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曼海姆的意识形态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消除意识形态的种种"偏见",为现代世界探索一种重建基础的方法,他把这种方法称为知识社会学.然而,由于他所提供的这种知识社会学具有的临时性、形式化和祛政治化的特征,造成了这种理论的初衷和结果的背道而驰即知识社会学只能以"偏见"来克服"偏见",或者以"傲慢"克服"偏见",而最终"偏见"无法被根除,从而意识形态也无法被终结.  相似文献   

2.
汪杨 《学术界》2008,(1):299-301
"启蒙"一词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1784年德国哲学家康德在<什么是启蒙>中指出,"启蒙"就是使人们脱离未成熟的状态,把人们从迷信或偏见中解放出来.西方启蒙运动的矛头直接指向当时"黑暗的中世纪".  相似文献   

3.
英国汉学家倭纳撰写的《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一书对于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神话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在热心传播中国神话、传说以及相关民间信仰、宗教习俗的同时,也散布并强化了对中国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神话的诸多偏见。其所持的"中国神话贫瘠论"强化了西方世界的相关偏见,这一偏见成为烙刻在"中国神话"上的标签。一部现代中国神话学史,就是在不断对"贫瘠论"进行申辩或反驳的过程中展开的。该书的强烈西方中心主义立场警示中国乃至东方的神话学者建立起一门"有差异的神话学"。其广义神话观对探究"神话"这一文类的边界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4.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科学论断是党在革命战争和建设事业中长期实践的科学结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正确认识"生命线"地位,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克服四种偏见.  相似文献   

5.
所谓"文化偏视现象",是指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观偏见性或片面性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的数据集下架潮、算法偏见大辩论使得算法偏见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这归根结底是由算法的政治性决定的.本研究从技术与权力的互构共生关系视角,批判了算法的价值中立论,在算法赋权的社会—技术系统中,算法作为非人类行动者参与到人类行动者的决策过程中.算法偏见可以区分出若干类型,其实质是当代数字化社会的一种形式偏见,可...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偏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对民族偏见的概念、民族偏见的产生、民族偏见的危害及民族偏见的克服作了简要的论述,以期使人们对民族偏见问题有一个正确的看法,以利于民族间的团结及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哲学之为人本主义哲学.这不仅费尔巴哈自己承认,而且也是公认的定论.但是,在谈及到费尔巴哈哲学为什么称为人本主义这一问题时,看法便不尽相同了.有一种观点认为,费尔巴哈所以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本主义,而拒绝唯物主义这一名称,是因为他对唯物主义的偏见.理论根据是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讲的一句话:费尔巴哈“不能克服通常的哲学偏见,即不反对事情本质而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词的偏见”(《路德维希·费尔  相似文献   

9.
跨文化交际中的潜在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的潜在障碍包括语言障碍、非语言障碍、定势、偏见、民族中心主义和陌生人心理;对潜在障碍的成因的分析旨在找到相应的对策,这些对策包括"跨越"、"超越"及"通世"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一书中的"历史主义"、"理性主义"和"二元论"三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理论和逻辑的分析,指出,波普尔由于不懂辩证法,他对柏拉图、黑格尔特别是马克思的一系列攻击都是出于误解和偏见,暴露出他的科学主义在面对社会历史问题时的无能为力和自相矛盾性.  相似文献   

11.
《琼州学院学报》2015,(4):98-103
香港"占中"事件的爆发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存在负性情绪的群体发起抗议时的强大力量。"占中"群体的诉求由最初要求实现普选自由到最后的"港独",无不表达了对大陆甚至对祖国的不满。而这种不满究其原因是香港对大陆的偏见,包括了"暴发户""土豪""素质低下"等标签化的词语。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的视角来解释香港对大陆的偏见,及偏见形成的过程与原因,有助于加深两个群体间的认同与理解,减少群体间的摩擦与隔阂。  相似文献   

12.
从散文发展的历程看,"大文化散文"具有革命的意义,它冲破了各种束缚,获得了历史性的解放.但当下的"大文化散文"也存在着根本性的误区:一是过于强调知识,二是充斥着庸俗之见和偏见,三是崇信散文大可随意的观念."大文化散文"必须回到文学,回到散文的本性,在"形聚神凝心散"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3.
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书写发生在身边的历史是历史学家群体不能逃避的职责.意识形态、材料、洞察力和判断力、利害关系、现代性偏见等种种因素制约着当代史的书写,但当代人写当代史具有后人所不完全具备的若干优势.此外,在"西方话语"的包围中重建本土史学、重现属于中国自身的历史,"从西方话语中拯救中国历史"也是当代史学研究亟需进行的一项功课.  相似文献   

14.
体育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隽 《河南社会科学》2004,12(2):106-109
“性别偏见”是社会学范畴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新闻传播活动的过程中也有所体现。经过对《中国青年报》、《城市早报》、《体坛周报》等报纸的抽样研究分析发现,在体育报道中也存在性别偏见。这种偏见有观赏型偏见、忽略型偏见、玩狎型偏见、侮辱型偏见几种类型。造成这种偏见的原因有:(一)我国体育新闻采编队伍中男性比例极高;(二)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三)体育新闻的受众群以男性为主,女性为辅,且男性比例极高。  相似文献   

15.
"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相似文献   

16.
"生存的焦虑"问题是我们人类生存中一个极其重大的问题.信仰和宗教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但是,信仰的冲突、宗教的偏见所引发的族群间的争斗、国家间的战争使得这一问题解决起来更为艰难.因此,我们应该以"提升人的生存境况"、"解脱/慰籍生存的焦虑"、"成就生命的尊严和意义"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互相尊重各自的价值选择、互相交流和借鉴价值实现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世界交往愈来愈频繁、人类资源愈来愈紧张的地球上共同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一词本来是相对于"西学"而提出来的,指的是中国整个传统学术文化,而经学是其中的重要部分。现在出现的"国学热"当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视,问题是我们不能以浮躁的学风去对待国学。清代学者对整个中国学术发展史的认识有其精到之处,也有偏见。其中的偏见之一就是有门户之见,他们分"宋学"与"汉学",否定宋明理学。现以郭店楚简与上博楚简为例,证明宋明学者对先秦学术中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都是很深刻的。利用新出土的简帛文献,研究先秦两汉学术文化,应该是当今及以后国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身份代表着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身份偏见都随处可见,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认知领域,基于“固化观念”形成的“固化身份偏见”正不断地冲击着人类的证言知识,这体现为:在“证言交易”中,听者经常会基于身份偏见而降低说者的可信度,从而剥夺后者作为知识主体的资格.对说者的不公对待严重破坏了正常的认知和伦理生态.面临这种情况,我们一方面需要理性地审视人类的证言实践,以理性分析抵制身份偏见;另一方面也可以借助社会认知领域的“同感”理论来清除身份偏见的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尽管如此,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由于鲁迅先生是"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透彻的了解,所以他能向这种传统的学术偏见挑战,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于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也就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认为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也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现今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广泛引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20.
对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现象的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妇女参政中"权力尖端缺损"的原因至少有四个方面社会的偏见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家庭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困扰;干部人事制度的制约;女性自身素质的障碍.改变"权力尖端缺损"现象,必须发展完善妇女参政的综合条件;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女干部的有效机制;强化主体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妇女参政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