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域外地理学的兴起,有着学术与时代两方面的历史动因。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界标,可以将晚清域外地理学划分为萌芽与兴起、繁荣与嬗变两个阶段。萌芽与兴起时期域外地理学研究成果数量少、篇幅短小、粗浅、零散;繁荣与嬗变时期的域外地理学研究成果众多、质量较高、内容丰富且系统性强。晚清域外地理学研究丰富和更新了国人的世界地理知识体系,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促进了晚清国人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迁,有着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和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的域外书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西学东渐之际,在这一变局下,晚清人的域外写作发生了不同于古典域外书写的近代转型:其一,体现为现代地球观念的形成,即从“中国天下”观转向现代地理观;其二,体现为“夷夏之辨”观念的转换,即从“华夷之别”转向“天下一家”;其三,体现为书写心态的转换,即从追求异国情调到着重于问政求学;晚清域外书写具备了丰富的现代内涵与文化意味,成为触摸晚清士人思想嬗变的重要文本。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有两个辉煌的时期:一是宋代话本小说,它奠定了古典白话小说的模式;一是晚清小说,它为“五四”时期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文化运动,起了先声的作用.之所以说晚清小说是辉煌的,这是由于它是在声势浩大的“小说界革命”的号召下,在小说理论的指导下蓬勃兴起的,有着明确的为改良政治服务的指导思想.晚清小说及晚清小说理论的繁荣兴盛,这是过去任何时代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地理学发展到晚清,受到当时内外因素的激发,出现了繁荣的局面。提供清代160人的舆地学者名单,认为清代前中期地学奠定了近代化的基础,对晚清杰出的地理学家魏源、徐继畲、曹廷杰、邹代均及其在世界地理、边疆地理和地图学等领域内的贡献作案例研究,分析新地学的兴起在中国科学近代化中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域外小说的翻译是从晚清至“五四”时期这个翻译高潮中翻译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说翻译小说的兴盛是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志士们的理论倡导下形成的,然而当时翻译小说真正繁荣的局面却与这些理论倡导者的愿望,即创导繁荣政治小说的翻译主张不相吻合。首先对此翻译主张以及随后发生的翻译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这一理论主张与实践不一致的情况进行描述;然后从小说文体类型、读者接受和出版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最后得出结论,晚清翻译小说确实直接促成了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6.
论"消费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和初步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主义"是伴随现代化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大众消费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它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萌芽于"镀金时代",兴起于"进步时代",并在"柯立芝繁荣"时期得到初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晚清本土彩票属于近代转型时期的产物。一方面,它是直接仿效西洋吕宋票而创设;另一方面,晚清彩票的兴起尽管体现了国人的一种逐利行为,但也有传统道义文化的支撑,即晚清彩票假"义赈"名号使其在价值取向上与传统射彩之法区别开来,从而使其在性质上属于近代新生事物。  相似文献   

8.
梁启超以其"三界革命"文论为中心的文学启蒙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晚清文学形式的嬗变,文学作为启蒙民众的工具必须走通俗化、大众化道路,而晚清小说的繁荣与白话文运动的蓬勃开展,是以梁启超为代表的启蒙者理论提倡后的必然选择,这也可视为梁氏文学启蒙思想的又一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译书是晚清国人了解西方的最便捷途径.从开眼看世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救亡启蒙的戊戌维新到推翻清王朝的辛亥革命,近代中国社会的每次进步,无一不与译书活动息息相关.这既是晚清时期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反映,也是国人走向世界的心路历程的一个缩影,体现了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  相似文献   

