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 毫秒
1.
1876年2月签订的《江华条约》,是由朝鲜王朝独立完成的。清政府礼部事前的咨文、李鸿章所谓的“劝函”,清政府事后获悉缔约的信息来源、获悉订约后的表现,均证明《江华条约》的签订与清政府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8 68— 1 869年的中英修约交涉活动 ,双方通过相对对等的谈判订立了“有予有求”的《中英新修条约》。尽管这一条约最终没有被英国政府批准 ,但此次活动仍不失为清政府利用外交手段维护国家利权的初步尝试 ,尤其为准备修约交涉而遣使出国的举措 ,更进一步促动了中国外交意识的觉醒及与国际社会外交接轨步伐的加快  相似文献   

3.
《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条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空间活动的高成本、高风险、高技术的特征,使得空间合作的必要性大大增加。即将建立的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是根据《外空条约》的规定,发展中国家之间多边空间合作的一个重要范例。作为该组织的基本法律文件,《亚太空间合作组织条约》勾勒出了亚太空间合作组织的基本构架。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1):68-78
中法《北京条约》中文本第六款最后一句是外国教会在内地置产的条约依据,但中法文本差异使"合法权利"失去法律效力。总理衙门最迟在1864年发现造伪,但默许了各国传教士到内地置产。法国在事后通过"柏尔德密协议"将非法获得的权利合法化。英美两国在承认传教士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分别采取了努力限制和积极保护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5.
以《古利斯坦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在伊朗争夺的结果,是伊朗半殖民化的开端;列强看中的是伊朗据有的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19世纪初争夺伊朗的主要是英法俄三国,它们在伊朗有各自的目的与意图;英法长期争夺导致了难解的世仇情结;伊朗的生存受到沙俄的严重威胁;种种因素决定了伊朗外交意图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6.
以《古利斯坦条约》为代表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列强在伊朗争夺的结果,是伊朗半殖民化的开端;列强看中的是伊朗据有的重要战略位置和丰富资源;19世纪初争夺伊朗的主要是英法俄三国,它们在伊朗有各自的目的与意图;英法长期争夺导致了难解的世仇情结;伊朗的生存受到沙俄的严重威胁;种种因素决定了伊萌外交意爵最终落空.  相似文献   

7.
《南京条约》与中国近代化的启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的近代化始于何时?一般认为始于19世纪60年代。此说将中国的近代化归结为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产物,是一种简单化的片面认识,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本文认为,早在19世纪40年代初,中国的早期近代化即已开始启动了。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不但未曾促进中国早期近代化运动的发展,反倒使其趋于式微而终至夭折。还必须看到,60年代中期开始的近代化乃是第二次启动,也不能说完全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的产物,而主要是海防思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由理论转向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卢芳华 《理论界》2013,(4):88-90
斯瓦尔巴群岛是北极地区的重要岛屿,1920年的《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条约》改变了斯匹次卑尔根群岛无主地的法律地位,将该岛主权赋予挪威,在群岛上确立了主权确定,共同开发的原则,我国是《斯约》缔约国,在斯瓦尔巴群岛及其领海享有资源开发权、科学考察权和自由航行权等相关权利,《斯约》在实现我国北极权益领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未来的北极事务中,我国应以《斯约》为依托加强科学考察,进一步保证对北极事务的基本参与权。  相似文献   

9.
<能源宪章条约>是一个在加强国际社会能源领域合作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的多边协议.可持续发展是该条约的目标之一.该条约的投资规则着重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对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有着潜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为了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吸引更多国家的加人,该条约应该进一步增进其透明度并给予发展中国家差别待遇.  相似文献   

10.
王惠宇 《河北学刊》2006,26(6):226-228
本文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在与日本缔结中立条约的过程中与中国东北抗联的关系,剖析了1940年底东北抗联进入并滞留苏联境内的原因,解析了《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对中国东北抗日斗争的消极影响。由此认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所谓“战略转移”,并非是主动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11.
黄英 《北方论丛》2002,10(3):37-39
1972年美苏之间为了缓和愈演愈烈的军备竞赛签署了<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1974年,美苏两国又对反导条约的内容加以修订.它是美、苏保持战略力量平衡的基石.2001年12月13日,美国总统布什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单方面宣布退出该条约,为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扫平道路.美国的这一决定将给国际安全和战略稳定带来多方面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1935年,为了对付来自德国的挑战,英、法两国采取了不同的对德政策。由于对德政策的分歧,英、法在如何处理意大利对外侵略的问题上互不配合,有名无实的对意制裁又把意大利赶入了德国怀抱,使欧洲局势更加恶化,并最终把世界再次推入大战的深渊。  相似文献   

