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德国近代哲学家和美学家,没有不受康德的影响的,这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他的学说富有独创性和启发性,这主要表现在他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调和上。他的哲学和美学中,充满着矛盾,唯物论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可以在他的学说中得到启示。歌德和席勒、费尔巴哈和黑格尔都这样做了,就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没有低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为主要文本,考察了判断力的三个部分——规定性的判断力、审美判断力和目的论判断力之间的关系,以此确定目的论判断力在判断力中的位置。据此,作者认为目的论判断力作为规定性判断力的补充是反思判断力的一般性的运用,审美判断力是作为目的论判断力的基底而被包含在其中的。  相似文献   

4.
反思判断力是康德《判断力批判》的核心概念,一方面,它为思辨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的联结搭起一座桥梁,使理论与实践、自然与自由领域之间能够互通;另一方面,作为独立的先天情感能力,它在直观对象的基础上引发诸认识活动的自由协调,使知性向理性的过渡得以可能。严格来说,反思判断力并不致力于认识,而是针对自然整体做出的合目的性反思。但由于它力图寻求自然知识的系统性,与思辨理性内在运用的根本目的具有内在相关性,因而蕴涵一种隐而不彰的"认识意图";在运用方式上,判断力的反思性运用推进、扩展了思辨理性对经验的内在运用,是"系统性"理念调节运用另一重不可忽视的维度。  相似文献   

5.
康德在其哲学体系中将判断力作为知性与理性的桥梁,《判断力批判》两大部分审美判断力批判与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不可分割为这一主旨服务。而康德对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分析则体现了他对道德律令以及人作为最终目的的重视。在美的艺术中,康德力图将天才与鉴赏,自然美与艺术美进行统一与融合。  相似文献   

6.
康德一生的伟大事业,是进入"批判"期之后,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著名的三大批判巨著(1781年完成第一批判,1788年完成第二批判,1790年完成第三批判).  相似文献   

7.
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走入困境之时,康德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一方面,他调和了经验论和唯理论之间的根本矛盾;另一方面,以"自由"为其理论之根基,试图找出形而上学发展之路的同时,还开启了伦理学的全新视野。尽管康德的"实践自由"赋予了人类理性独特的尊严,但他的理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崇高的分析”是其美学体系的理论支点之一,它的意义在于为康德美学从现象到本体、从审美到道德的过渡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机制,以崇高为转折点,审美判断力从日常生活的自由和谐、从外在形式转向人类的深层理性,完成了向“完整意义上的主体性”的迁移。本文通过与康德以前的崇高理论的对比,并联系“自然与人”的哲学基本命题,认为康德的“崇高论美学“是其“哥白尼式革命”的一面旗帜,它凝聚着康德探寻审美认识论向审美本体论的历史转变、进而走向“人是最后的目的”的人类学追求。  相似文献   

9.
康德的审美心理结构理论李建盛康德的整个美学至少包括这样两个方面:其一是美的哲学;其二是审美心理学,康德美学的研究者多半只注意前一方面的论述和研究,而对后一方面的研究不够重视,甚至被忽略了。实际上,康德的美学也是充满矛盾却很富独创性的审美心理学。本文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审美领域的运用,康德对共通感的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他一方面调和了此概念发展史上的两种解释路径,另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美学思想发展进一步深化了这一概念,并将其有机地融入对鉴赏判断的分析中。本文通过考察鉴赏判断的基本结构,比较康德美学发展中对共通感概念的不同运用,探究其丰富的含义层次和复杂的结构功能。  相似文献   

11.
继朗吉弩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对"崇高"这一美学范畴进行了系统而完善的论述.在康德看来,崇高建立在对象的无形式之中,其审美主体最终指向心灵,并且它在获得"美"的愉悦之前会经历痛感.从审美对象、审美主体、审美过程三个视角对康德崇高论的审美特性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康德以前的天才观往往徘徊于神与人之间 ,逗留于说与不可说之界。该文试图通过对康德天才观的自然性与社会性 ,独创性与典范性 ,想象力与理解力关系的勾勒和阐发 ,探寻其天才思想的现实基础、多维特征以及深层本性 ,从而达到对天才之人性的界定与论证  相似文献   