10.
明末清初,西医经传教士传入中国,并逐渐被国人所接受。至晚清时期,西医东渐程度进一步加深,并对晚清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公报》(1902—1912)作为近代中国著名报刊之一,是研究晚清社会的重要史料,其在晚清时期所刊载的大量医学广告充分反映了该时段西医东渐的史实与过程。通过对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的研究,可以归纳出该时段西医东渐的鲜明特点,即新式医学学科的出现、西医医疗器械的传入及医院的大量创建等。同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也起到了促进中西医融合汇通、强化国人卫生观念及催生近代医学教育发端的作用,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深远。因此,通过分析晚清《大公报》医学广告,可以为研究晚清时期的西医东渐提供一个全新视角,并呈现当时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立体图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著名史学家谢国桢对清代学术史研究贡献卓著.他认为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学风表现在气节坚贞、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等方面.对乾嘉学派,谢国桢既充分肯定其学术贡献,也指出该派治学考古不知今、识小不识大和考证琐碎等弊端;同时,谢国桢还对乾嘉时期全祖望等富于爱国热情的历史学家给予高度赞扬.对晚清学术,谢国桢重点考察了学术嬗变与时代发展之间相互关系,他对晚清公羊学派给予很高评价,指出龚自珍、魏源治学反映了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2.
晚清海防是以维护政治稳定和本土安全为目标,其得失成败与地方督抚海防思想和实践密切相关。晚清重臣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在海防近代化过程中占有一席之地,其海防思想经历了萌芽于江西巡抚时期、形成于两广总督时期、完善于三督两江时期的嬗变历程,其海防实践聚焦于练兵、培养人才、造船、制器及筹饷等方面,其海防思想和实践体现了海防目标的变化性、海防建设的务实性及海防策略的多样性等特点。刘坤一海防思想和实践的时代局限性是:"夷夏之辨"等传统观念制约其认识列强的深刻性和效法西学的彻底性;南北洋集团之间的矛盾制约其南洋海防事业的发展并使得南北洋海军难以真正形成合力;地方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财政权及军权使其许多海防思想难以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3.
晚明与晚清是小说理论最为繁荣的两个时期,为提高一向被视为"末技"的小说的地位,两时期的小说理论家们都不遗余力,并分别喊出了小说为"天下之至文"和"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的口号.晚明更多的是借手中之笔,抒己胸中之垒块;晚清则不仅更多地着眼于反映社会,而且试图通过小说来改变社会现有状况.小说的地位在晚明虽然与前代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真正成为文学的主流样式却是在晚清.  相似文献   

14.
晚清时期,知识分子游历西方,寻求救国之道,并把游历过程中的见闻以日记或游记的方式记录下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西方社会的知识来源。本文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1979-2011年间发表的晚清域外游记相关研究成果,从西方社会形象、西学、教育、科技、经济、法制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学者对游记的个案研究,认为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在游记的旅游价值、教育价值和精神价值等方面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中后期随着城市的异军突起,美国出现了大量以城市为背景的文学作品.美国城市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繁荣和转型三个时期:萌芽时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对城市生活的写照比较零散,不成规模和气候,作家的城市批判和审美意识不强;繁荣时期作品数量丰富,随着作家城市身份的确立,作品中所反映的城市文化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转型时期则呈现出城市批判角度的多元和城市生活范围的扩大等新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伴随清末民初急剧递嬗的社会变迁,以近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名世的曾朴,为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所激荡,为政治改革风潮所催化,为西学东渐的近代化潮流所润泽,也为多元荟萃的都市文化所浸染,由此滋养了关注社会现实的人文书写、放眼世界的文化视野,以及趋时更新的个性追求等富有时代特色的品格,演绎了独特的文学人生活剧.追寻他感应时代的心灵嬗变、精神脉络,有助于展示社会历史场景与晚清文学图景的复杂关联.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专利制度的萌芽及形成过程艰难而曲折.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它经过了晚清时隐时现的萌芽时期以及被迫承认的内外保护时期;民国初年,专利保护开始设章定制,而内容仍多变不定.国民政府时期,专利制度从形式上和内容上逐步完善.1944年,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包括发明、新型、新式样的专利法正式公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晚清时期报人笔名勃兴这一文化现象进行了追根溯源,针对晚清报人笔名所呈现的追求怪异、偏激以及变动不居的特征,大胆立论。认为:晚清报人笔名乃是时代的产物,反之,它也用突显个性的时代特征展现了文人丰富的内心世界,透露出他们观念变迁的个中讯息。  相似文献   

19.
以时间为线索,简述了晚清至民国中期(1876—1939)我国电信高等教育萌芽和初期发展的概况,并分析了这段时期电信高等教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立宪运动"是晚清兴起的社会改革运动,吴趼人的多部小说对其有充分描写。研读这些小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立宪运动的质疑、否定和超越,体悟到晚清知识分子对救国道路的思索与选择。无论从特定视角描绘晚清社会思潮的变化与社会变革的画面,还是完整描述立宪运动带给国人的复杂感受、勾勒知识分子感悟立宪的心路历程等方面,吴趼人的小说创作均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