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非 《社科纵横》2015,(1):22-24
"中国梦"是一种体现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民族之梦,国家之梦,它是由千千万万个中国人的梦汇聚而成。大学生作为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一员,其个人梦想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之上。而暑期社会实践,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并将其个人梦想融入"中国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罗韬 《学术交流》2001,2(4):146-149
爱国主义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永恒的主题,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在教学中,通过阐述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现代、当代不同阶段所表现的特点、内容,分析它对毛泽东思想产生、发展过程所起的影响,总结出爱国主义的丰富内蕴,则会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必须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必须坚持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必须坚持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王成文  谭波 《社科纵横》2002,17(5):75-76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高等学校必须主动面对经济全求化带来的挑战 ,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 ,旨在培养大学生实现爱国情感、爱国觉悟与爱国行为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等发动和领导的百色起义,培育并铸就了实事求是、大胆创新,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百色起义精神。要充分发挥百色起义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大力弘扬百色起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和艰苦奋斗、开拓创业教育。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林 《社科纵横》2010,(2):148-149
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基础、知识结构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其思想道德表现也有令人堪忧的方面,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当前高校工作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以什么样的姿态迎接时代的挑战,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本文作者在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教育与管理的实践中,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修身教育等途径,探索出了一套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办法,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王震 《学术交流》2012,(3):192-195
依据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出应从培育大学生和谐精神入手,其意义在于: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能够坚定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能够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要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相融合,并以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公平正义精神、诚信友爱精神、生态和谐精神等四个维度的思想意识为内涵。同时,还应建构大学知识体系、目标体系、任务体系、教材体系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的实施路径,以此建立大学生和谐精神的理论与实践的架构。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潮多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娟  杨少波 《社科纵横》2009,24(2):150-152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多元社会思潮共同表现出的性质上更具有隐蔽性。内容上更具现实性,传播渠道上更加多样化,立体化等突出特征,大大增加了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和行为影响的强度。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引导大学生科学爱国、理性爱国,需要我们在分析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等多个角度着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以来,全国上下同舟共济,凝聚了伟大的抗疫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抗疫精神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生命价值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全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到疫情防控中来,经受历练,感受成长,磨练意志,锤炼品格,努力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赵建伟  焦彩丽 《社科纵横》2011,26(2):147-149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具有自己独特的使命和任务,既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又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双主体"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主导者、引导者和解说者,他们以其成熟主体的特性引领整个教育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以其榜样的力量塑造大学生知行合一的优秀品德。  相似文献   

11.
廖建厦 《创新》2007,1(4):57-60
乡土知识教育对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有重要的作用。切实开展乡土知识教学,不仅可以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爱我家乡"的情感,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对建设和谐广西有着重要的人才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并不断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理,成为鞭策人们不断进取的永恒力量。当代大学生是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群体,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创建和谐校园建设中,引导理想信念教育;在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在组织社会实践活动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在参与学术交流过程中,探索榜样人格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大学生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高校民族团结教育面临以下挑战:大学生民族意识增强、影响因素更加复杂、信息渠道更加多样和通畅、大学生的分析判断独立性增强、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教育、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民族观教育、宗教观教育、日常性的民族团结教育。加强高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以爱国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和三个离不开为指导思想;健全和完善民族团结教育机构和工作机制;强化两课教学在大学生民族团结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建立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宣传和落实民族政策等。  相似文献   

14.
王蒙 《唐都学刊》1995,(4):61-63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特点及启示王蒙抗日战争,是我国人民抵御外来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一场全民族抗战。其间的爱国主义壮举遍及中华大地,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最大张扬,爱国主义内涵得以极大拓展,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研究和探析抗战时期爱国主义的...  相似文献   

15.
肖宏发 《创新》2007,1(3):87-91
历史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内容上,包括民族自豪感、文化、民族气节、伦理道德、国情、团结统一等多个方面;在理论上,涉及了产生爱国主义的动力和基础、构成爱国主义的核心和骨架、维系爱国主义的灵魂和纽带,由此而组成了历史学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促进中华民族繁荣富强的重要精神动力。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现象的发展,在加强世界各国交往,促进共同发展的同时,它也不可避免地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全球化对爱国主义的挑战和影响,阐述爱国主义的特点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促进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探讨如何分别从国家层面和个人层面弘扬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7.
郭骞 《生存》2020,(3):0184-0184
爱国主义教育是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语文课堂当中蕴涵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初中阶段是学生的情感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进行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因此,本文主要浅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论述了爱国主义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功能,认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整体素质教育的立足点,并提出了加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发展进步的巨大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指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中国革命,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的一条根本经验。”同时,他还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向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列宁曾为爱国主义下了一个定义:“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这种感情,属于道德的范畴,所以人们往往把爱国主义称之为道德情感。对爱国主义道德情感的渊源、性质及实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进行认真探讨,对于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盛文沁 《浙江学刊》2012,(4):133-137
19世纪英国的政治思想家从功利角度论述爱国主义的积极效用,将爱国情感视为政治共同体的凝聚力量和培育民众公共精神的工具。他们的"爱国主义"观有三个要点:一、否定对"出生之地"的本能的爱国主义,强调理智的爱国主义是对政治共同体的认同。二、反对民族狭隘性与民族优越心理,重视外国人的看法,希望一国能在国际社会上做到与己相称。三、将爱国主义与普遍人道联系,视爱国主义为一种通往对全人类的世界主义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