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指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以社区为中心,养老服务由以社区为依托的各种社会力量来提供的一种养老模式。它是介于老人家庭照顾和老人社会机构照顾之间的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老人照顾方式,由正规服务、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支持网络,为有需要的老人提供帮助和支援,使他们能在其熟悉的社区环境下维持自己的生活,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或隔离。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能够自理的老年人。  相似文献   

2.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转型的必然结果,也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必须面对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几年来,随着“空巢”老人现象的日趋严重,生活需要照顾的老人特别是高龄老人越来越多,养老问题已逐渐成为令社会担忧并且必须面对和解决的社会难题。在国家养老服务机构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社会上应运而生出由社会团体及个人开办的社会养老机构。然而,一方面国家养老机构无法满足老年人群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又无法顺畅运作,甚至处于艰难维持的状态。既然社会迫切需要社会办养老机构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社会办养老机构又为什么得不到健康发展,甚至难以维持?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近期对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的现状及经营状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老年人高龄化、高发病率、高风险性等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部分老人无人照顾,因此,发展社会养老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我所在的街道共有10个社区,其中一个社区就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400多人,空巢家庭116个,独居老人73人,60岁以上的残疾人95人,养老服务需求非常大。但是,目前社会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跟不上高龄老人需求的增长,不少有需求的家庭处于既做不到居家养老,又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机构的尴尬境地。  相似文献   

4.
社区养老与社区老年照顾 伴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来临,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体系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20世纪50年代~80年代,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是家庭养老+单位福利养老+养老机构养老,也就是单位福利养老渗透在家庭养老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居家养老成为基本养老方式的当前。很多地方对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失能老人给予了特殊的优惠照顾。一些地方也开始全面探索居家失能老人的照护模式。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以来,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外流,农村人口以老年人和儿童为主,大量的老年人成为"独居老人",居家养老失去基础,社区服务尚未建立或完善,机构养老面临困境。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中国农村居民的养老问题将会越来越突出,在农村空心化背景下,笔者认为"互助养老+社区照顾"的居家养老模式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家庭少子化趋势的发展,社区养老将逐步成为老年人养老的首要选择。社区直接面对每一位空巢老人,作为构建“居家养老、社区照顾”体系的重要一环,社区在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需求方面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导刊》2014,(29):49-49
日本人深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很多老人更愿意在家养老.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的人均寿命大幅延长,老龄人口增多,“老老看护”成为日本社会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老老看护”是指老人在家中由同属老人的家庭成员照顾,比如六七十岁的老人照顾八九十岁的父母.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的2013 年调查结果显示,聘请上门服务的专业护理人员的日本家庭仅为14.8‰更多的家庭选择成员之间互相照顾.据统计,日本被看护者和看护者均超过65岁的家庭比例为51.2%,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5%.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达到30%.“老老看护”现象将成为日本养老的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9.
中国互助养老时代来临了,准备好了吗?养老事业突破围城是观念意识的突破。养老地产项目不是简单的"房子卖出去,硬件跟上",标准化系统建设是根本。养老产业仅仅定位在商品房买卖上的话,房子会很难卖出,即使销售出去也无法实现老年社区管理的人性化。中国老人不仅要提升养老标准,更需要回归社会。要重构老年社区,让老人以自治管理老年社区的形式展示自我价值与风采。本文重点分析中国幸福侠互助养老研究院的标准体系模式开发及服务理念纲要。  相似文献   

10.
重庆市提出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进一步提升全市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而高龄失能老人的赡养工作仍是个困扰社会和很多家庭的难题。基于此现象,通过走访调查重庆市一所"医养结合"模式——优侍高龄社养老机构,认识了重庆市目前老龄人口现状和养老机构现状,结合调查数据和实际访谈分析,总结出失能老人所在机构养老的缺陷,结合访谈结论,进而归纳出重庆市实行"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新模式,提出如何完善重庆市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模式的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和解决目前重庆市社会养老的突出问题,从而达到"老有所依,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养老问题成为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本文研究西方国家社区照顾的模式,结合国内的社区养老试点发展情况,从文化传统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中外社区养老模式的差异进行分析,对我国建立特色新型养老模式提供参考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日益增加,加之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致使农村"空巢老人"的数量也日益庞大。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滞后、社保机制不健全、子女责任意识差等原因,致使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经济、就医、心理等方面的养老问题。发展农村乡镇企业、完善农村社保制度、加强"孝"文化建设是确保农村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社会服务,作为西方社会的政策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了。其中,英国的人身社会服务体制——在福利多元化思想指导下,由政府,支援组织和私人共同构建的由混合经济和准市场特色的英国社会照顾服务,对我国的养老服务模式,无疑是一个启示。当今英国有两种社会服务,一种是由中央政府负责的社会保障,另一种是由地方政府负责的社会照顾,这种社会照顾的模式对我国养老服务模式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的养老难是因为当前的养老资源供给满足不了所有人的养老需求。我国早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上的失能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普通家庭根本无法照顾。有数字显示,一个人临终时所花费的医药费数额,占到了这个人一生所花费医药费数额的40%,应该由医疗保险来承担这一部分费用。  相似文献   

15.
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医养结合成为现如今新兴的养老模式,"医"加"养"才能使老人全方位地得到照顾。家庭受到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健康服务。但是由于"医养结合"、"家庭医生"还都是新兴的理念和模式,要应用于全社会的养老保障,还需要克服很多困难,政府要加强引导,社区卫生中心要认清自身重要性,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提高,应用于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化平台要建立完善,多元主体更要配合,使得养老模式逐渐完善,长效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性服务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养老院、老年公寓、敬老院、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在美国,根据养老机构的不同功能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为技术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主要收养需要24小时精心医疗照顾但又不需要医院所提供的经常性医疗服务的老人;第二类为中级护理照顾型养老机构,  相似文献   

17.
张旭升 《社会学》2008,(3):57-61
一个社会的养老问题能否得到妥善解决,不仅取决于人口结构的转变,而且取决于各种养老主体是否从物质、制度、文化和观念等方面做好了应对的准备。目前在养老认识上存在着一些误区,包括将独居老人等同于孤独老人,有儿就可以防老,家庭养老作用弱化,居家养老等同于家庭养老,等等。研究表明,养老认识能否与时俱进,也是影响养老问题的解决和提高老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面对老年人口基数大、高龄老人比例高、空巢老人逐年增多、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江西省吉安市积极鼓励和刺激社会力量及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打造以政府公共财政投入为支撑,以政策扶持为导向,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和互补的养老服务“孵化园”,逐步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照料为补充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工作忙没时间照顾父母怎么办?年迈父母总记不住电话怎么办?老人在家孤独怎么办?……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山东省烟台市许多市民发现他们难以平衡工作和照顾父母的要求.作为全省甚至全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之一,烟台老人的数量和比例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到2015年,烟台市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143万,占总人口的21.9%.人口老龄化在加剧,家庭养老功能在弱化,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烟台市也正在经历由传统"居家养老"到具有社会化性质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转变.与此同时,社会相应的配套措施也在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部门也将养老当作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而大力扶植.  相似文献   

20.
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又称托老所,是指社区内为老年人,尤其是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场所。这种介于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之间的照料方式,既解决了老人日常照料的难题,又能缓解养老机构床位紧张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