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2.
宋一 《天府新论》2007,31(1):19-22
和谐社会是生态、社会、人之间和谐的社会。其中,生态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前提;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心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同时,和谐社会的这三个层次在相反相成的区别中存在,在相辅相成的互动中统一。构建和谐社会,要处理好生态、社会、人三者之间关系,保护与优化生态,强化对和谐社会的载体作用;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增强和谐社会的底蕴;弘扬和谐精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生态和谐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成 《学术论坛》2007,30(11):167-171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之一.生态文明的价值指向就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础上实现人及其社会的持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和谐观的理论本质就是在人口生产、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协调发展中实现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共进.构建生态和谐社会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结果,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分析生态和谐的构建要求,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生态和谐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目标是生态宪政建设、人本宪政建设、和谐宪政建设.生态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本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和谐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宪政建设,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与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完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与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社会和谐的文化生态学研究导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文化都是人的存在,也是人生存状态的体现.现代社会在转型,文化在变迁,然而人们却迫切地企求构建和谐社会.社会转型、文化变迁之际,怎么能使社会和谐,社会和谐怎样存在着.社会文化之所以转型、变迁,是因社会、文化内部发生了分化,出现了不平衡.人类所处的世界是一个有序-无序-有序的过程,社会文化转型、变迁是处在"无序"到新的更高的有序阶段.在转型、变迁过程中会出现社会和谐吗?社会文化的转型、变迁,新的文化生态的构建,人类社会将会进入到一个新的文化生态时代,文化生态时代将是新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的不和谐是古今中外多种因素在时空交汇中相互作用的产物,即封建文化在现实中的发酵及中外文化在开放中的碰撞,导致各种腐败现象猖獗、社会风气恶化与生活意义迷失.因此,要把回归真诚生活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支点,而立足真实的人性基础、塑造健全的个人伦理、建设合理的制度伦理则是实现人性化社会、回归真诚生活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强劲活力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样的社会依托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说到底,和谐社会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它更要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  相似文献   

9.
创建和谐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二者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个人生活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和谐发展是个人生活和谐的重要保证.个人生活和谐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契合点是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个人生活和谐对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寇晓宇 《理论界》2008,(11):32-33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对社会精神生活需求多样化的追求,客观要求精神产品生产的内容和形式以多样化发展与之相匹配。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建设需要优秀的精神产品生产,需要文明的消费与生态的传播。精神产品生产者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生产观,秉持社会主义精神生产方向,提高精神产品生产自觉意识,践行社会主义义利观,牢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推动社会主义精神产品生产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