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糜汤”是宁夏及西北地区的方言词,在宁夏方言研究的著作中都写成了“米汤”。“细碎稀烂”是“糜”及其同源词共同的语源意义。在古代文献中,“饘”、“粥”、“糜”既可以泛指粥,也可以略有区别。“糜”是“”的同族孳乳字。“”是黍类作物,籽粒细小,可以为糜。  相似文献   

2.
湘语大多数方言点中,表示“丢失”意义的词的语音历史地位是“澄母药韵”。根据这个词的音韵特点,结合这个词的意义来源、引申演变的分析,我们确定这个词的词源(本字)就是“着(著)”。“着(丢失)”在湘语内部的使用具有高度一致性,且对外具有排他性,是湘语的一个特征词。虽然这个词在赣语的个别方言中存在,但是不影响大局,而且这个例外可以认为是方言接触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文章运用濉溪方言“子尾词”同普通话“子尾词”相对照的方法,首先探究濉溪方言“子尾词”丰富性的原因,然后采用“子尾”和其它词缀的配合方式,来探究濉溪方言“子尾词”的内部结构,初步得出濉溪方言“子尾词”丰富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四川方言"起"、"展"与词汇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方言词“起”、“展”保存了不少古代的用法 ,描写它们在今天四川方言中的意义 ,同时与中古时期的意义进行比较 ,可以为研究它们在中古时期的意义和用法提供有力的佐证。汉语方言研究 ,可以为汉语史的研究提供类似于“活”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文昌方言的词法有许多独特的地方。本文选取文昌方言中一些常见常用的虚词(另有两个名词词缀“妚”和“囝”及特殊的指示词“枚”),逐一分析它们的意义和用法特点。  相似文献   

6.
《世说新语》中的“阿堵”为远指代词,相当今天的“那个”、“那里”,它的源头是“何处”;作为远指代词,魏晋演变作“阿堵”,唐宋元时作“阿底”、“兀底”,今方言中作“兀搭”;作为疑问代词的一支,古书或作“何处”或作“阿堵”,今方言中作“阿搭”、“阿坨”等。“阿”是“何”的同音通假,意义发展或作疑问代词,或作远指代词,不是传统所说的语气词。“兀”作为“阿”的音变,是远指代词,也非语气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日本北海道方言动词活用为主,考察了北海道方言上一段·下一段活用动词、サ变动词的命令形以及力变动词假定形与标准日语的不同,通过各种实际调查,确认了一段活用动词的命令形为“レ”,サ变动词命令形为“スレ”“シレ”“セ”,ヵ变动词假定形为“コイ”“コエ”,并分析了其形成的原因。这对研究北海道方言语法现象有着重要意义,并对方言向普通话变迁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普通话的介词“在”,在汕头方言中有两种形式:“在”和“[na]”(或“放”),两种词的意义有“已然”与“使然”之别。普通话“在+Np”所表示的处所意义,由于句法位置和谓语动词类别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这种意义差别在汕头方言既可产生于“在+Np”上,亦可产生于“放/[na]+Np”上,可见句式与动词类别引起的语义差别是一回事,“在”和“放/[na]”的“已然”与“使然”之别是另一回事。前者是普通话和汕头方言共有的现象,后者为汕头方言所特有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四川方言中“不存在”一词的分析和探讨,文章分析了“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与在普通话使用中意义上的异同,解释了“不存在”的语用意义。进而,文章从语言文化的角度,探究“不存在”在四川方言中使用特殊的原因,揭示其语源,把握其演变规律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古代汉语的同源词流传至今,往往在各地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迹,考证同源词,征引古代训解与用例无疑是必要的,但举证现代方言─—活的语言同样应予重视。本文所考各组同源词,既首以古籍证其“声近义通”,又次之尽力以方言足证:把传统同源词考证与现代方言研究结合到一起。每组词中都有一个或几个词是方言中有的,故名曰“方言同源调”。论证仿章太炎《新方言》、杨树达《长沙方言考》、《长沙方言续考》,即先书证,后方言。  相似文献   

11.
词汇是方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划分方言区域时,有时一两个最有代表性的词就能表现方言特征,将某一方言与其他方言区分出来,如闽语的“厝”(房屋)、“骸”(脚)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长汀话是闽西客方言的代表,与其他方言一样,也有其最富代表性的语词,这些典型的客语词,可作为客语识别的特征,对客方言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长汀客语里几个最基本的词进行考释,实际上,这几个词通行于客家许多方言中,并不仅限于长汀客语(当然意  相似文献   

12.
试谈广东诸方言倒序词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这里的“广东诸方言”,指广东省境内的粤方言、客方言和闽方言。文中所举的例子,实际上是取自广州话、梅县话和汕头话。“倒序词”指的是方言中词素顺序与普通话不同而词义相同的词。所谓“倒  相似文献   

13.
吉林方言中的一些词法现象是有其特点的,是普通话和其他方言中少见或未见的.本文试就几个较为特殊的现象,做些初步分析,供研究吉林方言的同志一点儿参考。 一、关于复音的拟音词 复音拟音词有重叠式(如“哗哗”和非重叠式(如“咕冬”)两种。在吉林方言中,这种拟音词的前面均可加数词  相似文献   

14.
“担”是邵东方言的一个特色词。从共时平面考察邵东方言词“担[tan33]”的语义和语法功能,并构拟、分析其语法化轨迹和语法化机制,可以丰富实词语法化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描写了常德方言“儿化词”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并结合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探讨了其形成及色彩意义。“儿化词”的形成是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儿化词”是一种标记词 ,都是相应范畴等级结构中表小称的概念 ,多用于口语 ,语调轻柔 ,表现了行为主体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6.
东北方言中附加式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附加式词是“由表示具体词汇意义的词根和表示某种附加意义的词缀”①构成的词。普通话中的附加式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词缀加词根构成的前附加式词,如“老虎”、阿姨”等;二是由词根加词缀构成的后附加式词,如“刀子”、“石头、“干巴巴”、“闹哄哄”等。对于中附加式词,目前的《现代汉语》书或不涉及,或认为“很少”。②而在东北方言里,有许多由中缀“加在两个词根中间”③或“插入词中”④构成的中附加式词。比如“稀巴烂”、“正了巴经”中的“巴”和“了巴”是插入词  相似文献   

17.
团风方言中存在利用声调的转换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的现象。这种“变调构词”手段所构造的变调词都是有音无字的,其语音形式大多是填补团风方言中声韵调配合中的空格,其与原词的意义相关而不相同。文中以变调为纲,列举了变调构词实例106个。本文认为,这种现象绝不只是存在于团风方言中;这种现象的存在,为正确解释汉语史上的“破读”现象提供了现实的方言依据。  相似文献   

18.
四川方言的被动式和“着”李海霞四川方言的被动标志“着”[tsau ̄2],同时又表示倒霉、遭受、损失等多种意义,是一个活跃而颇具特色的词。书面形式有时也写作“遭”。但是,该词的许多用法同“遭”相去甚远,笔者认为用“着”标记更恰当。一来标音准确,二来可以...  相似文献   

19.
描写了常德方言“儿化词”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特点,并结合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探讨了其形成及色彩意义。“儿化词”的形成是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的。“儿化词”是一种标记词,都是相应范畴等级结构中表小称的概念,多用于口语,语调轻柔,表现了行为主体亲昵、喜爱的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20.
不同方言日常基本词汇存在两种差异现象,一种是不同地区对事物的细分程度不同所产生的词汇差异,一种是相同事物不同地区会有不同命名(即一物多词现象),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经验观、凸显观以及注意观可以对此作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