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团结是民族工作的首要目标,通过对新晃县的实地调查,了解到侗族鼓楼作为民族文化之瑰宝,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族自信,加强民族间交往交流,促进民族团结.但同时也暴露出现有模式存在的细微问题,如表演者对侗族鼓楼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了解不充分、外来商人的唯利是图影响民族感情、世居人口在旅游开发中未享受到应有的经济效益以及外来人员对鼓楼文化有限的了解影响民族交往.如需加强侗族鼓楼在促进民族团结中的作用,须进一步发挥民族关键符号的作用,引导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引领各民族树立统一的中华民族认同,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  相似文献   

2.
侗族妇女是侗族文化的创造主体之一。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侗族妇女和侗族男子共同创造和浇灌着侗族文化的奇葩。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以及性别差异,侗族妇女的生活与文化,亦有其相对的独立品格和特性。把侗族妇女生活与妇女文化从整个侗族文化系统中,单独地剔出来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我们进一步了解侗族文化的结构与特征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侗族拥有宏富多姿的民族服饰 ,这些服饰呈现出图案美、色彩美、饰物美、造型美等鲜明独特的审美特色 ,汇集了侗族的传统文化 ,蕴含着侗族对美的创造和对美的追求 ,体现了侗族人民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自由达观的乐生意识以及纷纭庞杂的多神崇拜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4.
侗族鼓楼是中国建筑艺术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侗族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侗族鼓楼的建筑,不仅体现了侗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术,而且还凸显了侗族人民对关的追求以及对建筑美学的认同和感知.侗族鼓楼的美是一种和谐的美,主要表现在形式的和谐、物理的和谐以及文化的和谐等方面.对侗族鼓楼和谐审美属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鼓楼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同时还能让更多的人关注鼓楼,领略鼓楼的艺术风采,爱护侗族的人文景观.  相似文献   

5.
侗族在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是一个拥有二百五十多万人口,多才多艺,勤劳勇敢,热情好客,富有创造性的民族。它是我国西南地区众多少数民族中的一个,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桂、锦屏、三穗、镇远、剑河、玉屏,湖南省新晃、靖县、通道,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侗族村寨  相似文献   

6.
张泽忠在<蜂巢界>中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侗族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男性形象相比,这些女性形象更适合作为侗族文化的象征,同时这些女性形象也是作家审美理想的形象呈现.  相似文献   

7.
王轻鸿 《学术论坛》2004,(5):127-132
西方原型批评的巨大缺陷表现在审美性缺失,汉语的文化特征为精神文化原型的诗性存在奠定了基础。汉语与西方语系的重大区别在于文字,从外在形态上看,汉字产生于与天地自然的感应,具有"观物取象"的象形特点,与此相对应的是,中华民族的集体的精神文化表象与自然物象密切关联,具有生动、丰富的感性力量;从内在意义来看,以象表意为汉语的意义表达留下了不断衍生的空间,中国文学原型从具体生动的意象出发去探询形而上意义,融合了独特的审美发现;从心理机制来看,汉语是感悟式的,原型感于物而"兴"更具有审美体验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彭建国  何妤娜 《云梦学刊》2010,31(4):138-141
"本地话"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部分侗族人所讲的一种汉语方言。"本地话"的声、韵、调系统及其语音特征非常明显。通过与桂北平话语音特征的比较,"本地话"可以归属于桂北平话。  相似文献   

9.
从整体上说,古代的审美理想就是和谐,但是在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上所产生的和谐审美观又是不尽相同的。本文试从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恭城孔庙与侗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程阳风雨桥所体现的和谐美进行比较,阐述儒家的和谐观是以“礼”求“和”的“中和”而侗族的和谐观是平等协同的“协和”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在对创作经验不断总结的基础上,汪曾祺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文学语言观.他从对汉字及汉语独特现象的分析入手,对现代汉语文学语言的文化性、流动性和暗示性等总体特征进行了阐释,确立起了准确平淡、俗不伤雅的审美标准.其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发挥了汉语的特长,续接了民族文化传统,带有强烈的本土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杨秀芝 《云梦学刊》2013,(4):128-132
侗族农民画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带有农民原始经验和民俗文化积淀而来的艺术思维特质,符合大众审美趣味。侗族农民画色彩风格具有丰富饱和性、对比协调性、装饰写意性,形成热闹明快与夸张刺激的色彩风格;构图上具有平面性、全景性、饱满性,体现出饱满拙朴的构图与造型趣味。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所展现出侗族文化的"和谐",乃是侗族文化遗产的核心--人与自然的和谐。要认识侗族文化,就需要解读侗族大歌,要理解侗族大歌就需要了解侗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侗族大歌是侗族文化乃至中国民间文化的奇葩。充分发挥侗族大歌在侗族文化旅游文化市场营销中的作用,有利于旅游宣传促销,有利于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有利于旅游企业发现新的市场机会,有利于形成品牌效应,有利于拓展海外市场。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侗族文学中自然环境描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经济、审美价值层面而忽略了其中的生态科学价值。应该说侗族文学在形象地反映本民族古老历史、独特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心理等特质的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生态意识,主要体现在神话传说、自然环境描绘、自然崇拜和民间习俗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湖湘学人     
《船山学刊》2006,(3):F0002-F0002,F0003
熊木清又名熊沐清,1954年1月出生于湖南新晃,侗族,中国共产党党员,原湖南省湘潭师范学院外语系系主任。现为湖南科技大学对外联络处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英语研究》(内刊)主编。1978年考入怀化学院外语系读书,198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2年至1983年在北京  相似文献   

16.
汉语别称词的隐性文化特征是指汉民族深层次的文化精神及其文化结构中所体现出来的思维方式、心理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人伦观念等内容,它们又集中地体现在命名理据、构成方式和体系关联之中,并从这三个方面反映和折射着汉民族多方面的深刻而又复杂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语言美学与汉语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运用美学理论,分析讨论了汉语中的审美现象和规律,阐述了汉语的美育特征及价值。  相似文献   

18.
侗族大歌是传承于民问的传统文化.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强势文化的冲击以及市场经济的深度诱惑,尤其在世界各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今天,侗族大歌的传承保护面临着新的挑战,加强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在人才建设工程、素质教育工程以及生计化工程方面的软件建设是新世纪侗族大歌传承保护必须要实施的文化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是侗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灿烂结晶和传承载体,它以其独特的复调和声与无伴奏的自然音质唱响山乡水寨并走上了当今世界乐坛。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凝结着侗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心声,体现了其对本民族文化的坚执守望和高度认同。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演唱艺术,来源于侗族人民对家乡山水的满怀挚爱,对生活美和劳动美的真情流露,而特殊的"款"组织形式和"寨老"协商制度以及鼓楼公共文化,则是其穿越时光隧道流传不息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20.
一 “侗族地区”是一个习惯用语,其实际的地理概念,包括贵州省的从江、榕江、黎平、锦屏、天柱、剑河、三穗、镇远、岑巩、玉屏、石阡、江口、万山、铜仁、松桃、荔波、独山、都匀;湖南的新晃、芷江、会同、靖州、通道、城步、绥宁、洞口、黔阳;广西的三江、龙胜、融安、融水、罗城、东兰;湖北的恩施、宣恩、咸丰、利川、来风等县市的侗族人口居住地。在地图上,侗族地区处于东经108度至110度,北纬25度至31度之间。其西至贵州都匀,东至湖南洞口,北至湖北恩施,南至广西罗城。总面积约7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300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