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古语的状态词问题是与副词有密切关系的一个词类划分问题。状态副词包括一些什么词?它们有什么特点?研究者们一直有不同见解。那种蒙古语副词和状态副词的问题已经解决了的看法,是不符合实际的。我在《民族语文》1980年第一期上发表了《蒙古语的状态词》一文(以下简称《状态词》),提出了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看法。(顺便说明一下:《状态词》的某些观点如果同本文有出入,应以本文为准。)王玉明同志在《西北民族学院  相似文献   

2.
先秦状态形容词(简称“状态词”)后缀的数量及其使用率都超过了汉语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研究这类后缀的形成、句法特征及其演变,对整个汉语史的研究和古汉语的教学均有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就先秦状态词和后缀的复合形式;状态词后缀的句法特征;状态词后缀的历史演变以及结构助词“地”的来源及其产生时代等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当前彝语语法研究与教学中较难处理的一些语法现象如转述代词、个词、状态词及语法术语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双系状语的移位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发现现代汉语句子中有些由状态词充当的状语可以移至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前作定语,这种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并收集语料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当这种表状态的状语的语义指向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时,状语可以移至主语或宾语的中心语前作定语。移位后句法结构发生了变化,但语义基本不变。那么哪些状语可以移位作定语呢?除语义指向这个因素外,还有哪些限制呢?本文考察了这种双系(既可作状语又可作定语)状态词充当状语移位作定语的情况及其所受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元曲四音状态词的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语义和语音结构等角度证明了元曲中的四音状态词是一种逆向变韵重叠词 ,分析了这种四音词在重叠过程中产生的音变规律 ,指出了构成这种重叠的基式在结构上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ABB状态词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难点之一,其难在于词义的模糊性,这使汉语学习者难以精确把握语义特征,也难以准确使用。基于汉语教学的需要,本文着重分析ABB的词义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语素义和语素之间的语义关系,并提出了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7.
中学文言文中有这样两种类型的状态词;一是结构上具有迭音或部分迭音形式的复音单纯词;一是结构上由词干带附加语的附加式复音词。它们在词义上有的摹拟人或事物的声音,有的描绘人或事物的情态。在句子中或作谓语,或作状语,有时也作定语,都能显示一定的情态,给人一种生动具体的形象感。历代语言学家对这两种类型的词的结构、词性及功能存在着不同看法。本文就中学文言文涉及到的这些词,举例谈谈浅见,供教学和研究参考。复音单纯词所谓复音单纯词,就是这样一类的词:(一)结构方面,只含一个语素,不存在内部  相似文献   

8.
研究袁枚诗论者一般都注意《随园诗话》,而忽视其《续诗品》三十二首。其实《续诗品》相当集中地反映了袁枚的诗学主张,内容亦颇丰富,又无《随园诗话》的芜杂之弊。约而论之,《续诗品》论及到诗歌创作的主客观条件(如《斋心》《理气》《博学》《戒偏》《神悟》《即景》)、诗人的创作态度(如《知难》《求友》《勇改》)、诗歌创作构思与表现技巧(如《精思》《相题》《布格》《选材》《用笔》《取径》《择韵》《藏拙》《空行》《矜严》《割忍》《灭迹》《著我》《澄滓》)、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如《崇意》《葆真》《固存》《振采》《安雅》《结响》  相似文献   

9.
本刊上期《“桂林文化城”期刊简介(上)》介绍了十种期刊:《抗战文艺》(桂刊)、《文艺生活》,《野草》、《新文学》、《文化杂志》,《自学》、《创作月刊》、《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种子》。这期介绍十八种:《戏剧春秋》、《诗创作》、《文艺杂志》、《文艺新哨》、《当代文艺》、《国民公论》、《艺丛》、《青年文艺》、《大千》、《战时艺术》以及《文学译报》、《中国诗坛》、《人世间》、《诗》、《十日文草》、《自由中国》、《文学报》、《《明日文艺》;并在篇末,对“桂林文化城”的其它刊物,一并提及。  相似文献   

10.
向来治《尔雅》者,多重对其词语意义的疏证,而对体例的研究则不那么重视。实际上,对《尔雅》体例的深入研究,也是批判继承《尔雅》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就《尔雅》体例的分类问题略作探索,以就正于方家。《尔雅》把2219个训列大致按义分为十九大类,即《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但编纂者并没就此而止,在十九篇篇内也基本上按义层层分类。如后篇(后十六篇略称)《释亲》《释天》《释地》《释丘》《释水》《释畜》七篇就在篇与训列的中间环节标明了类目,以示篇内的按义分类。我们试举《释地》为例说明之。  相似文献   

11.
《毛诗》的《序》《传》歧异的有34篇,表现为《序》《传》矛盾、不相应和不相涉。其歧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序》《传》解释侧重点不同,《序》含混、前后矛盾,《传》误读经文,《序》《传》依据的材料不同,续《序》与《传》都据首《序》申发,但申发点不同,《传》对《序》有所修订,《序》《传》皆经多人续补等。  相似文献   

