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介绍67例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经验,探讨显微手术技巧及动脉瘤破裂的处理.方法:在气管插管全麻及控制性低血压下手术.多采用改进的Yasargil入路,在显微镜直视下操作,解剖动脉瘤颈,稳妥地夹闭瘤蒂,必要时行瘤体切除或瘤颈加固.结果:本组67例行动脉瘤颈夹闭术,2例因瘤体巨大故在瘤颈夹闭后行瘤体切除术,治愈率为92.5%.术中动脉瘤破裂14例,死亡5例,死亡率为7.4%.结论: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是手术失败和致死的重要原因.有预见性地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和暂时阻断载瘤动脉是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时的重要应急措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的时机、技巧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25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格拉斯哥愈后量表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GOS)对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显微手术治疗25例,GOS评分5分19例(76%),4分2例(8%),3分3例(12%),1分1例(4%).随访3月-2年13例,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娴熟的手术技巧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人性化护理在改善颅内动脉瘤病人围手术期护理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动脉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1、创造人性化的康复环境;2、进行人性化的心理疏导;3、给予人性化的饮食指导;4、实施人性化的疾病护理;5、运用人性化的康复锻炼。通过对两组病例康复周期,康复质量,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参数进行比较分析最终得出结论;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参数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在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过程中大力推行人性化护理,对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患者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显微镜下模拟乙状窦后入路的手术操作,研究CPA的解剖结构及其内结构间的关系,观察CPA区血管走行及测量手术相关数据,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16例(32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对小脑桥脑角涉及的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小脑后下动脉的起源和走行方向进行观察和测量.结果:(1)CPA包括三个脑池:桥脑前池、小脑桥脑池,小脑延髓池.(2)血管结构:小脑前下动脉绝大多数发自基底动脉,共30例(93.75%).内听动脉多起始于小脑前下动脉(共23例占72.5%).小脑后下动脉(PICA)多数由椎动脉上端发出共25例(78.75%),行于Ⅸ、Ⅹ、Ⅺ神经根上方或中间.结论:小脑桥脑角区血管差异较大,上述的解剖结果为外科手术提供了显微解剖学基础,对于术中面神经,位听神经定位,降低手术死亡率,提高面神经,位听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存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研究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将具备手术指征的颅内蛛网膜囊肿分为两组,治疗组行显微手术切除并同时行囊肿-腹腔分流术,对照组单纯行腹腔分流术.结果:治疗组38例,对照组17例,随访时间为6个月和1年,治疗组的症状改善率和囊肿消失、缩小率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显微手术切除囊壁并行囊肿一腹腔分流术治疗颅内蛛网膜囊肿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复发率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远外侧经髁手术入路中枕下海绵窦(The suboccipital cavernous sinus,SCS)的形态结构.方法:模拟远外侧入路对10例尸头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并观测相关结构.结果:SCS形态不规则,其内缘距中线距离左侧为(12.16±2.28)mm,右侧为(12.60±3.08)mm.椎动脉第三段(The third segmnent of vertebral artery,V3)旁静脉丛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结论:分离椎动脉应尽量从中线侧和下方开始,中线旁12mm左右可能会遇到椎动脉旁静脉丛,要加以小心.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总结12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切除经验、教训,改进手术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肿瘤全切除和面、听神经保留率,预防并发症.方法:对12例听神经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并对手术要点、肿瘤大小与肿瘤全切率和面、听神经保留率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结果:11例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肿瘤全切率为91.7%,面神经解剖保留率83.3%,功能保留率66.7%,术后无死亡病例.结论:熟悉掌握听神经瘤的病理解剖,识别面神经不与肿瘤粘连的内听道端,再沿面神经锐性分离,并保护面、听神经周围血管,是面、听神经解剖保留的技术关键,减少对脑干的骚扰及保护好脑干侧血管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纯内镜下颅内病变手术后的护理.方法:对55例内窥镜治疗患者进行相应护理.结果:本组护理有效率达87.3%.结论:有效的护理可以完善神经外科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5~2008年收治的5例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5例均行显微手术治疗,全切除3例,2例鞍区部分残留,无1例死亡.结论:对中年女性在中颅窝底或海绵窦有肿瘤时,应考虑系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术中严格按界限整块切除,禁忌分块切除,对较小者或术后可疑残留者可辅以放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目的总结小脑幕脑膜瘤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01-2009-05 43例经手术治疗的小脑幕脑膜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术入路.结果:43例中全切37例(86.0%),次全切6例(14.0%).在未全切除的6例中,4例肿瘤已侵蚀颅内静脉窦,1例出现面神经功能障碍,死亡1例.