13.
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与其说是美学名著,不如说是历史哲学要著。康德的“永久和平”愿想虽然来自他对人类历史未来的“揣测”,但经“判断力批判”才获得彻底的哲学奠基。通过“审美判断力批判”为自由民主的公民社会确立道德感的基础之后,康德扼要阐发了他在此前提出的世界公民政体构想,以此论证人类历史的终极目的是世界公民状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康德哲学一直影响着中国知识界,为了更好地理解由此形成的学人意识,有必要搞清康德如何凭靠“时代成熟的判断力”构造世界公民论的普遍历史。  相似文献   

14.
关于美和善(道德)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西方哲学史上比较热门且重要的话题,包括康德在内的哲学家们,一般都倾向于认为两者之间具有一种亲缘性。因此,弄清楚康德关于两者关系的论述,对于理解他的美学、伦理学甚至整个哲学体系都非常重要。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中,鉴赏和道德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具有一种互利互惠性,一方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另一方的完善。与此同时,两者又都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也就是说,鉴赏只能最大限度地促进道德的发展,而道德只能不断地为鉴赏奠基。康德关于鉴赏与道德关系的论述并不存在西方一些学者认为的似乎陷入了"解释上的循环论证",而是指出了鉴赏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联:一方面,美促进了道德的发展,因而从与道德的关系上讲,康德美学作为"不纯粹伦理学"(impure ethics)的一部分,可以使"纯粹伦理学"(pure ethics)能够最终适用于人类,即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另一方面,出于道德发展的考虑,我们有义务要求自己和他人不断地发展鉴赏力,以对自然美产生一种基于道德的兴趣,从而使有着善良意志的人能够更好地欣赏美。  相似文献   

15.
康德关于语言的艺术的探讨在某种意义上集中体现了其修辞学思想.康德认为语言的诸艺术是雄辩术和诗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语言的艺术是愉快的普遍传达性艺术.这些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相比较而言,"通"中有"变".康德修辞学思想于修辞学史、语言哲学史不无意义.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美学思想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充满了复杂的矛盾,“在西方美学经典著作中没有那一部比《判断力批判》显示出更多的矛盾,也没有那一部比它更富于启发性。”(朱光潜)由于康德抓住了美学中的一些根本问题,并根据他的批判哲学的基本原理,对这些问题的深层作了心理的描述和哲学的思辨分析,因而深入到了美的本质所在。从分析康德美学的矛盾入手,我们不但能够更好地理解康德美学,还可以进而揭示美、审美过程和美感的内在矛盾,以致最终解开“美”这个理论之迷。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由剖析康德审美意象入手,对想象力在审美及艺术创作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了探讨。康德认为审美中想象力是创造性的认识能力和“自由原则”。艺术创作的核心——审美意象的生成取决于想象力,它是想象力按理性的原则对自然进行自由的创造,永不能被一个特定概念所表达。在审美及艺术创作中想象力有着非凡的功用。  相似文献   

18.
“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试析康德审美天才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康德以前的天才观往往适徘徊于神与人之间,逗留于说与不可说之界。该试图通过对康德天才观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独创性与典范性,想象力与理解力关系的勾勒和阐发,探寻其天才思想的现实基础、多维特征以及深层本性,从而达到对天才之人性的界定与论证。  相似文献   

19.
作为近代启蒙大师的康德将文化理解为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确认为人与世界主客体关系的建构过程。同时,文化也被康德阐释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现实对策。缘此,康德的文化观念成为西方近代以人为目的的启蒙信仰。康德基于这种人性化的文化立场,发现了审美具有敞开人类生存价值、发展人类主体性的功能,审美拥有了解放的维度。  相似文献   

20.
由于强调善良意志、责任及准则的价值,学界普遍认为康德是一个绝对的义务论者.但从人的行为完整性与人的完善性来看,康德均无法抗拒对后果主义思维方式的诉求.其后果论特征则主要体现在康德对于四种责任及可普遍化原则的论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