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子蒿、王太庆在《复旦学报》2000年第1期撰文指出,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Being,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三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哲学的任务不但要研究和“是”与“不是”关联的最普遍的范畴,而且要研究矛盾律和排中律这样的公理。这些研究对象,用“是”和“不是”表述,比较清楚,而用“存在”和“非存在”来表述,不容易说明它…  相似文献   

2.
“省得”、“免得”和“以免”在《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中都是彼此互释,但是它们三者的语义语用并非完全相同。本文将从语义语用的角度对这三者进行对比分析,将“省得”、“免得”和“以免”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3.
一九六四年,在我国曾开始了一场关于“一分为二”与“台二而一”的“论战”。由于林彪、“四人帮”的那个“顾问”干扰破坏,同时也由于我们的一些同志未能准确全面地领会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当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分为二”就是对立统一规律,主张用“合二而一”来补充“一分为二”的砚点都是“矛盾调合论”和形而上学。坚持后一种观点的同志,当时和后来大都在政治上因此而  相似文献   

4.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5.
关于“存在”和“是”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 being(希腊文 estin, to on),原来没有统一的译法,五十年代起形成一个统一的译词“存在”,近来有学者主张改译为“是”。这个西方的词原有“有”、“在”、“是”的在合一的意义,但在中文中,“存在”和“是”的意义是不同的。只有用“是”和“不是”构成的肯定和否定命题,可用以辨别“真”和“假”。巴门尼德正是由此提出认识的两条路线,亚里十多德由此制定逻辑学,牛一再分析“是”和“真”的关系。所以我们以为只有将它译为“是”,才可以正确理解西方哲学重视逻辑和科学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6.
“视而不见,听①而不闻”这两句古语在现代汉语里已是常用的话了。“视”与“见”、“听”与“闻”的本义在古代汉语中有什么分别?这几个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里又有些什么变化?这就是本文试图略加探讨的问题。讲到“闻”在现代汉语里的词义变化,还得先谈谈古代汉语中“嗅”与“闻”的区别,以便说明“闻”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用法的不同。讲到现代汉语里“视”与“见”的用法时,还须联系到现代汉语常用的“看”来谈。  相似文献   

7.
从语义和认知两个方面对“里”、“中”、“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着重分析了“里”的语义和认知意象,并考察了三者在语义上的牵连和差异,认为“里”“中”在语义上有较多的相似性,而差异主要取决干各自基本义及其引申义;“内”则表现出与“里”“中”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话的“倒”和“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普通话的时态助词“着”、“了”、“过”,附在动词后面出现,表示动作的持续进行、完成或者过去。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里把“着”、“了”、“过”称作(动词的)“形尾”,并且追本溯源,指出它们都是由动词虚化而来。 王力先生认为:“着”和“过”都来自表示动向的动词,它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虚化,终于演变为动词的形尾;而“了”从动词“终了”虚化为形尾并且得到普遍应用的年代较前两者还要早一些。  相似文献   

9.
不论是在易学史、中国哲学史,还是在在中国文化史上,“太极”和“太极图”的地位都是显赫的。我曾经认为,“太极”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有如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中的“逻各斯”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太极图”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就象“十字架”在西方文化史上的地位一个样。在世界近代文化史上,中国的“太极”,尤其是中国的“太极图”受到了西方科学家们的特别重视。丹麦的物理学家玻尔将中国的“太极图”作为他的“对应原理”的最理想的表现方式。近来,一些学者将“太极图”视为宇宙模型、思维方式、进化过程、科学灯塔、突变模型、光学原理……等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0.
结构助词“的”“地”是同音异形字。这两个字用在修饰语后边的时候,现代汊语语法规定:“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也就是说,“的”后边是名词,“地”后边是动词或形容词。 吕淑湘先生在《语文学习》1981年第三期《关于“的、地、得”和“做、作”》一文中主张“的”“地”不必分家,只用“的”字。在此文的启发下我也淡淡自己的管见。 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本文,先淡淡“的”“地”分家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们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又能反映民族特点和民族文化。本文从日语的“表”和“裏”在语言中的表现“内”与“外”、“建前”与“本音”等几个方面来剖析“表”和“裏”,以进一步加深理解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特点。  相似文献   

