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佛教初传于于阗,于阗在佛教东扩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于阗塞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于阗塞语在被迫消亡的过程中对征服者的语言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部分于阗塞语词汇被借入回鹘语中并保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2.
毗沙门天王是于阗的保护神之一,在古代于阗人的心目当中毗沙门天王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关于阗的很多故事与传说中也多次提及毗沙门天王,其中有些故事在敦煌和新疆发现的壁画中也有所表现.同时,于阗的毗沙门天王信仰对中原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根据所掌握的材料就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及其影响进行论述,进一步说明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3.
在宋代,以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作为一个转折性标志,导致陆上丝绸之路贸易由盛而衰,贸易线路发生巨大改变。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前,于阗与北宋的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了汉代的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内地。西夏占领河西走廊之后,于阗及西域各国商队与宋朝进行陆上贸易改由“青海路”,取道青唐(今青海西宁)等吐蕃统治地区入陕西的路线,抵达北宋京师。  相似文献   

4.
佛教于俱闪弥国最后灭尽的故事,最初可能编纂于西北印度或其周边地区,今保存在汉语、藏语、于阗语等各种语言的佛经中。其中有三种藏文文献和于阗有关,即《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于阗阿罗汉授记》和P.t.960《于阗教法史》。与早期法灭故事不同,这三种文献所述皆从于阗佛教的衰落开始,其情节有一定相似性,但并不完全相同。从内容分析,《阿罗汉僧伽伐弹那授记》编成于811年前后;《于阗阿罗汉授记》是9世纪50年代于阗人创作的作品;《于阗教法史》则很可能成立于9世纪中后期于阗从吐蕃统治下重新获得独立之后。8、9世纪之际法灭故事在于阗颇为盛行,这和5世纪以降吐谷浑、柔然、丁零、嚈哒、突厥、唐朝、吐蕃等势力先后对于阗的侵扰与控制有关。  相似文献   

5.
于阗语是新疆发现的古语言之一,已于公元10世纪左右消亡。于阗语文书的主要发现地是敦煌与和田,收藏地则主要在欧美各国,我国对于阗语文书的收藏起步甚晚。中国人民大学藏胡语文书,虽多有残破,但对史学研究意义重大,尤其是其中的于阗语世俗文书,生动地展示了中原王朝对西域的有效治理,值得引起学界的注意。  相似文献   

6.
于阗木雕是西域重要的民间艺术样式,尼雅遗址中所发现的木雕具有三重不同的图像志来源。这三重图像志分别与塞人文化、犍陀罗佛教造像、大月氏人的游牧文化相关,这也是贵霜文化的混合型艺术特征在于阗木雕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本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制。  相似文献   

8.
《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古代西域国家民族与文化的重要著作,其中关于于阗国的故事记载详细生动,值得深思和研究。从书中与于阗国相关的《建国传说》《鼠壤坟传说》和《龙鼓传说》故事出发,发现于阗国的先民们对鼠与龙形象的理解存在不同。结合古代遗迹板画和敦煌壁画进行对照后,从性质、地位、情感三个方面分析差异,可知于阗国民众的“崇鼠避龙”思想主要是受到地域民族文化、敌对阶层象征和佛教思想渗透三个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论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于阗的传播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11世纪初伊斯兰教在喀喇汗王朝境外的塔里木盆地周边于阗的传播情况。本文不赞同11世纪初伊斯兰教已广泛流传于阗的说法。本文利用大量资料证明11世纪初,于阗是以回鹘人为主的政权,当时于阗王族信仰的宗教仍是佛教。因此,以信奉伊斯兰教的葛逻禄人为主的喀喇汗王朝才与于阗人展开了几十年的宗教战争,这是历史上双方斗争的延续  相似文献   

10.
在敦煌绘画中现存有14幅于阗公主画像。这些于阗公主像的身份大多数为曹延禄的夫人,极少数可能是于阗国王李圣天与曹皇后所生的女儿。敦煌所见于阗公主像的绘制时间都在北宋初期。这些于阗公主画像反映了当时敦煌与于阗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新见《李锷墓志》为一方唐代后期墓志,志文除载有志主李锷的生平外,还详细记载了于阗佛教中毗沙门天王的形象。该文首先结合墓志和两《唐书》等史书材料,考释了李锷的家族世系。其次,结合于阗、敦煌等地雕塑及壁画等考古文物资料,探讨了于阗毗沙门天王的主要形象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于阗毗沙门天王信仰在内地的传播原因。该墓志的出土,提供了唐代潞州地区民众信仰于阗佛教的新资料,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13件粟特语文书,是近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一批粟特语文书。这组粟特语文书年代可能为8世纪末,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是研究这一时期在塔里木盆地于阗王国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的重要资料。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其中的经济文书和内容最长的一封商业书信,考察了粟特人在于阗王国及周边地区的商业活动和商业网络、粟特人与于阗社会汉人、于阗人和犹太人等群体的互动,以及这些粟特人的宗教信仰等问题,由此揭示出中古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粟特人在沟通不同地区之间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中古于阗社会多元文化汇融的现实。  相似文献   