结论:根据小脑幕脑膜瘤部位以及与周围神经血管关系选择最佳手术入路.如全切肿瘤可能带来重要的神经功能损害,应考虑残留部分肿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创伤性颅内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例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的诊治进行报告,并结合文献对创伤性颈内动脉动脉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是颅脑损伤的并发症,可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其缺乏特有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临床表现多为突发鼻腔大出血或颅内再出血发现,也可表现为颅脑创伤后迟发神经功能损害,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治疗是创伤性动脉瘤治疗的可靠方法.结论:早期正确诊断是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治疗的关键,一旦确诊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载脂蛋白A中五核苷酸重复序列(PNR)-5'基因与颅内动脉瘤(IA)和动静脉畸形(AVM)的相关性.方法:分别选择30列和28例经DSA证实为LA和AVM及健康对照组30例,采取血浆,提取DNA,采用多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非变性聚丙烯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APOA 5'基因,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基因与疾病的相关性.结果:IA组PNR-5'字基因检出率明显高于AVM组与对照组.而AVM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NR-5'字基因可能与IA的发生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夹闭术的手术体会.方法:回顾我院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手术夹闭35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资料.共发现前交通动脉瘤36个,其中完全夹闭33个,夹闭+包裹3例.重点分析术前影像、手术分离技巧,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结果:出院时进行GOS评分.好27例,差6例,死亡2例.随访到20例,无动脉瘤再破裂出血发生.结论:前交通动脉瘤较其它前循环动脉瘤手术难度大,术前影像学资料分析,术中手术技巧的应用及术后并发症的积极防治可降低病残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神经内镜辅助动脉瘤夹闭可减少穿支动脉、神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鞍区脑膜瘤比邻关系与显微手术技术和预后.方法:对10例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肿瘤包膜囊内手术切除,6例鞍区脑膜瘤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完整切除肿瘤.?# 结果:肿瘤全切16例,术后高颅压症状完全消失,术后12例视力障碍者明显改善,4例视力障碍者无明显变化;术后多尿或尿崩者3例;4例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术后恢复正常;术后3例临床出现脑血管痉挛剧烈头痛;1例术后出现精神症状.结论:向鞍上、向前方生长以及鞍内甚至向蝶窦生长的鞍区脑膜瘤,采取一侧额下经纵裂入路.向鞍上、向侧方和后方生长、蝶骨嵴内侧、鞍膈脑膜瘤向侧裂、颞颅底生长,采取翼点或扩大翼点入路.肿瘤包膜囊内切除,优于肿瘤完整切除对脑神经功能的保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性囊性脊柱裂的意义.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手术的方法对32例脊髓脊膜膨出合并有或没有脑积水、脂肪瘤、足内翻的患儿,行手术切除囊肿、分离膨出的脊髓和神经、切断终丝;切除椎管内外脂肪瘤;一起或分期行脑室腹腔分流;严重足内翻手术矫治.结果:32例手术全部成功,术后19例大小便功能基本改善3例好转10例无明显好转;4例下肢、臀部及会阴部溃疡完全愈合;12例肌力得到不同程度改善,16例术后肌力无变化;一例发生脑脊液漏二次缝合后痊愈;9例脑积水患儿有7例6个月后头围明显缩小,一例8个月后发生分流管不全梗阻二次分流后头痛症状消失;3例严重足内翻患儿手术后可借助拐杖行走;结论:重度囊性脊柱裂患儿病情复杂、严重,应及早由掌握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医师手术治疗,有利于术后患儿神经功能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头颅CT检查在颅内血肿术前治疗中的重要性.方法:对于疑有血肿继续增大的病人在非手术治疗过程中每2~3小时复查一次头颅CT.结果:及时动态的复查头颅CT,抓住最佳手术时机,是治疗颅内血肿成败的重要环节.结论:在及时动态复查头颅CT的过程中,如发现血肿量增加,病情进行性加重.即使血肿量未达到手术指征,也应尽早做出手术决定,尽快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CTA诊断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综合评价CTA的敏感性与特异性,优势和不足.除术前死亡患者、CTA与DSA诊断为阴性以外的患者全部经手术证实.CTA的诊断结果由两名以上放射科医生和神经外科医生确定.结果:CTA发现阳性病例49例,45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证实有48个动脉瘤;其中前交通动脉瘤18个,后交通动脉瘤20个,大脑中动脉瘤10个.其中CTA、DSA两项检查均做的7例中,CTA发现动脉瘤7个,DSA发现动脉瘤7个.结论:16排螺旋CT进行DSA检查图象清晰,诊断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较以往文献报道有明显提高.DSA诊断动脉瘤作为金标准的传统提法可重新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中P27kip1和P53蛋白表达改变及其相关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31例不同病理分级脑胶质瘤,5例正常脑组织作正常对照.结果:P27kip4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低级别组(Ⅰ-Ⅱ级)和高级别组(Ⅲ-Ⅳ级)脑胶质瘤中分别为75%和21.74%、12.5%和69.57%,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二蛋白表达LI指数在不同病理分级间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P27kip1蛋白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间呈负相关(r=-0.521,P<0.01),随着肿瘤恶性度的升高而表达降低;而突变型P53蛋白则与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472,P<0.01),随着恶性度增高而表达增高.同时,P27kip1和P53蛋白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也呈显著负相关(rp=-0.575,P<0.01).结论:P27kip1和P53蛋白表达的改变对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二者间的协同作用强化了肿瘤细胞的恶性演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