12.
周燕 《社区》2004,(5):40-42
那是1928年的中秋节,在上海四马路的一家川菜馆里摆着一桌极为普通的酒菜,看上去是几个挚友亲朋在一起饮酒赏月,实际上是李立三、李维汉、邓小平、陈赓等几位党中央领导同志在为熊瑾玎和朱端绶这对假夫妻“正婚”。从那时起,“熊老板”和“老板娘”的称呼就在党内外叫开了。周恩来当“月老”,“假戏”而成“真做”熊瑾玎是湖南长沙县五美乡人。他在长沙当小学国语教员时,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一批思想进步的读书人,后来又加入了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创建的新民学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与老师徐特立一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年4月,熊…  相似文献   

13.
“民”作为指人名词后缀是可能的。语素“民”之于相应词根具有一定的依赖性,“民”在构词上具有一定的能产性,附着在“彩”、“网”、“股”、“烟”等名词性词根之后的语素“民”的意义较虚,并且在语法意义上有类化倾向。“民”在构词时位置固定,作为后缀有语言内动因和语言外动因。“民”作为后缀有其词法语义功能和修辞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4.
“同一性”是人类不同精神文明形态对人的本质问题的共同回答。人的“同一性”追求在现实的民族精神中演化为“人应当如何生活”的道德追问和“我们如何在一起”的伦理追问。由于这两大追问彼此交织在一起,对这两大追问的现实回答又凝结为伦理道德相统一的道德哲学问题。基于“精神”的本性以及“情”的合同性与“理”的别异性等独特的精神哲学功能,伦理和道德相统一的动力正源于“情”与“理”的统摄互动。而在伦理、道德相统一的过程中,也成就了“情”与“理”由应当统一到必然统一的“精神”形态。  相似文献   

15.
交通部离退休干部局党委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过程中,敢于创新、采用灵活的方式,受到老同志的欢迎。在思想准备上突出一个“真”字。局党委和各党支部按照领导小组提出的要求,学习“三个代表”要真正拥护、真正贯彻、真见实效,共  相似文献   

16.
“先”与“前”作为词和语素,既存在语义共性,也存在语义差别。“先”的语义侧重在时间,表示以前的;“前”的语义侧重在空间,表示前面的,但“前”也可以表示时间。在表示时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共性,在表示空间方面,“先”和“前”存在语义差别。“前”有语义视角的转移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旨,在于透过汉语的结构来澄清有关语法和语意上的几个重要概念,即“定指”(definiteness)、“预设”(presupposition)、“主题”(topic)与“焦点”(focus); 同时,阐述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区别。 作者认为,除一般公认的“定指”与“任指”(indefiniteness)的区别以外,语法上还需要“殊指”(specificness)这个概念。因为“殊指”是决定“预设”与“主题”的一个重要因素。“殊指”、“预设”和“主题”这三个观念,也可以说是一体的三面。就一个名词组而言,是“殊指”;就一个句子而言。是“预设”;就整个“章句”  相似文献   

18.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四人帮”的反革命吹鼓手“两校”“大批判组”,发表了一篇题为《教育革命的方向不容篡改》的奇文。这是他们反击右倾翻案风另搞一套,搞“层层揪”、“揪一层”,妄图打倒一大批中央和地方党政军负责同志,首先从教育阵地发难的黑色信号弹。在《篡改》中,他们用杜威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冒充开门办学,把它奉为“新生事物”。谁要是稍有异议,那就是否定“新生事物”,就是“回潮”、“翻案”、“复辟”,  相似文献   

19.
对于“没的V”、“有的V”这种结构,有人认为其中的“没的”是固定组合,有人认为是“的”字短语.本文认为这些观点都难以成立.本文论证了结构中的“的”不附着于“没”,而是附着于它后面的动词.“没的V”的结构层次为“没/的V”.“的V”是“的”字短语在动词“没”和“有”后面的变体.“的 V”与“V的”有两点差别:(一)“的V”是粘着的而“V的”是自由的.(二)“V的”往往是多义的,而“的V”是单义的.在表受事的前提下“V的”与“的V”可以互相转换.  相似文献   

20.
§00.1 “在 V”与“V 着”式,指的是“在吃”、“在跑”和“吃着”、“跑着”这样两类格式。本文拟对这两类格式相对立的性质和用法作一些说明。0.2 动词前的“在”和动词后的“着”,在意义和用法上都有一些很近似又不容易分清楚的地方,直到现在人们的意见还很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