13.
目前所见和田地区的唐代文书,大多虽已严重残破,但内容丰富,属于汉籍抄本的残片共25件,其中13件收藏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内容涉及《孝经》等儒家经典,又有《兰亭集序》《尚想黄绮帖》等法书法帖,这些残片是中古时期中原文化在于阗流传的力证,对了解中原文化传播和于阗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鱼行赟墓志见于西安坊间,收藏地不明。志文言鱼氏为唐初武将,后在于阗战殁,武则天时期迁葬回西安。鱼氏墓志载其姓氏出自冯翊,还记载了其父祖在隋、初唐时期的仕宦。虽然志文载鱼氏出自华夏,然根据以往研究,鱼氏很可能出自西域。鱼行赟以三卫入仕,后长期在折冲府任职,唐高宗时期卒于唐朝经营于阗的战争。鱼氏墓志的出土,提供了鱼氏姓氏来源的新材料,同时也增加了一条唐初经营于阗的史料,弥足珍贵。  相似文献   

15.
于阗是古代西域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佛教绘画在不同时期呈现出多元化的风格和高超的技艺。于阗早期绘画受古希腊的影响,体现出犍陀罗的艺术特征。4—11世纪,于阗佛教绘画风格继续受印度佛教绘画的影响,同时具有中亚特征的二维平面和装饰风格,并且有向中原绘画风格靠拢的迹象。于阒佛教绘画作为一种过渡形态,完成了佛教绘画的原初形态与中原人物画之间的对接,为中原画坛提供了新颖具有可借鉴性的绘画样式。文章通过文献记载、考古发现以及与邻近地区绘画遗存的比较,力求探讨古代于阒佛教绘画不同阶段风格发展衍变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古代所称于田,就是今天新疆的和田地区。自古以来,和田就是闻名于世界的玉都,又是中外共知的织毯业名城,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要站。近代以来,俄英帝国主义妄想侵占这块神圣土地,间谍特务不断潜迹于和田及其迤南的昆仑山、喀拉昆仑山区;在苏联扩张主义者的唆使下,印度军队曾于1962年入侵我和田以南的阿克赛钦地区。当时的印度政府外交部于1960年初为了反驳我国外交部提出的关于阿克赛钦、哈拉哈什、玉陇哈什等名称都源于维吾尔族的确凿证据,而颠倒历史说:  相似文献   

17.
豺山宫是拓跋珪、拓拔嗣父子经常临幸的地方,从平城到豺山往返可以径达,说明豺山近在平城大同。又云“北巡”,则其在大同的正北方。豺山又是漠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其北通参合陂,西达善无北陂,南下可到平城。其具体位置又在参合陂东岸的西南方向。参合陂即是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黄旗海,善无北陂即今凉城县境内的岱海,则豺山位置指向今丰镇市郊饮马河东侧的薛刚山。薛刚山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尚有古寨遗存,该遗址正厅还发现有北魏时期的绳纹砖、布纹砖。该地还有灵泉一处,风景绝好。故可以断言薛刚山就是北魏时期的豺山。豺山周边的青牛山是饮马河源头附近的牛心山。罽岭就是今丰镇市城区东北方向上的平顶山。  相似文献   

18.
苗族地区盛行牛角文化 ,本文从结构主义和符号学的角度 ,对苗族牛角的文化内蕴进行了阐释 ,并对此种文化内蕴的形成进行了方法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土家族民歌,是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斗争实践中创作出来的,是土家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牛角腔"是土家族音乐当中特有的旋律基调,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方法丰富多样,土家族的大型文化史诗"梯玛神歌"唱腔和基本旋律就由"牛角腔"的音型衍变而成。  相似文献   

20.
契丹可突于被杀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史记载契丹可突于对唐诈降,唐官吏趁机唆使其同僚李过折袭杀之。但经过考证,可突于被杀是唐将张守珪杀降冒功性质的行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