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与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人与自然体合无违、和睦并存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组成,并物化和体现在传统建筑及城市的建设上。剖析中国古代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观念及其对建筑活动的影响。传统建筑的绿色理念包含:尊重环境、就地取材、节约资源、抗震减灾等。古代城市建设注重的是城乡统一、规模适度、合理布局及融合自然。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其中一些文化特质被吸收继承,另一些文化特质被排除,从而形成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模式。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古代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自然之天的力量来决定收成的好坏,人们寄希望于自然之天,关注的是天与人的和谐,而古代的思想家也正是从这一社会现象出发去寻找政治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筑是文化的现象,也是文化的载体。传统聚落建筑作为人居的物质实体,它以服务于人的生命存在和精神自由为宗旨,同时深受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影响,表现出自然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和人文适应性的美学特征。对传统聚落建筑的审美反思,有利于我们了解中国传统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并推动我国现代生态聚落的建设和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发展不能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在我们不断推行新型文化建设的时期,需要注重中国传统和谐观对我国文化发展所具有的良好导向作用。中国传统和谐观主要体现在个人和谐、社会和谐及自然和谐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农业基本是在天、地、人之间的自然循环中展开的,因此,建立在这种生产方式基础上的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必然具有原始生态性特征,其中蕴含着系统的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科技观、生态美学观等生态文化意蕴和取向。这些生态观念为当代生态文化的建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雏形和理论参照,当代生态文化是对传统农业文化中生态思想的扬弃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社会的发展必然引起文化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的适应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文化系统,是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总体上已不适应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工业文明和以商品交换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对文化的要求,固守传统只能阻碍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由缪朴的《传统的本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中的"人工与自然分离"这一点引发思考,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工与自然的关系,进而提出今天设计对待中国传统建筑的态度。  相似文献   

8.
对中国传统设计语境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现代建筑室内设计观念与中国传统设计文化思想的关联性,并对中国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影响下的现代建筑室内设计的表现手法展开讨论。在关注西方强势文化的大背景下,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对中国传统设计语境进行了深度挖掘,进一步明确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室内设计源与流的关系,并通过现代室内设计的表现形式具体诠释了中国传统设计语境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旺盛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的文化区域 包括语言、文字、宗教、禁忌、礼仪传统和文学艺术、建筑科学、生产工具等在内的中国古代文化,是孳息垦殖于中国大地上,古代民族的知识和行为整体。中国古代文化在特定区域的自然和地理条件下,通过古代民族的生产活动,不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且还反映和推动着中国古代多民族统一历史的进程。另外,风格迥然、色彩斑烂的中国古代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在其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从朴素自然的建筑实用意识到尊卑有序的建筑伦理观念至融汇升华的建筑理想理念,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沿着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轨迹,分析了中国古建筑和谐理念形成的三个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关系阶段、人与人和谐关系阶段及人自身和谐关系阶段,探讨了传统文化和中国古建筑的内在联系,试图解析中国古建筑的深刻文化内涵,及对中国现代建筑生态化的启发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常平仓思想对美国新政农业立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通过翔实的史料和多方论证,首次揭示了在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新政期间,“常平仓”思想作为美国农业立法中《农业调整法》的思想基础之一渊源于中国。随着1938年《农业调整法》根本奠定美国当代农业立法基本框架,为解决美国农业问题发挥巨大作用,“常平仓”也作为中国古代经济制度在美国具体化的一个宝贵实例,向世人展示了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的卓越遗产对美国经济思想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现代转换,其过程是艰难的、曲折的,其方式是被动的、消极的,其结果是修补性的。这种对待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改良态度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迟迟难以实现、举步维艰的根本性障碍。到20世纪80年代,在邓小平的思想影响和权威作用下,我国走上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革开放的道路,中国社会也开始了从传统经济体制向现代经济体制的转换和从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换。这种转换是中国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深刻变革,然而,这一变革远未完成。到今天,中国经济社会转换的进程已经达到了这样的程度:在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的同时,使生长着的与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相适应的现代价值观念逐渐达到完备和系统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现代价值体系。只有尽快建立起现代价值体系,并通过这种价值体系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中国社会的重构才能最终完成,中国的现代化才能最终实现。在这种社会历史情况下,再也不能只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改良性修补,而必须从根本上总体上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念进行批判性重构,使之真正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近代以来,工业文明的过度发展导致了环境恶化、资源枯竭、人性危机以至于生态危机,因而建设一种新型生态文明成为世界各国共识.基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生态平衡、追求“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具有深刻的生态意识.因此,21世纪,中国传统农业文化在更高层面上的多元复归,能为世界的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发展观、价值观、实践观视域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现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从可持续发展理念来重新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观视域的生态文明,坚持以大自然生态系统整体运行规律的宏观视角,用生态整体主义思想全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实践观视域的生态文明,朝着生态化,即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的文明社会。  相似文献   

15.
章士钊在比较工业国与农业国、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区别后,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开出了“以农立国”(简称“农国论”)的救治药方。“农国论”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市场化和都市化持抗拒和排斥态度,集中表达了其对资本主义弊端的鄙弃和对中国农业文明的怀念,是一种空想的农业社会主义,带有浓厚的民粹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6.
孔子秉承夏商西周三代的思想遗产 ,融旧铸新 ,在改造旧思想、旧学说的基础上 ,为他那个时代打造出新的思想、学说和理论品牌———儒学 ,由此奠立了农业文明状态下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的新范式和话语体式结构 ,影响至巨。但当时过境迁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乃至后工业社会时 ,孔子及其儒学能否继续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思想、智力支持 ,或者说 ,这种支持究竟在多大程度、层面上发生了作用 ,这是我们必须正视和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农村生态文明的发展要求以及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指出推行循环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对此,提出了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转变农村传统生活方式、实现农村的生态化、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机制等农村生态文明科学发展途径。  相似文献   

18.
“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谐”观念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和为贵”、“兼相爱,交相利”等理念,构建和谐世界”是对“和合”思想的传承和发扬,“和合”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思想基础,其对构建和谐世界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协调发展的文明观 ,闪耀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之光 ,与孔孟的义利说、程朱的理欲说、孙中山的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说有深刻的思想渊源关系。探析这些思想渊源 ,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文明观的精神实质 ,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两个文明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