13.
胡晔 《北方论丛》2022,(2):57-65
《中导条约》是冷战国际核秩序的产物,它反映了美苏想要维持核平衡与核霸权的目标,体现了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随着冷战结束,冷战国际核秩序的内在矛盾不断发酵,《中导条约》赖以存在的主客观条件都已改变,不能维护核平衡与核霸权的问题不断凸显,这导致了《中导条约》的解约,也标志着冷战国际核秩序的最终解体。重构国际核秩序就要抛弃冷战思维,加强多边协调;以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要目标,抛弃核民族主义;探索全球核安全治理的新模式,多层主体、多种措施地构建符合核形势发展的新规则、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论股份回购请求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志宇 《北方论丛》2007,(2):152-156
在股东会通过的决议将导致公司发生根本性变化的特定情况下,允许对该决议持反对意见的股东以公平合理的价格退出公司,不仅有利于保护少数股股东的利益,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多数股股东和公司管理层的机会主义行为。但当公司回购异议股东的股份时,实质上等于返还股东的出资,这必然导致公司资产的减少,从而削弱对公司债权人的偿还能力,因此有必要对异议股东股份回购请求权的行使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5.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都存在语言沟通的难题.但是,英方由于聘用马儒翰等人担任翻译,有效解决了政治沟通和情报收集等问题.他们充分借助马儒翰等人的中文知识,作出了合理的战略决策和军事安排.而反观中方,林则徐之后的几个主帅,出于怀疑汉人、明哲保身等心理,竟将为数不多的几个译员拒之门外,倚赖英方的马儒翰居中翻译.在缺乏翻译的情况下,清军前线主帅根本无法摸清敌人的真实动向,更无法核对所签条约文本的准确性.结果,清政府不但丧失了战争主动权,也丧失了谈判主动权,造成了很多原本可避免的损失.  相似文献   

16.
仲伟民 《河北学刊》2004,24(2):143-148
对18世纪的中国进行重新评价,是近年来欧美汉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西方学者对18世纪中国评价的分歧有两种观点影响最大一种观点以黄宗智为代表,他提出了著名的"内卷化"("过密化")概念,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以江南最为典型)由于人口压力而导致资源紧张,只能依靠不断地增加生产要素来提高产量,这导致劳动密集化、劳动边际报酬递减、劳动生产率下降;但内卷并不意味着单位土地绝对产出的减少,拥有一定土地的农户可以通过采用内卷的运作方式来提高总产量,由此而得出了"没有发展的增长"的著名论断.另一种观点以彭慕兰为代表,他认为在18世纪(含18世纪)以前,东西方处在同样的发展水平上,西方不仅没有任何明显的内生优势,而且在许多方面要落后于中国;18世纪末19世纪初,东西方之间才开始"大分流",此后差距越来越大,主要原因是美洲新大陆的开发使土地的制约解除和英国煤矿优越的地理位置使蒸气为动力的大规模使用成为可能.黄、彭等人都在努力摆脱"西方中心论"的影响方面作出了可贵的努力,因而他们的观点在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呼应.这些新观点及国内外学者的广泛交流,将会极大地促进近代化问题及中国社会经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贺慧霞 《阴山学刊》2007,20(1):77-80
近代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英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宗教改革,建立了民族教会,即国教安立甘宗,彻底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民族教会在建立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特点:有统一王权的领导;与民族国家利益相结合;所建国教表现为新旧教的折中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张箭 《阴山学刊》2007,20(4):65-71
古往今来世界上版图特大的帝国(王朝)有哪些,其中最大的是不是蒙古帝国——这是一个饶有兴趣并有待研究的问题。通过地图量算和文献研究,得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大英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帝国,1580—1640年的西班牙帝国是第二大的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叶的俄罗斯帝国是欧亚美连成一片的第三大帝国,13—14世纪的蒙古帝国则是地跨欧亚的第四大帝国。  相似文献   

19.
赵毓琴 《北方论丛》2003,2(1):51-54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凭借其明治维新后迅速戒严化而成为东方经济、军事强国,加紧对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的武力吞并。侵略与反侵略、吞并与反吞并是当时东北亚地区政治矛盾之焦点,安重根事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生的。它反映出朝鲜民族的爱憎分明、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重、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也说明一国国力的强盛是免遭侵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唯一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