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城市房地产业与城市化、工业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房地产业与工业化和城市化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因此,一要发挥城市化、工业化对房地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增强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房地产区位价值;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指导房地产合理布局.二要促进房地产业对城市化、工业化的推动作用:抑制房地产过度膨胀,提升城市竞争力;控制房地产开发规模,保证城市产业结构合理;维持房地产市场良好秩序,完善城市制度建设;发挥房地产社会与自然效益,促进城市社会公平与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美学是针对世界性的城市化快速发展而提出的,特别是当前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城市生态环境亦面临严峻的考验。文章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环境角度探讨了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美学,并阐释了环境与生态审美观对于目前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以期对我国城市建设的科学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需要政府用宏观政策对市场进行有序的引导。科学的政策能够指引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滞后的政策只能导致城市化的落后发展。我国城市化政策的滞后直接导致了城市规模指标的欠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脱节、城市化发展水平较低等问题的出现。要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该从制定科学的城市规划、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4.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中的城市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南应当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契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海南城市文化建设中应当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实现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应当正确处理传承本土文化与开放外来文化的关系,实现各类文化的相互包容、相互发展;应当正确处理经济文化与生态文化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生态的和谐。具体思路和设想是:依托博鳌亚洲论坛平台,努力打造区域文化交流中心;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城市文化资源整合;注重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铸造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5.
西方国家的城市化是伴随工业革命而产生的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西方国家坚持了法治精神,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建了系统稳定城市规划法律体系,依法推进城市化;创建科学城市规划法、促进和引导城市化;城市规划法具有程序性、公众参与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以公共政策和财政支持与城市规划法配套.这些经验值得正在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中的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和谐是当今生态时代的主旋律,如何将此生态理念空间化,处理好城市建设与环境维育关系,塑造良好地城市人居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关注的热点。文章提出生态理念空间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绿色边缘区”。通过发掘、利用、创造城市中特有的“绿色边缘区”,使城市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产生基于二者间内在生态关联的边缘效应,使城市建设空间与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7.
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许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寻求解除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资源压力增大及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加强生态城市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就十分重要。首先,就是要正确把握生态城市的内涵和特点,明确生态城市的科学定义。其次,综合分析与研究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坚持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制定科学的合理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以指导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推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城市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这不能不严重制约着城市化的进程。而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建设生态城市。为此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环保意识教育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森林是水库、粮库、钱库、碳库的“四库”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对人与自然关系、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所作出的科学论断,形象说明了森林的涵水、积粮、聚财和汇碳功能,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创新发展。这一理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辩证关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隐含了人类发展道路的选择指向,提供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习近平“四库”生态理念要以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为导向,以强化管护和细化管理为重点,以科学经营和共享发展为关键,以金融服务和技术创新为支撑,从而推动构建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林业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深圳十年规划与建设经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规划理论、乡镇城市化、开放型城市的交通与电讯网络、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投资软硬环境的建设,以及如何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水平等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伦理缺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型城市化是指城市建设以人为中心,以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目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人居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化城市。当代中国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着伦翟缺失的困境。其根源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和中西文化冲突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加强城市规划主体的责任伦理,提高城市主体的道德素质,是解决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建设所面临的伦理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理查德.瑞吉斯特提出的未来主义范式、人与自然相平衡的原则是对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的突出贡献。未来主义范式包括:生命、美、公平是生态城市建设的三大标准,三维而非平面是生态城市的未来形态,通过就近出行实现可达性是生态城市的交通模式,紧凑性和对自然开放性是生态城市的建筑风格。人与自然平衡的原则包括:用大自然的方法管理城市;通过生态区划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他的理论既有宏大叙事,又有微观可行的方案,对于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城市文化在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连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要重视城市文化对城市建设的重要作用,发现并改善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不利因素,从以下方面入手实现大连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及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协调发展:培育市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想上与认识上的统一;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传承、发展与创新海洋文化,赋予海洋文化以时代精神;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浅析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文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城市特质的表现,更是城市建设的推动力。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趋同化已经成为当今城市建设中的突出问题,如何加强城市建设中的城市文化作用已成为当今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本文试从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的关系及城市规划建设应与城市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问题,试图对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城市文化进行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15.
生态理性是一种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呼应的思维范式,它是在扬弃近代以来的经济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基础上,着眼于建构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理性,它是农民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生态文明发展的理性思维向度。培养农民的生态理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当前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亟须加强的工作,培养路径的思考,应当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人才建设等方面进行广泛分析,同时又应结合农村生产力状况、产业模式、农民的民主政治参与意识、科学文化素质、生态道德素质等具体层面,进行针对性的剖析。  相似文献   

16.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进程及发展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环鄱阳湖地区城市化,是促进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关键之举。文章从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化发展现状、发展路径、发展动力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以生态建设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建设大中小城市和中心集镇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的环鄱阳湖城市圈的设想。  相似文献   

17.
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重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文明建设是艰巨而又复杂的,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协调环境与发展的矛盾。为此,应从三个维度入手:一是努力改善人与自然关系;二是坚持科学发展;三是不断提高个人修养。三者有机统一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要素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丰富而深刻,其主要内容包括:人与自然之间是有机一体、和谐共存的生态关系;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人与自然的关系跟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互影响并相互制约.梳理并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要素观,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解析可持续发展观的哲学新思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 ,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新发展观包含着生态持续性原则、经济持续性原则和社会持续性原则。可持续发展观为主客体关系的重构带来三方面影响 :一是主客体关系在当代的时空拓展 ;二是主客体关系的进一步深化 :人与自然关系同人与人的关系之间的消极互动向积极互动的转变 ;三是开辟了主客体关系中理性与价值双重尺度整合的可能性。可持续发展观为当代人类自我中心化的扬弃提供了逻辑和实践的契机 :一是它带来了极限意识的觉醒 ;二是它带来了不同地域和民族文化间的互为“他者”及“对话”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20.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城市发展超过生态承载力、环境质量日益不宜居、能源资源产出的低效率以及对生态利益享受和生态环境成本责任分担不公平等,成为制约我国城市化科学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经济增长至上的发展理念是城市生态问题的根本原因,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是生态问题累积的关键所在,生态环境责任承担不到位进一步加剧了环境质量的恶化。为了让城市化进程符合发展规律,需要确立以生态红线为顶层约束的可持续理念、建设"经济-生态-民生"相协调的城市宜居环境、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生态效率,以及促进城市与相关利益主体的生态公平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