12.
前记:本纪要编辑的依据,是一九一九年一月至一九二○年五月的北京《晨报》、《益世报》、《国民公报》、《北京日报》、《民治日报》、《公言报》;上海《申报》、《时报》、《民国日报》、《时事新报》、《救国日报》、《新闻报》、《神州日报》、《新申报》;天津《大公报》、《益世报》和武汉的《大汉报》等报纸,还有《东方杂志》、《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生周刊》等刊物以及有关的回忆、日记和书籍。  相似文献   

13.
古今研究者讨论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一)《九歌》的作者及写作年代。王逸认为《九歌》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而朱熹《楚辞集注》则认为屈原在放逐期间仅仅对《九歌》作了修改润色的工作。郭沫若同意屈原作《九歌》的观点。游国恩则认为朱熹的说法接近事实。郭、游都认为《九歌》当是屈原早年得志时的作品。 (二)关于《九歌》的篇章次序。《九歌》共十一篇,王逸所列顺序是:《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从前注楚辞者,因为拘泥于九的数目,或合并《山鬼》《国殇》《礼魂》为一篇;或合并《湘君》《湘夫人》为一篇,《大司命》《少司命》为一篇,以求符合九数。不少研究者反对这种作法。姜亮夫排列《九歌》的次序为:《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  相似文献   

14.
在这《英雄时代》,在这《激情燃烧的岁月》,《花样年华》的我,确系《母亲》所说的《男大当婚》了。《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绝代佳人》、《律政佳人》不敢去想,《王昭君》、《末代皇妃》高攀不上,《红粉女郎》、《摇摆女郎》太时尚,《武则天》太厉害,《李双双》太泼辣,  相似文献   

15.
《古小说钩沉》的成书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辑校的《古小说钩沉》专收唐以前散逸小说,凡三十六种。古小说中成本流传的书如《山海经》、《穆天子传》、《说苑》、《新序》、《吴越春秋》、《越绝书》、《汉武帝内传》、《博物志》、《拾遗记》、《神异经》、《十洲记》、《搜神记》、《后搜神记》、《冤魂志》、《续齐谐记》、《燕丹子》、《西京杂记》、《飞燕外传》、《异苑》、《启颜录》、《汉武洞冥记》、《世说新语》之类,概不阑入。鲁迅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文传》是《逸周书》第25篇,其内容与《周书序》不完全吻合,从论证《文传》的集成性质,并结合《逸周书》中《文传》、《五权》、《大匡》、《大开武》、《酆保》、《和寤》、《小开》、《文政》等篇广泛存在的集成现象,可看出:《逸周书》中的集成文字是汉代刘向重新编辑残存《周书》45篇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根源篇11种:《尚书》、《周易》、《诗经》、孙武:《孙子兵法》、老聃:《老子》附《庄子》、孔子:《春秋》附左丘明《左传》、孔子:《论语》附孟轲《孟子》、《孝经》、韩非:《韩非子》、《礼记》、《黄帝内经》、  相似文献   

18.
《史》,《汉》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之典范。比较而论,体例上,《史》发凡起例,创千古之业,《汉》完善定型,为不祧之宗;思想倾向上,《史》明天人之分,《汉》主天人感应;《史》通古今之变,《汉》调上下洽通;《史》成一家之言,《汉》尽圣人之道;人物塑造上,《史》明善恶,《汉》辨忠奸;《史》重传情,《汉》重传事;《史》重为人,《汉》重为文;《史》爱奇,《汉》重实;组织结构上,《史》神明变化,《汉》严填绵密;语言风格上,《史》错综成文,《汉》骈散一体;《史》雅俗共赏,《又》雍容尔雅;《史》笔端含情,《汉》不甚动情。总之,《史》为正史与杂史的巧妙结合,《汉》开后世正史一途;《史》为历史与文学的完美统一,《汉》开后世纯史一路。  相似文献   

19.
司马光《资治通鉴》在它问世后的八、九百年中的影响足以与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相比。而《通鉴》在历史编纂学上衍生的分枝之繁,则似乎还超过《史记》、《汉书》。宋、元、明、清四代,有借《通鉴》阐发义理的《通鉴纲目》,由《纲目》又衍生了《纲目发明》、《纲目书法》、《纲目补遗》等,它们可称为“义理”一脉;有沿《通鉴》续作史书的《通鉴外纪》、《续通鉴长编》,由此还衍生了《外纪补遗》、《前编考证》等等,它们可称为“续作”一脉;有改《通鉴》另创新制的《纪事本末》、《通鉴节要》、《通鉴总类》等,由此  相似文献   

20.
李斌 《社区》2013,(20):9-9
在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里,陈列着一组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久负盛名的“十三经刻石”,亦称“乾隆石经”。“十三经”指的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包括《周易》《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