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运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相较于正式的即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自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要求我国建立正式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基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景,本期特组织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专题研究,以期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些许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2.
存款保险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国金融安全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到目前为止实际上运行的是隐性的存款保险制度。相较于正式的即显性存款保险制度,隐性存款保险存在很多方面的缺陷和不足。自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要求我国建立正式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相关的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层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基于当前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前景,本期特组织关于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专题研究,以期对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些许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以其财政收入和政府信誉为商业银行提供了隐性保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存在的隐患日益突出,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日隆。本文对我国存款保险的现状、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存款保险制度的中国模式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倩 《理论界》2009,(8):211-212
中国正面临金融市场化改革.中国以往的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不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保护广大小额存款者利益.在当前的阶段,建立存款保险制度面临许多约束.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是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路径和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际经验的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华培 《理论界》2008,(1):44-45
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开始出现破产、挤兑等危机现象。从国际经验看,化解金融机构危机的有效手段主要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存款保险制度从形式上分为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从实际情况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存在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但这种制度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未来为规避金融机构危机,我国有必要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存款保险制度的作用及弊端 ,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问题。得出的结论是 :我国目前还不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但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存款保险制度的优势和作用将日益凸现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也将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多次出现银行挤兑或金融机构破产案例,证实了金融脆弱性是我国不可避免的难题,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确立符合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以规避这种脆弱性带来的巨大风险。而我国现有存款保险模式属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存在过于依赖国家,导致国家提供清偿资金的压力过大;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容易造成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和地方性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不利于金融机构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等缺陷。因此,未来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改革途径应是建立显性存款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8.
王佳佳 《理论界》2009,(5):221-222
本文分别从隐性存款保险制度的缺陷和显性存款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在借鉴外国存款保险制度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我国未来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中的机构组织形式、投保方式、承保范围、保险费率、赔付限额等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构想,并提出了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所需的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9.
苏蓉 《学术探索》2007,(4):43-50
我国已加入WTO并正按照世界贸易的规则要求加快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高度发展的今天,金融机构间竞争加剧,市场风险加大,如何保证金融活动高效安全地运作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金融监管当局的审慎监管和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的功能以及存款保险制度一起被公认为是构成金融安全网的三大基础。存款保险制度是维护金融业稳定的重要制度,它的建立可以有效激励金融机构保持充足的资本,控制金融成本,保护存款人的利益。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存款保险法律制度,建立该制度,将有利于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银行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0.
存款保险制度作为一种金融保障制度,在运行过程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即存在固有的正负效应。应正确定位存款保险制度目标,合理赋予存款保险制度职能,把存款保险制度从防止个别银行破产等力不能及的任务中解救出来。这一方面可以削弱基于存款保险制度产生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也可以避免存款保险制度负担过重。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变迁没有突破初始选择的框架,自始至终在“一元”制度框架内演进,这也是我国农业保险困境的根源。走出困境的出路在于建立和完善“二元”农业保险制度,即一般性农业灾害保险沿用既有的农业保险体制和组织结构,农业巨灾保险由政府主导,采取循序渐进的形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农业巨灾保险体制,由此构建“二元”农业保险制度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是为了实现农村居民老有所养制定的一项重大惠民利民政策。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对落后地区农村居民的参保态度、参保选择、参保持续性具有显著影响,从此方面研究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问题对于保障农村居民基本养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不足所导致的农村居民基本素质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是阻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通过改变政府观念、发展基础教育、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和农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发展医疗保健等方面来增加落后地区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是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保险利益规则在保险立法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2009年我国《保险法》对此有较大修订,体现在保险法第12、31条,修订虽体现进步但不足之处依然显见,例如保险利益定义依旧保守、人身保险利益规则显著不当等;本文从论述保险利益性质入手、通过剖析我国保险利益现行立法的缺陷与不足来寻求保险利益立法修正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试论提存取回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存取回权是提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提存取回权旨在完善提存制度,因此需要规范提存取回权的行权时间、行权主体、行权程序、行权的法律后果以及特殊时效下提存取回权存在的必要性。我国现行《合同法》《提存公证规则》对提存取回权有所规范,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提存取回权的设立及其价值出现了新的要求。德国民法典与法国民法典均是提存制度的良好参照文本,因此借鉴两国相关规定有利于更好的完善提存制度,规范提存取回权。同时,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特性决定了我们不能单纯移植外国相关立法,而应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寻求一个适合我国现在经济发展状况的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工伤保险权利伴随我国教育体制以及学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明晰并最终被纳入《工伤保险条例》适用范围内。教师工伤保险权利不同于教师公伤待遇,在法律关系基础、法律依据、适用范围、待遇以及纠纷解决方式上均存在较大差异。教师工伤保险权利的确立以教师与学校之间的劳动关系性质为前提。当务之急是加强对教师工伤保险权利的司法救济研究,从而及时解决教师工伤保险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6.
自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国社会保险征缴体制历经4个改革阶段,结合政策调整背景,在回顾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历程的基础上,从社会保险征收主体转变和参保缴费两个方面分析了近年来社会保险征缴体制改革的政策效果发现:首先,税务部门统征社会保险费后面临着相关法规不完善、征收优势不够显著和政策弹性不足的难题;其次,社会保险缴费比例仍然偏高且养老保险基金财务可持续性压力呈上升趋势;最后,面对劳动力市场多元化发展态势以及接踵而来的政策变革,企业在社会保险政策认知与管理上将面临新的挑战。因此,从加强税务部门统征效果、设计社会保险缴费综合改革方案和提升企业社会保险综合管理质量三个维度为我国社会保险征缴体制的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问题直接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和顺利发展,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城镇化进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自开展以来,在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改善农村养老局面、加快城乡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等方面已展现成效,但不足也不容忽视。通过对马楠乡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状况的调查,发现在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改善建议,以推动新农保制度的健康运转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喻微锋  郑建峡 《西部论坛》2021,31(2):106-124
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会通过存款竞争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创造产生影响.存款竞争分为存款规模竞争与付息成本竞争两种.采用2007—2018年我国106家商业银行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多重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互联网金融→存款规模/付息成本→银行流动性创造"的内在传导机制,研究表明:互联网金融通过挤压存款规模、抬高付息成...  相似文献   

19.
保险公司在盈利策略选择上存在"山派"和"海派"两种不同观点,前者将保险公司定位为追求承保利润的风险分担机构,后者定位为追求投资收益的金融机构。基于中外保险公司的经验证据,本文实证分析发现,目前"海派"理论在中国保险行业有更好解释力,保险公司承保的目的不是为承保业务自身造血,而是为公司的投资输血。另外,保险公司承保利润与投资收益之间明显存在不可兼得的"替代"关系。虽然保险公司发展的两大车轮是承保和投资业务,但是真正驱动其发展的"轮轴"是保费规模和投资收益,偏离了这两大驱动要素,无助于保险公司的绩效价值提升。基于这些研究,文章认为短期内我国保险公司应沿袭"海派"理论对险企的定位,充分扮演好金融机构的经济角色,在注重公司未来现金流基础上对公司资金进行有效配置、运用。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保险市场发展的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应遵从"山派"理论的初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