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其经典代表作,我国1943年出版了第一个译本,建国以后各种重译本层出不穷。"操纵学派"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同时代的诗学、意识形态以及赞助人等内、外部因素对译者的操控造成的,名著重译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谈英美文学名著汉译中的多书名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分析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汉译书名着手,论述英美文学名著重译多书名与译者、出版社等关系,并指出译者、出版编辑及有关部门如何避免译本多书名现象,还论及译本多书名对图书馆各部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如何在译本多书名情况下做好采购、分编、流通、检索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的美国小说创作中,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流浪汉小说在美国的新发展。它体现了传统流浪汉小说的基本特色,又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流浪汉小说的内涵。对《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小说流浪汉形象的基本特征进行了阐述,对其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4.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最优秀的小说。关于这部小说,美国现代小说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在《非洲的青山》一书中写道:“这是我们所有过的最好的书。所有的美国文学作品都由它而来。在它之前什么也没有。在它之后也没有和它相媲美的作品。”这段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一方面表达了海明威对马克·吐温这位文学前辈的崇敬之情,一方面也恰当地指出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  相似文献   

5.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部经典名著.在这部小说里充满着善与恶的交织、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同时作家也对蓄奴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笔者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叙事角度和写作特点进行剖析,以期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对美国文学发展的简略回顾入手,分析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思想和人物,以及马克·吐温在掌握美国方言和俚语的基础上独创的简单、生动、流畅的文学语言,从而说明此书在美国现实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马克·吐温的经典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出版以来,重译译本层出不穷,众多的译本体现了译家迥异的翻译风格。由于儿童文学的特质,翻译技巧就有了归化与异化的主次优劣之分。由于原作者极其富有创见性地采用口语与方言,几个获得广泛肯定的全译本在宏观处理上各有所长,在微观处理上也各有所短。  相似文献   

8.
马克·吐温是中国译介作品最多的芙国小说家,他的经典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我国流传的重译本很多。众多的重译证明了这部文学名著的显赫地位和马克·吐温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接受芙学理论从读者和译本两个角度分析了名著如《哈克》流传众多重译本的必然原因。  相似文献   

9.
国外有评论家指出,马克·吐温十分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并认为,吐温最高的文学成绩,就在于成功地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①。这个说法十分中肯。人们之所以习惯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吐温的代表作品,其主要原因,是吐温存塑造少年哈克贝利·费恩的形象上,取得了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0.
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因其大胆使用方言土语并开创性地塑造了口语化叙事风格而享誉世界文坛。在国内,尽管各种译本层出不穷,但对原著口语化风格的再现一直以来是众多译者不变的追求。本文以成时和张万里的译本为例,从儿童英语、黑人英语的翻译以及语气词的使用三个角度,对二位译者在选词方面的差异性进行实证研究,探讨译者不同的选词对原著风格的再现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周易》是一部蕴藏无穷智慧的宝典,拥有丰富的哲学思想。以《周易》的哲学思想为理论依据,复译原因可大致做如下阐释:(1)文无定诠:文本的开放性;(2)言人人殊:译者的主体性;(3)人以群分:读者的差异性;(4)言随时变:语言的时代性。这些阐释为进一步从大易的视角研究复译的相关问题做了一定的铺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话语系统生命力的持续更新、蓬勃发展、与时俱进,无一不是翻译活动带来的结果,是与译者的辛勤耕耘和汗水密不可分的。在翻译活动过程中,译者从边缘化的地位经历了译者的隐身再到主体性地位的确认,可见译者正在得到应有的关注,这必将更进一步推动文学话语系统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翻译的生态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在对中医典籍英译进行历时性描述后发现,翻译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翻译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译者主体和译本客体两大范畴。其中对译者主体的规约性体现在译者主体人群构成和翻译策略的选取,对译本客体则体现在译本的数量、种类、地理分布和语言特点等方面。翻译生态环境对翻译活动存在重要的规约作用,译者的译介活动应顺应时代潮流,产出贴合时代需求的译本,使翻译作品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翻译的文化建构,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构;二是外建。纵观中国翻译史,翻译的文化构建功能还只是“单向通道”,只有内构,却忽略了外建。当前文化软实力的全球化较量,需要以生态翻译为手段,提倡“译有所为”的翻译策略,积极推行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而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文化建构,主张在他文化中建立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的建立,需要在他文化中取得话语权力,这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实现:一是翻译文学经典化;二是“抵抗式”的异化翻译策略。生态视域下文化的建构,不仅重视“东学西传”,更提倡“东学西转”,以期补过拾遗,更好地发挥翻译的文  相似文献   

15.
现代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认知结构及其相关理论为复译的必然性提供心理学基础.译者的认知结构有限性是复译产生的必要条件,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有限性是复译产生的充分条件;译者认知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复译产生的内部原因,译本读者认知结构的动态发展是复译产生的外部原因;不同译者的多元认知结构是复译产生和存在的主观条件,不同读者群所拥有多元认知结构是复译产生和存在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翻译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一大批杰出的女性翻译家活跃在翻译领域.她们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外国文学翻译方面.在翻译方法上,她们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译文忠实流畅;在翻译风格上,她们温婉、细腻、多样.她们都有着相同的成长环境,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教养是她们成就的基础,优秀的创作才能丰富了她们的翻译技巧.尽管她们在翻译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她们的社会地位依然是边缘化的,她们应该受到社会更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诗经》是我国文学史的光辉起点,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开端。作品以抒情诗为主流,开拓性地运用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关雎》是《诗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汉文化文学宝库中的珍品,因此,翻译工作者都不遗余力地将它译介国外。许渊冲先生、韦利先生是《诗经》翻译的佼佼者,分析研究他们的译诗策略,对于总结汉语古典文学西译的经验,构建现代翻译理论,自然有着不可忽略的益处。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优秀中国文学作品的传播,在视域融合理论观照下提出由海外华人译者与原作者共同参与的译介主体模式——合作自译模式,该模式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海外华人译者与原作者进行“意义共建”的合理性;二是强调作家的双语思维和世界文学观。  相似文献   

19.
刘若愚(James L.Y. Liu,1926-1986)教授是美国著名华裔中英比较诗学研究家。他的《李商隐的诗》是美国汉学界研究李商隐最重要的成果,于1969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本文探讨李商隐的诗在具体表达不同的境界上有多么成功,并且揭示这些是什么样的境界。译者由原版译出,原载该书第207-219页。为了中国读者阅读方便,译者加上了各节标题。该书在中国翻译出版,得到刘若愚教授遗著托付人林理彰(Richard John Lynn)教授的支持,谨致谢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