,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创新土地规划制度,走出“林地”概念的怪圈,健全碳汇林业制度体系,以确保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法规体系。应将加强农业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减缓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相关政策的完善导向,并从农业土地立法、农业水资源利用立法、林业保护立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立法和农业气象灾害救济立法等方面来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完整的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法律体系包括林业气候专门法和林业基础法两部分,前者以碳汇的增加、固定和替代为核心,后者涉及林业物权及管理体制等林业基础制度。我国现行林业立法无论在气候专门法方面还是林业基础法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林业气候功能的充分发挥。《森林法》修改征求意见稿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有显著进步,但也存在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  相似文献   

5.
《墨西哥气候变化法》是在特殊的国际、国内立法背景下通过的,是在遵循气候正义、气候公平等法理基础上制定的,有广泛的国际、国内法律基础.该法规定了一系列应对气候变化的原则、规则和相应的实施机制,具有注重“协调与参与”、“透明与责任”制度性设计等特点.中国与墨西哥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参考和借鉴《墨西哥气候变化法》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应采取诸如制定综合性气候变化应对法、加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建设、进行减缓性与适应性立法等措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是美国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共分为五大部分:清洁能源、能源效率、减缓全球变暖污染、转向清洁能源经济以及农业和森林所涉及的抵销。该法案遵循"命令——控制"模式和市场调控模式相结合的立法思路,以气候衍生品作为调节影响气候变化行为的主导工具。我国应当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市场机制促进国内碳减排和增加碳汇。我国的气候立法应当减缓与适应并重,分领域有重点地进行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7.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议题以及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背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并应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立法目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蕴含体现国情、结合省情、移植借鉴、协调统一和平衡利益等特点.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框架主要包括总则、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责任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林业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生态文明为目标、以现代法制为保障的林业。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是《森林法》的重要内容之一。现行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带有鲜明的计划经济烙印,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林业的发展要求。森林经营管理法律制度创新要彻底转变传统的林业观,以建设现代林业为宗旨,对相关法律制度进行全面修订与完善。  相似文献   

9.
化学品污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尚为空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供给不足。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对气候变化兼具减缓性和适应性,需要在生态整体主义理念指导下,对化学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立法,确立保障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的立法目的。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需着重强调预防原则与全面管理原则;完善化学品计划与规划制度,调整化学品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化学;统一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以"最佳适用技术"为原则严格化学品环境标准制度;完善化学品登记制度,建立化学品信息系统数据库;完善化学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0.
减缓和适应,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种措施,国际气候合作集中在减缓方面,但进展缓慢,气候变化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因此,提高我国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变得非常重要。本文研究了自发性适应存在的局限性,指出仅仅依靠自发性适应不能有效配置资源,还会出现新的分配效应,需要政府对此进行有效干预。财政政策作为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在适应气...  相似文献   

11.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国际社会进行了不懈努力,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减缓气候变化”给予了高度关注,却对“适应气候变化”重视不够。直到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了“巴厘路线图”,才明确将“适应气候变化”与“减缓气候变化”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本文通过对气候变化适应问题的一般分析,在探讨适应、减缓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以期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提供借鉴经验和法律支持。  相似文献   

12.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的挑战与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严峻的挑战,全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将对我国的和平发展形成新的严重制约。国际社会在减排义务分担方面要体现"公平发展"的原则,尊重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国家能源消费的特点及变化规律,要全面权衡和正确把握适应、减缓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应对气候变化战略与我国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完全一致。我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加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到2020年,GDP的CO2排放强度可比2005年下降40%以上,为全球减缓CO2排放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够同时成功应对流行病和危险的气候变化,人类需要采取减缓与适应并重的措施。软约束和硬约束是两种妨碍这类措施成功实施的因素。尽管人类无法克服硬约束,但是,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克服许多软约束。对于气候控制目标与流行病控制目标的实现来说,最难以克服的软约束是结构性软约束与亲密关系软约束,而亲密关系约束比结构性约束更难克服。未来几年,减缓流行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将会成为国际事务中的优先事项;对其他流行病的预防将要求国际社会加强合作,这种日益增加的国际合作会导致国际社会采取越来越多的国际措施,以应对由危险的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威胁。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框架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上,国际社会正在经历由政策向立法转化的过程,中国应当响应这种转化,启动并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进程.在此,有必要对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从整体上进行认真分析研究.参考国际国外的立法经验,中国气候变化应对法的框架体系应当由"一体两翼"构成:一体即气候变化应对综合立法(或称为气候变化应对基本法),主要确立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法律原则和基本法律制度;"两翼":一是减缓性立法,主要包括节能减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立法,二是适应性立法,主要包括完善自然资源、相关产业、防灾减灾、社会保障等立法.  相似文献   

15.
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一直非常活跃,不仅在内部提出一系列应对政策,而且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寻求扮演领导者角色。气候变化议题也是欧盟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结合2013年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布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及其配套文件《发展气候适应战略指导方针》的核心内涵,对其新近表述的相关立场及其政策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盟在华沙气候大会的政策立场及力推所谓"平衡的一揽子协议"谈判进程,并评估了欧盟气候变化政策新动向:放宽自身责任要求向后退缩的特点明显,但又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同。本文在最后简要指出了其对中国气候政策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是森林保护、森林建设领域的基本法律,科学完善的森林法是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修改草稿第一次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意见稿的制订总体上是成功的,吸收了近年来森林法理论研究的成果以及一些成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征求意见稿的立法技术进行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草稿在立法技术上还存在着若干缺陷。  相似文献   

17.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方面在政策层面落实了农民对集体林地的承包经营权以及林木所有权,另一方面在森林经营层面导致了集体林地的高度碎片化。在建设现代林业和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通过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将产权分散的集体林地组合为森林经营利益共同体,从而实现集体林地的规模经营,已是大势所趋。从林业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我国当前的实际需要来看,我国《森林法》应当将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纳入《森林法》的制度框架,确立集体林森林经营补助专项资金制度,通过制度创新发挥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在组织规模化森林经营上的优势,推动集体林走上规模化经营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各国携起手来共同应对,碳减排国际谈判则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努力。我国要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在国际上争取最大的发展权益。碳减排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从更新观念开始,并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大研究力度,落实国家行动,促进经济社会转型。同时,各地方政府亦需要积极参与,将碳减排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创造最大的共生利益。  相似文献   

19.
林业物权变动:比较视野下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确权的基础上鼓励与规范林权流转。然而,林权流转并不必然导致林业物权变动。首先以我国林业物权变动为研究对象,厘清了林业物权变动与林权流转的区别;其次,采取比较分析的方法,将《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有关林业物权变动的规定与德国和日本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比较研究;再次,结合我国现阶段林业物权变动的现状,从林业物权变动模式和林业物权变动的各种限制条件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我国林业物权变动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简化林业物权变动程序,加快完善与林业物权变动相关的服务和配套措施的建议,以期为深化、完善林权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导读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迁移是否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正反两个方面的观点。赞成者认为,迁移可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迁移是移民的生计策略;迁移带来的收入有利于迁出地的社区和家庭适应气候变化。反对者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迁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迁移的结果通常是不理想的;强制性违背了受影响人口的意愿;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策略。严登才博士后和施国庆教授的《人口迁移与适应气候变化:西方争议与中国实践》一文通过对我国气候移民实践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动因具有多元性,包括个体与家庭、政府干预和外部环境因素;迁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性、激励性和强制性迁移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中,迁移与工程、技术性措施同等重要;迁移效果是非线性的,取决于移民政策与规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互济、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政府的移民理念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将气候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迁移与安置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