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和谐社会的理念是党的重大构想,它涵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每个层次。“和谐”这一提法本身就已包括了社会发展的道德维度,一方面,它是针对社会发展的整体道德状况而言的,另一方面,它也求对社会发展中的公民道德作出规划。要发展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的诸般要素并使之得到良好结合而成为整体的社会道德状态。  相似文献   

2.
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要求,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同时,它确立了社会的道德范型,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体系建立的标尺;彰显了为人的道德操守,是协调社会主义人际关系的准则;强化了人们的规范认同,是多元时代的道德共识,充分说明了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论道德赏罚     
道德赏罚是道德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道德赏罚的基本功能就是扬善抑恶,它是社会道德或道德运行实现的一种方式.道德赏罚有着深厚的个体心理依据.同时,社会总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道德赏罚,自觉地运行这样一种机制,对于建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义利观始于孔子而完成于孟子,是用以处理道德与功利关系的理论体系.它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义利观,是价值与事实并举、道德评价与经世治国并重的义利观.在当代正在构建的和谐社会中,孔孟义利观可以纠正市场经济导致的道德困境;恰当地借鉴孔孟义利观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人类社会中,政治文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而和谐社会的维系不仅需要道德的和谐与经济生活中的互惠互利,还需要有包容并能反映道德和谐性和互惠互利性原则的政治文明.社会和谐是政治文明的社会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政治保障,是评价社会和谐的重要尺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一是实现最广泛的制度普及,二是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三是追求进步的价值选择,四是体现有机统一的内在结构.  相似文献   

6.
诚信是经济活动、经济发展的产物,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目前,我国社会诚信度下降已成为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该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道德秩序失衡、相应法律法规不健全、有些地方政府政策多变加大市场的不确定性等.我们应通过健全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并用法律和道德约束人们的守信行为,以打造一个诚信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人——社会”是一个具有内在机制的统一整体,把握和谐社会的内涵必须从这一整体出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维度之一,也是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深层基础。环境伦理是和谐社会的伦理依据和价值诉求。环境伦理的培育有利于推动和谐社会主体之人格自觉和道德提升。  相似文献   

8.
徐娟 《理论界》2009,(3):46-47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弄清楚和谐的本质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社会和谐与道德内在联系,揭示出社会和谐的道德本性,使道德在社会和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得以被重新认识.本质上,和谐社会就是一个德性社会.这种本质的认识和分析,对于构建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观从信念的确立、实践过程和社会形态三个层面的理论证明,为今天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赋予了科学的、整体的、唯物主义的内涵.其中,共产主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灵魂;"两大关系"的和谐是主体的自我解放过程;而合理的社会结构系统整合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经阶段.社会和谐的构建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离不开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观的有机统一,它是从理论可能向实践现实的真正飞跃.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道德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今天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有中国特色的和谐稳定的现代化形态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和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的具有强劲活力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这样的社会依托的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因此,说到底,和谐社会也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换句话说,建设和谐社会首先要追求人际关系和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一致,它更要求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  相似文献   

11.
桑春红 《理论界》2007,(8):33-34
“八荣八耻”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理想人格,表现一定社会和一定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整体精神,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然要求。现阶段,我们要把“八荣八耻”作为塑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想人格的基本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伦理道德问题。和谐社会是一个兼有外在社会政治理想和内在道德理想双重特性的社会,因此创造一个具有良好内在和外在伦理秩序和道德氛围的社会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每个社会都需要一个主导意义系统,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维系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思想基础.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主导意义系统对个人的精神支撑和对社会秩序的维系功能,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保障社会整体的和谐、统一与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4.
论和谐社会与个人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宝华 《东岳论丛》2005,26(4):69-71
和谐社会是以道德建设为基础的社会,个人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石。个人道德建设存在层次性,表现为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应该追求不同层次的最低道德标准,并鼓励他们向更高的道德层次发展。个人道德建设就是在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社会角色提出要求,正确发挥自己的作用,达到“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5.
职业道德属于伦理学的范畴。乍一看,似乎与社会学关系不大,其实不然。社会学是把它的研究对象——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的,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从事社会职业的活动中各种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理应是社会学的题中之义。因此,对职业道德进行社会学论证,将有助于各种职业伦理学的建立。一、职业道德的社会动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并随着社会经济状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而构成了一个变动着的社会道德体系。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主体,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新的道德观与之相适应.在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中,我们应该承认适当利已的合理性,不但要推崇精英道德,而且也要弘扬利己不损人,利己又利人的大众道德,这样才能让道德教育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大众道德的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基本道德和特殊道德的关系,使人生过程不断地进入一个道德化的过程,进入更高的道德层次,从而德化人生,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的主要任务,和谐社会的建设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入21世纪,作为人类高科技标志的网络已深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网络伦理道德问题,这显然与建设和谐社会是不相一致的,所以我们认为构建和谐社会更应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本文阐述了和谐社会中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并着重指出了和谐社会中应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平正义是衡量社会和谐与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本目标之一.分析了公平正义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论述了经济、法治、道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三大要素.  相似文献   

19.
钱广荣 《学术界》2008,3(2):133-144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道德根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观点,如果被逻辑地解读为"一个社会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应当提倡什么样的'伦理观念一'",道德文明发生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就不能在逻辑与历史的层面上取得应有的统一.其实,直接来源于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伦理观念"并不就是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它只是道德经验形成的逻辑基础.一定社会提倡的道德属于道德假设范畴,它是政治适应经济发展客观要求的产物,体现的是统治者的道德意志和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想,通常以文本形式诉诸社会,传承后世.人类道德文明发展的历史路向,既不是道德经验铺垫的路径,也不是道德假设世俗化的简单结果,而是道德经验和道德假设整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政府在推进和发展低碳经济中的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全球气候能源危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的战略目标和重要举措.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因此,亟需政府在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中履行其责任.所谓政府责任是指政府在特定法律框架下运用公共权力应对社会经济发展局势和社会公众需求,并承担相应公共责任和义务的行为整体.它包括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制度责任、道德责任、国际责任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